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全面考虑停车收费定价对私家车出行者、停车场运营者、交通管理者三方停车参与者的影响,本文基于Stackelberg博弈构建了三方参与者共同决策的停车收费定价模型。引入效用理论分析三方参与者在停车收费定价中的行为特征,分别建立私家车出行者停车行为选择模型、停车场运营者运营利润模型和交通管理者社会负效用模型。针对三方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三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引入停放饱和度和道路饱和度作为新的停车收费定价影响因素,建立基于三方博弈下的停车收费定价模型并设计求解算法,并用咸阳市两个公共停车场的实测数据对停车收费定价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当算例中的两个公共停车场收费费率分别为4.5元/h和3.9元/h时,停车需求为303个,私家车出行者的总出行成本之和为12 999.41元,总运营利润之和为6 902.17元,公共停车场的停放饱和度与期望值差距之和最小为0.35,周边道路的饱和度与期望值差距之和最小为1.51,为三方博弈下各利益主体间利益矛盾最小的停车收费定价方案。公共停车场停车收费定价模型可为公共停车场综合考虑三方主体需求制定停车收费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穗交 《广东交通》2010,(5):24-24
为规范亚运期间广州市停车场保管收费行为,日前,省市物价局联合召开迎亚运广州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提醒会,决定对全市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行为进行重点检查。并发布通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单位,可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不执行政府定价及政府指导价,可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对于有价格欺诈行为,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相似文献   

3.
考虑停车场建设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回收期,建立了路外停车场停车费率的计算模型.以武汉市路外停车场为例,说明模型的应用过程和方法.以模型为基础,对影响停车费率的平均建设成本、运行费用、夜间停车费、夜间停车场占有率和有效收费时间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实例计算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针对性地实施交通需求管理、调控小汽车通勤出行,对深圳市停车收费调整方案及其立法保障进行研究和探索。首先对深圳市交通拥堵状况和停车收费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区、分类、分时"差别化的停车收费调整总体思路。重点针对小汽车通勤出行停车时间长、进出停车场时间集中两个特征,提出两种停车收费调整方案——交通方式转移和鼓励错峰出行,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征收行政性收费——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并将提高停车收费后停车场经营者新增的收益纳入市财政。最后,从制度层面探讨落实停车收费方案的相关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初步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参考收费系统的设计,主要阐述了停车场收费管理的方案,并采用诱导系统对停车场进行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非接触IC卡感应式收费和CCTV监控系统.由于计算机和监视系统的应用,停车场的收费管理变得更加简单.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2008,6(2):2
近日,为了解停车场收费是否合理,台湾“消基会”调查了129家停车场。调查结果显示,73%的停车场完全没有给予宽限时间,消费者入场后立即计价,若遇上突发状况立即离开,车主仍要照付停车费;仅27%的业者为消费者提供3~30min的宽限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停车场后期的顺利投资与经营,提出了多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停车收费定价方法;考虑了停车者、投资经营者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与需求,利用停车特性调查数据分析、成本-收益停车定价模型和点弹性系数模型分别求出停车容忍费率、平均停车费率和最大社会效益停车费率,分析了停车费用的定价方式,制定了停车收费方案的合理构成和调整方法,对比了现有停车定价方法与该停车定价方法对投资与经营效益的不同影响;研究了后续时段停车费率单因素和3因素敏感性,建立了后续时段停车费率与3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了3因素不同范围内的组合取值对停车收费方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后续时段停车费率是停车收费方案拟定的关键要素;投资回收期、商业面积比例和停车场容积率在[-30%,30%]内变动时,后续时段停车费率的变化幅度将达到[-50%,50%];控制商业面积比例和停车场容积率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投资回收期不宜取太长;控制投资回收期和停车场容积率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商业面积比例不宜取太小,最适宜比例为30%;控制投资回收期和商业面积比例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停车场容积率的取值对后续时段的停车费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2010,(2):98-99
日本东京开设了2个可以供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太阳能停车场”,停车场内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可供当地社区居民租用。这种停车场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每个停车场可以供10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除可以充电外,这种太阳能停车场还有足够的电能供给用于停车场夜间照明的节能灯,并在紧急情况下为电力外部设备预留接口。  相似文献   

9.
从4月1日零时起,广州市广园东路收费标准部分调整。以一类车(小汽车)为例,收费调整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其中,从仓头站至广园大桥站(全程),收费从10元/车调整为15元/车;另外,一类车辆行驶仓头站至新塘站区间,由原有的暂不收取通行费调整为收费1元/车,行经车辆在入口取卡,出口还卡时缴纳通行费用1元;但增城市籍车辆维持现行收费方案不变。  相似文献   

