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管理限值,作者选择了CXF-2F型向心式个体粉尘分级采样器,由作业者个体佩带采集样品测定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浓度。结果显示,包装车间个体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间具有较好的从属共变关系,r为0.9284,比值为0.1345。环境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的比值为0.3546,个体呼吸性粉尘与环境呼吸性粉尘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t=23.02,P0.001)。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数列模型寿命表法对接尘工人连续工作30年,控制尘肺患病率在1%的条件下,水泥粉尘作业场所的粉尘容许浓度为16.8mg/m3。同时采用直线与曲线回归进行拟合预测,选择相关指数较优的模型对数回归,现场水泥粉尘容许浓度为24.3mg/m3。灰色数列模型、对数回归方程与实际概率单位误差分析,GM(1,1)的误差较小,拟合度较好,现场粉尘容许浓度合理严格。  相似文献   

3.
随着GB16 2 2 5 - 1996《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矽尘卫生标准》的颁布实施 ,我国对粉尘监测工作已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呼吸性粉尘监测比总粉尘监测要求的技术条件与人员素质均较高 ,监测中的质量要求与总粉尘监测浓度的质量要求相差很大 ,因此 ,如何保证呼吸性粉尘监测质量和准确度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 ,笔者对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1 冲击板硅油厚度是影响呼吸性粉尘监测质量的关键  冲击式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中的冲击板 ,是沾着空气动力学直径为 7 0 7μm以上的大颗粒粉尘 ,即非呼吸性粉尘。实际上即…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加强隧道综合防尘工作,我们采用滤膜质量法和仪器直读法,对京九线23座隧道施工中的粉尘,有害气体和气象条件进行了监测与分析,采样品368个,粉尘最高浓度4.7mg/m3、最低0.8mg/m3,平均2.6mg/m3,超标率68.6%,有害气体主要是CO浓度的超标,最高浓度180mg/m3,超过卫生标准的占被测数的57.1%,其次为NO2,SO2和H2S等。气象条件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结果表明,目前长隧道施工中关键问题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隧道通风与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7例矽肺,1例煤尘肺全肺灌洗回收液粉尘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其矿物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其矿物学成分主要为SiO2,FeCO3,Fe3Or,DMg(PO3)3,β-Al(OH)3除煤尘肺SiO2 2.13%,无定型碳占73.4%外,其他矽肺灌洗回收液粉尘的结构与成分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的换算系数K值,用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P-5L2型数字粉尘仪和江苏省建湖电子仪器仪表厂生产的HFC-3BT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对南京石榴园采石厂和浦镇车辆厂的各种粉尘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作业点不同粉尘的总尘和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与粉尘相对质量浓度的换算系数K值。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日本富士电机公司先后开发成功的EMB1001RM-25,EMB1801RM-25等高耐压,大电流IGBT元件的性能技术特点和应用实例,前者的额定容量为2.5kV/1kA芯片面积为20×20mm,后者的额定容量为2.5kV/1.8kA芯片面积为27.5×27.5mm,由上述元件组成的3点式主回路TC12主变换器装置具有噪声小,控制性能等特点,已在日本东海客运铁路公司新开发的700系列新干线车中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导坑法施工掘进作业各工序、掘进循环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接尘量和离掘进面不同距离各工序粉尘分散度。调查持续近一年,共测定5次,每次连续3d。结果显示:平均掘进循环周期为536.11min,每循环接尘时间为429.74min,每工班8h接尘时间384.76min;TWA9.22mg/m3,工班接尘量为73.77mg·h;各产尘工序以打眼时粉尘颗粒径最大,离掘进面距离越远粉尘粒径越小;而炮后则以离掘进面16m处粒径最大;各工序粉尘分散度以粒径<5μm的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切值、秩和比,同时依据GB5817-86分级标准对作业场所粉尘的危害程度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Ridit值分别为0.5245、0.4754、0.4999,经χ^2检验3中方法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7)'P>0.05)。  相似文献   

