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疲劳驾驶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并在事故发生前进行疲劳预警,对预防疲劳驾驶、促进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文章从疲劳的检测原理出发,对比介绍了基于驾驶员生理特征、车辆行为特征、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疲劳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现状及其特点,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影响驾驶疲劳的因素很多.作为驾驶疲劳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道路交通环境,是以动态形式展示在驾驶员视野中并产生作用的,有必要针对道路交通环境的动态特性进行专门研究.首先理论分析动态道路交通环境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持续变化性和自主可控性.据此设计了基于3个场景的2组现场实车试验.然后以驾驶员的心率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动态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驾驶员的心率随道路交通环境场景的变化程度和行车速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发现道路交通环境变化性的大小会对驾驶疲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设计道路交通环境的变化性能够减缓驾驶疲劳,提高道路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3.
疲劳驾驶影响驾驶人的驾驶能力,为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表明,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驾驶人的驾驶能力会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加而下降。本文从疲劳驾驶状态判别、疲劳驾驶致因因素研究、疲劳驾驶安全影响分析及疲劳驾驶干预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国际最新研究进行总结,介绍目前疲劳驾驶领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分析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主要因素.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驾驶心理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特征对交通安全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方式.驾驶心理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驾驶心理通过影响驾驶员的行为,间接地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其中知觉、注意、态度、驾驶疲劳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了解驾驶人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找到改善交通安全的方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驾驶人态度是1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谈谈驾驶疲劳的成因及其预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驾驶疲劳是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由于种种原因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疲劳而使人体机能失调而产生的身体疲乏和劳累。出现驾驶疲劳现象时继续驾驶车辆有可能导致及其严重的交通伤害后果,特别是在高速驾驶的情况下。Hullbert的研究发现,与驾驶疲劳有关的道理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10%- -15%,被称之为“道路交通安全的‘祸首’”。驾驶人疲劳时,听觉和视觉敏锐度降低,破坏了眼睛的正常运转状态;操纵动作准确性下降,时常出现反常;驾驶错误和判断错误增多。下面笔者试从驾驶疲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每年因驾驶员疲劳驾驶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交通灾难性事故的57%,故针对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类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难点,介绍并对比分析了基于驾驶员生理参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行为特征的各类客观检测方法;最后对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疲劳驾驶的特征表现、产生原因以及目前国内外在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和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疲劳驾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疲劳驾驶研究的两个平行发展方向,一是建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与疲劳表象之间客观、精确的数学模型;二是建立车辆行驶特征与疲劳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导致疲劳驾驶的影响因素众多,量化相互间的关系是疲劳驾驶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车试验采集了32名驾驶人在疲劳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数据,观测变量包括车速、加速度、车道位置、车头时距、血流量脉冲、皮电、闭眼周期等,并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以及利用Bootstrap法对样本容量进行扩充来满足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的需求.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疲劳程度、身体状况和驾驶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疲劳驾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程度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0.944;其次是驾驶经验,相关系数为0.447,说明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应时刻注意自身的疲劳状况,因其会直接影响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9.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每年因为车辆疲劳驾驶所导致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数量呈明显递增趋势,关注疲劳驾驶问题刻不容缓。文章从分析产生疲劳驾驶的机理入手,详细研究了国内外研究车辆疲劳驾驶的各种测评方法,并指出了当前适合我国技术现状的车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数学模型和实用装置。  相似文献   

10.