10.
陈峻  刘平  王炜 《城市交通》2006,4(6):79-83
以城市停车诱导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包括地点选择、时段选择和内容设计的出行途中停车诱导信息系统调查方案设计原则,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驾驶人个体属性、出行特征、停车场选择因素以及停车信息诱导效果的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性别、停车目的、停放时间和是否首选停车场对停车诱导信息系统设置和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而现状系统设置的典型问题在于信息显示的准确性和可见性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2009,7(2):33-35
北京将出台中心城区停车收费调整方案;广州国有闲置土地可建临时停车场;武汉小区停车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上海将建60个枢纽停车场.  相似文献   

12.
自行车失窃时有发生,停放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不同管理模式的缺陷与适应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建设停放设施加强自行车停放安全的手段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提出免费自管与收费管理并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7月7日开始,新加坡中央商务区和乌节路的32个公路电子收费闸门部分时段路费上调0.5~2.0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设在新加坡河沿岸的5个新闸门同时开始启用,从而使公路电子收费闸门增加N65个。这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实施10年来,涉及区域最广、价格变动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新加坡政府官员表示,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公共交通状况,希望同时运用“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来影响驾车族的行车决定,使公共交通工具成为人们首选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路内停车设置规模非线性优化模型及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达到路内与路外停车的合理匹配,减小停车成本,从路内停车带与路外停车场匹配关系入手,分析了车辆停放者选择停车场行为,分别量化了路内车辆停放者和路段车辆出行者的社会成本,综合考虑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流延误的影响、绕行距离、收费差额以及个体时间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停车成本整体最小的路内停车带设置规模优化模型,设计了求解模型的内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设置路内停车带之前相比,优化后停车平均绕行距离减少了63.0%,停车综合成本下降了37.3%,可以看出路内停车带规模模型能够优化路内与路外停车之间匹配关系,使停车系统综合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2010,(3):F0004-F0004
2010年4月1日起,北京市中心城区内13个重点区域白天停车收费标准上调至每半小时2.5元。同时,对占道停车首次实行了累进加价政策,停车1小时后收费加价50%。该政策实施以来,上述区域的占道停车率大大下降.车辆停放时间明显缩短。城市中心区收取高额停车费是目前国际上利用价格杠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相对比较成熟、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6.
路内停车是城市公共停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路内停车定价对于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均有积极作用. 本文微观上分析车辆停放的选择过程,结合车辆停放者的行程时间、停车场搜索时间、停车等待时间、出口时间和停车场自身费用,建立当前停车场的选择效用函数. 通过效用函数建立了车辆停放者的概率选择模型,通过考虑停车选择的约束条件,在提高整个停车设施使用效率的前提下建立路内停车定价模型. 结合容量加载方法进行求解,并给出铜陵市路内停车定价优化模型的实例,实例证明了模型和算法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从7月1日零时起,广州市路内停车场(咪表自动停车设施和路内人工停车场)和商场等场所的停车费,正式按照广州市物价局的最新标准收取。同时,原以1小时为单位计算的停车费改为按半小时定价收费。  相似文献   

18.
经省政府批准,从12月6日零时起,位于肇庆端州区与鼎湖区之间的国道321大冲收费站停止收费,同时提高马房、小湘收费站的收费标准。一至五类车收费标准分别调整为2元/次、10元/次、20元/次、35元/次、40元/次。  相似文献   

19.
出行前停车诱导系统中两阶段停车选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同时解决机动车辆出行过程中停与行的问题,减少车辆巡泊产生的无效交通,提高出行效率,提出了服务于出行前停车诱导系统的两阶段停车选择方法.第一阶段是以停车场距目的地的步行距离、停车设施类型、有效停车泊位数、停车费用等4项指标对候选停车场进行初选;第二阶段为组合选择过程,以步行距离最短、停放可行性最高、停放成本最低、停放安全性最高、驾车至停车场行驶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模糊偏好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为用户提供各候选停车场的决策排序.该方法求解效率高,且充分考虑驾车者意愿,适用于出行前的停车诱导系统.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交通拥挤收费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挤收费是通过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一套不停车道路电子收费系统,根据道路的拥挤程度决定收费的范围和费率。在交通拥挤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调节车流量的空间、时间的分布,控制交通出行需求,减少拥挤区域道路交通流量,改善拥挤区域的行车条件,缓解交通紧张状况。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桥梁)收费,后者主要是为了缓解公路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收取的费用大部分用于偿还贷款本息。而拥挤收费主要是通过收费来引导和调节城市交通,缓解交通拥挤,增加财政收入只是副产品。拥挤收费是交通需求管理(TDM)中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