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其P—s曲线拟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体工程为背景,通过载荷试验,对高压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某P-s曲线的低压力阶段进行3种拟合,预测高压力阶段的P-s曲线,并在另外4条P-s曲线中应用.结果表明:旋喷桩单桩承载力实测值比计算值偏大;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实测值比计算值偏小,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的取值对计算值有一定影响;用三次多项式拟合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具有相当好的精度,能为确定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志平  刘龙  罗丽娟  任翔  李芳涛  马甲宽 《公路》2022,67(2):111-116
自平衡试桩法用于评价基桩承载力具有一定优势,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如何描述上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的问题,且在工程试桩时存在上段桩未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此时不能测得上段桩承载力的真实值.基于生物生长型模型与实测荷载~位移曲线,运用Matlab对荷载~位移曲线进行生长型拟合,将拟合结果与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折了由两种...  相似文献   

3.
基于荷载传递法,考虑桩侧土体软化特性,提出一种单桩沉降预测的简化算法。采用内接三折线模型模拟桩侧阻力与桩土剪切位移间非线性关系及软化特性,采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桩端阻力与桩端位移的非线性关系。根据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模型,利用简化递推方法可由桩端位移获得桩顶沉降。给定一系列桩端位移,即可绘制单桩荷载-沉降曲线。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单桩荷载与位移的统一计算方法,基于荷载传递理论和现场模型试验结果,采用双曲线的模型来模拟实测的T-s以及σ-s<,b>曲线,回归相关参数,通过迭代计算得到单桩的Q-s曲线,与实测的Q-s曲线比较吻合.基于等效墩模型,应用单桩双曲线模型参数,对群桩荷栽与位移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还对参数β和g的取值...  相似文献   

5.
单桩水平承载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水平承载单桩的受力特性,得出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和各级荷载作用下弯矩、剪力、土抗力及p-y曲线沿桩身的分布规律。由试验中力作用点的荷载位移导出各级荷载作用下的m值,用于计算各级荷载下桩身内力,方法实质是非线性解法。文中将其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大量试桩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桩土作用机理,讨论了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单桩的影响因素。文章推导了压缩系数与弹性模量、切线泊松比关系的公式,采用土壤常规参数绘制了水平静载单桩P-Y曲线,通过对水平静载、往复荷载单桩P—Y曲线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往复荷载折减系数的概念,绘制了往复荷载单桩P—Y曲线。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超长单桩承载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超长单桩与普通单桩承载性能的异同,基于有限元-荷载传递联合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均匀土中超长单桩的承载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分析了桩长、桩径对超长大直径桩承载性能的影响,桩长越长,单桩极限承载力越高,同样荷载条件下桩顶位移越小,但这种提高的趋势变缓;桩径越大,相应桩的极限承载力越低;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基本呈缓变型。桩身压缩量随桩长增加而增加,随荷载增加的变化基本上呈线性变化,但是桩长越长,这种变化表现出非线性,即桩身压缩量随桩顶荷载增加的趋势变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坡地条件与平地条件单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差异,首先开展了黏性土45"坡地与平地的水平受荷单桩室内模型对比试验,探讨了两种境况下单桩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和弯矩沿桩身分布规律的不同。结果表明:与平地相比,坡地单桩桩顶的荷载-位移曲线坡度较小,且浅层区域内的桩身弯矩也小于平地单桩,此现象说明,坡体存在因土体缺失而抵抗桩身变形能力减小的坡度效应。然后利用数值分析重复性强的优势,分析了边坡角度对位移沿桩身分布规律的影响。对比分析发现:与试验分析结果相同,即在浅层区域内,边坡侧土体抵抗桩身变形的能力受到削弱,且这种削弱作用随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但削弱现象只存在一个和坡角有关的临界深度以上,该深度以下削弱作用可忽略不计,即可视为平地基桩处理。基于数值分析对存在削弱作用的浅层区域土体的p-y曲线进行了探究,得到了其关键参数桩侧土体极限抗力和初始刚度适用于坡地的修正表达式,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坡地条件下的p-y曲线法,且得到了临界深度与坡角存在的关系。最后,用该方法计算的桩顶荷载-位移曲线与已有的试验结果以及国外同行的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水泥搅拌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了桩身实测变形曲线的形状,提出了桩侧摩阻力与桩身位移的非线性传递函数,建立了用双曲线模型描述桩侧摩阻力与桩周土局部剪切位移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得出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顶沉降曲线函数。  相似文献   