10.
对264例隧道施工工人工伤事故分析表明发生工伤事故率:(1)年龄以36~45岁组高(3.17%),(2)工种以隧道工高(3.76%),(3)工龄以20~29年组高(2.87%),(4)参加工作时间以1964~1974年的高(3.61%)并且各年龄组、工龄组、工种、不同参加工作年代的工伤事故率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01)。工伤事故类别以建筑行业四大惯性事故(物体打击、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坍塌)为主,占工伤事故总数的77.65%。工伤事故多发于6月份,并且与人体生物节律三条曲线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列车速度曲线监控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列车速度曲线监控功能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构成形式。速度曲线监控功能可监控列车的实时速度和位置,确保其按规定速度行驶,是运行控制系统中保证列车行驶安全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以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和武汉至广州高铁轨检车实测轨道不平顺数据为分析对象,基于样本平稳性检验,采用FFT方法进行样本空间的谱估计,并用MATLAB编程得到客运专线轨道不平顺谱密度曲线,研究表明,轨道高低与方向不平顺谱曲线均连续变化,其不平顺包含许多不同幅值和波长的谐波成分,波长范围较宽,轨道高低和方向不平顺谱密度曲线高频段比较光滑,低频段含有复杂的周期性波形。同时对2条客运专线轨道谱密度曲线进行了拟合,并得到相应的特征参数。其结果对研究我国客运专线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多体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车速、轨道半径对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课题基于GIS应用项目,旨在解决铁路轨道精确、直观、可视表达等核心需求。研究方法:研究依照铁路曲线自身规律,严格遵循科学计算,将铁路行车数据库中的里程、方向信息,转换为空间科学中的坐标信息。研究结果:利用GIS组件MapX和SuperMap在VB环境下实现了轨道空间信息的平面图形可视化,利用OpenGL在VC环境下实现了轨道数据的三维可视化。研究结论:铁路轨道的精确、直观、可视表达,为铁路轨道测图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有较好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铁路车辆通过曲线时的最小半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车辆在曲线上的运行特征的分析,从车辆自身通过最小曲线半径、抗倾覆能力的最小曲线半径、满足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满足旅客舒适度与内外轨均磨条件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等因素,建立平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与车辆运行特征间的对应关系;从车辆连挂车钩最小曲线半径、工程允许曲线半径、限坡当量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车辆结构限界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行车平稳性及舒适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等建立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与车辆运行特征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相关的参数,对站线曲线半径标准的选择,进行计算与分析;为站线曲线半径标准及道岔标准的选择,提供系统理论根据,为新一轮《线规》及《站规》与工程具体设计,提供系统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CBTC的车载ATP安全制动曲线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颖  王长林 《铁道学报》2011,33(8):69-72
车载ATP系统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的系统,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安全制动曲线计算模型。根据IEEE 1474.1TM标准的规定[1],车载ATP安全制动曲线由GEBR制动曲线和ATP紧急制动触发曲线组成。GEBR制动曲线是根据GEBR计算得出的,而ATP紧急制动触发曲线则是根据GEBR制动曲线计算出来的。针对该问题,本文分析了各种影响列车制动距离的因素和GEBR制动曲线与ATP紧急制动触发曲线的关系,建立了CBTC车载ATP安全制动曲线的计算模型。仿真证明,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满足IEEE 1474.1TM基于CBTC的车载ATP安全制动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点到中线的垂距计算方法选择最佳既有曲线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1]给出的中点到中线垂距计算公式及程序,提出一种新的优化计算方法,能简便而圆满地解决既有曲线要素的选择问题,这一方法对于不同的目标函数,不同的线形、是否有控制条件等,计算过程基本一样,该法还很容易推广到选取第二线的曲线要素。  相似文献   

18.
快速铁路既有曲线约束非线性最优化整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鑫  曾学贵 《铁道学报》2003,25(3):101-103
提出具有线性约束和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既有铁路曲线整正最优化设计原理和方法,使得铁路曲线整正趋向于更精确、更合理、更科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缓和曲线解析坐标公式的分析,利用曲线外导线点在曲线上的投影点的几何特性,依据现行铁路规范推导出了它在曲线上的投影长度和里程的计算公式,并评价了计算精度和收敛情况。大量和严格工程算例证明,该计算公式是可靠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缓和曲线一般用来连接轨道交通工程的直线段与圆曲线段 ,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稳过渡 ,这在有关工程测量著作中已有详细叙述。由于城市内部的空间条件限制 ,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也逐渐出现用缓和曲线来直接连接两个圆曲线段情况 ,使线路走向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对连接两个不同半径圆曲线段的不完整缓和曲线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 ,推导其放样元素的详细计算公式 ,并提出相应的测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