驾驶疲劳识别系统主要依据驾驶员眼部信号、驾驶行为、生理信号等来判断疲劳状态。文章通过BP神经网络与疲劳驾驶相结合,对疲劳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疲劳驾驶实时识别系统,从而提高疲劳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驾驶员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根本理论原因,本文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形成过程及其机理。基于人因工程学角度,以疲劳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承担驾驶负荷的驾驶员身体系统,并把驾驶行为分为三个阶段,把每一阶段所产生的疲劳严格区分为精神疲劳和体力疲劳。根据驾驶疲劳的程度,把驾驶员的疲劳状况分为了四类,建立了驾驶疲劳累积模型。根据对驾驶疲劳形成的系统分析,概括了现阶段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驾驶疲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驾驶员行车中出现的驾驶疲劳现象,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及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预防驾驶疲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单调道路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影响,采用眼动仪、脑电仪等仪器设备在G109格尔木-西藏沿线开展实车驾驶试验,获取19名被试驾驶过程中的生理和驾驶行为等多源数据以及驾驶疲劳主观KSS量表,分析不同时间窗下各特征参数随疲劳程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海拔对应的植被等级作为单调道路环境的量化指标,将驾驶疲劳程度划分为清醒、轻度疲劳、重度疲劳3个等级,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和自变量共线性检验结果,选取脑电(α+θ)/β、平均眨眼持续时间、血氧含量和植被等级为自变量,驾驶人疲劳程度为因变量,建立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的单调道路环境与驾驶疲劳的关系模型,并分析单调环境下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单调道路环境下,短时驾驶疲劳主要与环境单调程度有关,驾驶时间并不是引起短时驾驶疲劳的主要因素;脑电α/β和心率与驾驶疲劳程度无显著相关性,脑电(α+θ)/β、平均眨眼时间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血氧含量与疲劳程度呈负相关。当植被覆盖率从较稀疏变为稀疏时,驾驶人警觉性较高,疲劳程度增加5.9%;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至非常稀疏状态,驾驶人会出现克服自身疲劳的情况,疲劳程度增加5.8%;当环境单调性进一步加剧,植被覆盖率降低至严重稀疏状态时,驾驶人疲劳程度明显增加,进入重度疲劳状态。研究成果可为单调道路环境下驾驶疲劳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生命无价,每人只有一次,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是人生的基石。本文分析了危害驾驶员生命安全的疲劳驾驶几种形式和原因,对于预防疲劳驾驶,从防止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方面着手,指导驾驶员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方法来保证安全驾驶、平安出行。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年龄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疲劳情况及疲劳累积速度,对比其疲劳产生与变化的差异性,获取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设计自然驾驶试验,利用Physio生理多导仪采集脑电数据,并采用主观检测方法对驾驶人进行问询。应用MATLAB对采集到的脑电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通过积分获取各时段α波、β波和θ波的平均功率谱密度,进而求得脑电指标Rα/β,Rθ/β,Rα+θ)/β。利用SPSS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判断,选取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对各年龄段驾驶人的Rα+θ)/β进行均值化处理,并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线性拟合,分析驾驶人年龄对驾驶疲劳累积速度的影响。对驾驶过程中各时段的Rα+θ)/β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结合主观问询结果确定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和中年驾驶人在0~1.5 h内疲劳累积速度相对缓慢,老年驾驶人较快;在1.5~3 h内,青年驾驶人疲劳累积速度最快,中年驾驶人最慢;老、中、青年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分别为60~75,120~135,105~120 min;不同年龄驾驶人其驾驶经验、体力和精力及外界环境干扰是影响疲劳累积速度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采用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的有效性,有助于为不同年龄驾驶人安全驾驶时长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疲劳驾驶判别是危险驾驶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驾驶判别更加直接.文中选取疲劳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道路线形分析疲劳对于驾驶行为的影响,获得能在相应的道路条件下显著反映疲劳驾驶的驾驶行为指标.使用ROC曲线方法分别确定不同道路线形下各个驾驶行为指标判别疲劳驾驶的阈值.根据各个驾驶行为指标及阈值,建立疲劳驾驶综合判别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基于驾驶行为指标进行疲劳驾驶判别考虑不同道路线形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疲劳状态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不同道路线形上表现不同,基于ROC曲线的疲劳驾驶判别方法可应用于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检测,不同道路线形下平均识别率达75%,平均误判率为16.5%.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安全》2009,(8):73-73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而夏季是疲劳驾驶现象发生的高发期,夏季一般天气比较炎热.车内温度一般也比其他季节要高得多,空气流通差,所以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很难迅速入睡.而晚上的文娱活动又很多,所以容易睡眠不足,这就极易造成疲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道路平面线形几何设计对于驾驶人车道保持能力的需求是有差异的,驾驶人受疲劳程度影响也会呈现车道保持能力下降的趋势,当前的研究未综合考虑以上2个因素:线形和疲劳程度对驾驶横向表现的交互影响.邀请41位被试者分别开展550 km的实车实验,获取车辆位置信息GPS以匹配道路线形类型,基于问卷调查方法获取驾驶过程疲劳等级.分析不同疲劳程度、不同平面线形类型以及弯道半径条件下的车道偏离标准差参数,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疲劳程度下驾驶人在圆曲线段驾驶的偏离值要超过直线段以及缓和曲线段;当弯道半径超过5 500 m时,曲线段弯道半径越大,车道偏离差值越高.同时,考虑了线形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疲劳程度的预测精度要高于未考虑线形因素的模型,进一步说明在针对驾驶疲劳行为表现开展研究时,有必要对道路设计参数加以考虑以提高疲劳辨识精度.   相似文献   

19.
疲劳驾驶是影响安全行车的原因之一。本文就疲劳的特性,疲劳驾车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产生驾驶疲劳的原因以及预防疲劳的措施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正>疲劳是指由于持续地进行体力或脑力劳动而造成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而导致驾驶机能失调的总称。驾驶疲劳是安全行车的大敌,这是因为,在疲劳状态下操纵车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