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评价和改善街道的步行友好性,对于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步行友好性的相关理论研究,综合考虑出行目的地类型和空间分布、步行距离、步行环境等因素,利用POI与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构建步行友好性量化评价模型与方法.以长春市商业、办公、居住、学校等用地集中区选取的典型街道为例,首先结合长春市作为寒地城市的特征,参考Walk Score基础模型,开展步行指数评价;接着从步行环境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了步行环境指数模型,并应用模型开展步行环境评价实证;最后基于步行指数与步行环境指数两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建立了步行友好性综合评价矩阵,并结合各类街道特征提出了分类导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机动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宜居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着想,主张打造步行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全球主要城市相继推出"街道设计导则",从微观尺度指引街道空间重构。城市建成区既有步行系统的改善需要对既有步行网络设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步行空间。鉴于此,本文从步行者的主观感受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连续、安全、便捷、舒适"四个维度共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城市和街区尺度的步行系统,并以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为例进行了评价,为重新认识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现状提供了基础,也为今后步行系统改善的评价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2014,(5):96-97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这份报告创建了首个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在选取的35个东、中、西部城市中,香港、深圳、上海、广州、大连步行友好性排在前五,而鄂尔多斯、鹤岗、常熟、榆林和吐鲁番被评为“不适宜步行”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社会交通发达,让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每天开车上下班,有电梯就不爬楼梯,有座位便不愿起身……,出行者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为解决这个问题,香港一直致力于打造"步行城市",让民众走起来。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显示,在选取的35个东部、中部、西部城市中,香港排名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步行天堂"。步行是最健康的出行方式,在社区中步行能增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探索符合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宏观层面,解决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问题,结合步行分区和集计模型考虑步行主出行链的出行需求;中观层面,考虑不同类型步行子系统中的次出行链;微观层面,结合非集计模型考虑步行支出行链的行人随机行为。最后,指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步行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交通性、服务性、公平性三个方面建立步行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步行空间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可以为步行空间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姜涛  王妍 《交通标准化》2006,(2):152-154
从步行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交通性、服务性、公平性三个方面建立步行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步行空间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可以为步行空间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魏晓云 《城市交通》2008,6(6):21-26
为解决厦门市目前缺乏统一有效的步行系统规划的问题,从城市特征、路网、步行专用路径和局部地区层面分析了目前厦门市步行系统的建设状况,建立了分隔度指标以衡量机动交通对步行活动的分隔程度。从步行活动特征角度将厦门市划分为3个基本分区,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步行通廊和步行通道两方面探讨了厦门市步行系统的宏观结构规划。在中观层面,将基本分区中的城市建成区划分为96个步行单元,分别针对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制定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9.
向晓夏  刘烨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25-231
儿童独立出行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儿童友好程度的重要指标.各国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实践和各类机构出台的原则指引为现阶段实现儿童友好出行提供了参考,包括"儿童出行路径""儿童友好步行路径""步行巴士"以及相应安全、便利、舒适、多功能性基本优化原则.以深圳市福海街道为例,探讨在旧厂区、城中村和外来非户籍人口集中的城市建成区,如何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在遵循既有常规策略和交通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街道交通系统优化方案和出行模式创新策略,为其他同样具有复杂交通、功能和社会构成的区域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缺乏系统方法的情况,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编制研究为基础,从使用者意愿角度出发,提出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分级为核心的层次化网络构建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分区,以契合政策导向和设施供给的双重属性;根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特点差异,提出契合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差异化布局模式;给出步行和自行车道密度、宽度指标,以及在空间、环境、衔接层面的设计指引。强调在相关规划中落实控制指标,以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层次化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12.
人行道设计建议——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季  程建川 《城市交通》2008,6(4):47-51
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对人行道的设计不够重视,产生如人行道局部缺失、设置不连续或不合理、过街人行道数量不足或缺失等问题,以致人行设施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分别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两方面探讨了步行友好型城市的未来。在宏观规划方面,提出优良的步行网络应该具有的6要素;在微观设计方面,以南京市为例,针对人行道设计中的人行道宽度、与非机动车道的分离措施、附属设施设计、与换乘车站连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内容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市机动交通的快速增长,步行活动在街道上受到排挤。基于对城市街道公共生活视角的研究,阐述了街道对城市步行化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中机动交通对街道的主宰、建筑与街道的疏离等问题导致了街道步行化公共生活的凋敝。面对现状,街道对公共生活的意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被重新认识与探索。最后提出了以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为导向的城市街道重塑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步行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行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更是其保持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现有研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特征和步行需求,提出了兼顾可达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审美性的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调查方法。通过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和隶属度函数,实现了感知指标和环境指标间的转化。利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步行性分析模型,并运用模型对南京夫子庙地区的步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其制订合理改善目标、确定现有步行设施的不足和改善潜力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策略及规划方法层面,对系统评价缺乏标准。首先对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安全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心情舒畅需求。在对系统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交叉分析法提取初选指标体系,并逐个检验优化,最终构建包括10个设施输入指标和6个运行输出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给出明确定义并确定其计算模型。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选取6个区域作为评价单元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缩短公交出行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是提高公交出行便捷性、扩大公交出行分担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缩短公交出行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主要途径、某一公交站台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计算办法和某一公交线网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评价办法,并对利用站台覆盖率这一指标评价公交线网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黄良会 《城市交通》2011,(1):35-39,51
基于目前步行交通在国内城市面临的困境,首先从步行行为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步行速度、步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对步行交通的基本认识.然后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角度,剖析了步行交通系统严重匮乏的表面症结与深层次问题,指出以往的城市与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土地开发设计,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机理与步行空间.最后强调在以人为本和节约资源的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对BRT站点简单的分类及步行吸引距离的粗泛定义,以济南市1~3 号快速公交作 为研究背景,开展了关于快速公交站点分类方法及各类站点对步行吸引范围的研究。以在19 个快 速公交站点中进行的RP(Revealed Preference Survey)调查及济南ArcGIS 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选取 了9 个站点步行吸引距离的影响因素,借助聚类分析法并利用Matlab 工具箱拟合正态分布模型, 最终总结归纳出5 类快速公交站点,并计算得到各类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结果表明:终端型 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最长,为1 300m;其次是交通枢纽型站点,为1 100m;城市次中心型与城 市中心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相差不多,平均为750m;一般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最短,约为 630m。不同类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相差较大,不能以单一经验值解释所有BRT站点,其中城 市次中心型与城市中心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适中,是理想的站点类型。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少的人选择步行和单车出行步行不仅能够促进人体健康,同时也是一种绿色零排放的出行方式。在人口密集与混合土地使用频繁的亚洲城市,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大多选择步行或骑车出行。然而,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亚洲城市步行出行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少。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更宽的机动车道路和立交桥的建设是此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城市中破旧的步行和单车公共设施还在进一步恶化,而政府的预算和政策规划对非机动交通的投入明显不足(见图1)。今天,亚洲的城市让以步行和骑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步行交通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出二元化特征:机动车和步行.文章分析了重庆市步行系统现状,提出当前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善建议,对重庆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