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桩冻结法在桥梁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基础,为软土地基、嵌岩特大深基坑工程,采用排桩冻结法施工,有效地解决了基坑支护、封水问题。排桩冻结法施工深大基坑目前在我国尚属首次,应用于大桥基础工程更是第一次,为今后桥梁特大型深基坑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软土地区,特别是在环境复杂敏感的中心城区,分析基坑开挖时应考虑时间效应。结合上海某基坑工程案例,考虑土体固结、流变特性等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对基坑开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分析表明,考虑时间效应的基坑开挖分析更接近工程实际,以此可指导深大基坑的设计施工规划部署工作。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调整优化后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减小了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环境的影响,合理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可为相似深基坑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复杂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深基坑工程东侧距基坑边缘3m处存在民房,基坑开挖时没有放坡条件,需采用竖直开挖方式,并有良好的稳定性,设计支护结构为桩锚支护。该文分析了该处基坑在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后的稳定性,主要包括锚杆的稳定性、基坑的抗隆起以及抗管涌稳定性,最后得出该支护结构满足稳定性要求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对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深基坑工程越来越普遍。在内支撑型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支撑拆除是广泛存在的一个施工过程,即采用换撑技术解决支护由于内支撑拆除所导致的稳定问题,使基坑支护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平衡。现在越来越多的深基坑工程开始使用短斜钢支撑作为换撑使用,实践证明短斜钢支撑作为换撑使用方法简便有效,收效明显,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阐述了深基坑施工过程现场监测的重要性,并以上海市地铁四号线长阳路车站基坑工程为实例,通过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支护结构和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情况,随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最后,文章还对深基坑施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深基坑施工时相邻公路的稳定性,避免支护结构的变形,以绥满高速公路A2标段不对称荷载深基坑对相邻机场公路施工中,存在的支护结构影响分析为例,从深基坑开挖中土质的分析、支护体系变形情况,以及基坑周围的交通情况等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优化保障措施。笔者期待通过本次论文的研究,对相关工程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佛山石湾一个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实例。该工程设两层地下室,基坑深5.95~10.25 m,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挡土结构,坑内设置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对支护方案的选择和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稳定性好、变形小,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是合理的,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有效地带动了沿线物业开发,在产生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同时如何有效确保基坑及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稳定成为基坑支护设计的关键。文中以贵阳市某紧邻轨道交通桥梁侧深基坑工程实例为依托,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变形控制要求及当地成熟施工经验合理确定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采用结构设计及数值模拟计算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基坑监测成果验证了基坑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王亦玄 《路基工程》2020,(4):176-180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如何控制深基坑变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成了深基坑设计和施工的关键技术。对于基坑变形控制能力较强的板式支护体系,其支护内支撑的设置是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影响基坑变形的关键因素。以上海临港新城主城WSW-C2-10地块限界房产项目深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基坑监测数据分析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揭示了砂质地层中内支撑对深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上海东方万国企业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实例,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超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技术:环岛法.经过深入的方案对比,发现采用“环岛法”设计施工方案,大大缩短了基坑支护工期;通过节约大量基坑临时支撑,控制了工程成本;并解决了软土地层中超大面积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难以控制、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的技术难题.实际监测数据表明: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基坑变形过大的现象,未发生渗漏水等安全隐患,并确保了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环岛法”的成功应用为软土地层中超大面积深基坑的基坑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类似工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排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中的基坑设计越来越复杂、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双排桩支护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方式,其独特的内力分布方式及自稳方式,在非闭合基坑不能实施内支撑且对变形要求严格的深基坑设计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阐述双排桩支护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双排桩支护能满足深基坑工程应达到地下室及主体结构不承担基坑侧壁回填土传递的土压力的要求,并且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7,(8)
临江富水超深基坑开挖是大型水下隧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开挖时基坑和围护结构的稳定是面临的重大难题。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通风井基坑为工程背景,根据其工程地质、场地条件和技术难点,制定了地基加固与井点降水相结合的基坑加固方案,并通过水下开挖和水下浇筑混凝土,成功完成了临江富水超深基坑建设。施工结果表明,临江富水超深基坑支护、水下基坑开挖和水下混凝土灌注等关键施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开挖深度大、地下水位浅、场地条件差等难点问题。该工程的有效推进,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深基坑的支护结构,不仅要保证基坑内能正常作业安全,而且要控制基底及坑外土体移动,保证基坑附近建筑物、道路、电力设施等的正常运行。甬江特大桥D3承台毗邻防汛大堤、施工便道、变压器。该文介绍了其深基坑施工技术,结合地质、水文勘察,对基坑支护、开挖及降水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通过方案比选和专家论证,积极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了深基坑施工工程质量和防汛大堤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时空效应理论在软土地区深基坑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通过上海虹桥地区一深基坑项目的研究,重新归纳了深基坑工程中基于时空效应的各种设计及施工措施的落脚点,并通过监测资料的分析,对基坑设计提出了一些优化设想。  相似文献   

15.
运用FLAC软件为辅助平台,对深基坑整个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强度折减法分别计算出基坑在无支护、单独护坡桩和桩锚联合支护不同工序下基坑的安全系数。分析得出基坑施工过程中,护坡桩是控制土体位移、保证基坑临时稳定性的控制单元,预应力锚杆是控制基坑整体永久安全性的控制单元,进而对比得出强度折减法应用于分析基坑稳定性是可靠的,可为基坑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坑工程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这关系到施工难易和工程造价,更关系到工程安全和支护效果。总结阐述了软土地区超大深基坑工程围护及支撑体系常见的设计方法,结合某污水处理厂超大深基坑工程实例,从安全性、支护效果、施工难易、工程造价等方面对比研究了不同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及优劣,提出了适于该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路桥梁工程的发展,我国的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工程规模都越来越大。土钉支护技术具有工艺简单、造价低、工期短、便于信息化管理等优点,因此在公路桥梁工程基坑支护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利用理正超级土钉软件分析不同的土钉长度、土钉间距、土钉倾角对支护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支护体稳定性随着土钉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为了保证施工注浆的需要,土钉倾角不宜过小;土钉钉长、间距、倾角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开挖工法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得到深基坑围护桩在不同开挖步序下的变形规律与受力特性,运用数值分析手段模拟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江北城站的基坑开挖过程,此基坑开挖为大型深基坑逆作法开挖。得到的计算值与工程实测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正确性,评估了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此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民群众当今的生活质量已经能够充分满足其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达到基本需求之外,多余的能力使其对更加舒适的生活的拥有提供了可能。加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其程度的加深,使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对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对地上空间在越来越多得受到了应用,而且地下部分也逐渐在受到人们的应用,比如地铁、停车场以及地下超市等,大大节省了地上空间,在现有的建筑行业中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因此,在房建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建筑地下环境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深基支护技术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对深基坑支护技术施工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合肥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工程垂直上跨地铁3号线,上跨区间地铁隧道覆土埋深约17.4m,与本项目隧道底板竖向最小净距约7.5m,属于临近深基坑工程。主要通过对"门式"框架基坑支护体系和预留核心土开挖施工方法的优化,解决了施工期间地铁隧道上浮问题,为此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