10.
在承受竖向荷载时,单桩承受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通过计算桩的荷载传递曲线,可得出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的轴力随单桩深度的变化关系,以及求解不同荷载对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通过Excel以及VBA内嵌Excel编程对曹汉志提出的桩尖位移等值法进行探讨,经计算发现:只有桩的某一段,轴力、摩阻力、位移可以得到合理的结果,而其余桩段部分,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探讨了计算结果不合理的原因,并对其方法进行改进,经检算,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1.
单桩应力应变拟合曲线的推求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桩身荷载传递函数推导了一种新的桩身实测应变的拟合曲线,并在广州大学城7根试验桩现场埋设钢筋应力计和滑动测微计进行了应力应变测试,利用该拟合曲线对实测应力应变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测量中的误差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侧摩阻力计算的可靠性,其结果可为单桩承载性状的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两阶段法得到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群桩的竖向位移和内力的解析解,第一阶段采用Loganathan和Polous提出的解析解估算土体的自由位移场,为使计算方便,采用多项式进行拟合;第二阶段依据文克尔地基模式,将自由土体位移施加于桩,首先建立被动土体位移作用下单桩竖向位移控制方程,利用常数变易法得到均质地基由于隧道开挖对单桩的竖向位移和内力的理论解析解;最后具体研究主要参数如:等效地层损失比、泊松比、桩基轴线离隧道轴线的水平距离、隧道的埋深、桩长、桩径、桩的轴向刚度因素变化对单桩的竖向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平衡测试方法,对马鞍山大桥南岸地区2根钻孔灌注桩SZ-1、SZ-2进行了承载力测试与分析,包括桩顶荷载位移曲线、桩身的轴力分布、桩侧阻力与位移的关系以及桩端阻力分布等.并依据不同的规范条文对大直径嵌岩桩的桩基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试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位移较小,荷载位移曲线近似呈直线分布;从实测的...  相似文献   

14.
以某实际工程桩为原型,考虑坡度和桩长的影响,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斜坡段桥梁基桩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坡度及不同桩长下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基桩极限承载力,据此通过非线性拟合,建立了斜坡桥梁基桩竖向承载折减系数与桩长及坡度直接的关系式。试验研究表明:竖向荷载相同时,桩顶沉降与水平位移均随坡度及桩长的增加而增大,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均无明显拐点,并呈现出因变形过大导致基桩屈曲失稳的破坏模式;斜坡效应对基桩竖向承载的影响约限于8倍桩径深度范围内;与平地桩相比,斜坡桩的桩侧摩阻力更易达到极限值,实际工程设计时应对其进行适当折减;边坡坡度越大、自由段越长,基桩竖向承载力越小。  相似文献   

15.
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备成加固桩,对其应用于黄土地基的加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本研究以陕西某绕城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建立群桩模型和单桩模型,其中单桩模型,模型长8.2 m,宽4.2 m,深12.5m,对单桩模型地面和侧面进行约束。数值模拟实验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各桩的总沉降量也随着增大,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沉降得到的曲线比较吻合,具有相同的趋势,且每个荷载对应的沉降值非常接近,在相同荷载作用下,随黄土层深度的增加,复合黄土地基桩土应力比逐渐减小。在不同桩间土模量条件下,复合黄土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别,其中桩1位移最大,其次是桩3的位移,桩2的位移最小。  相似文献   

16.
在对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生长观点将Gompertz函数模型用于单桩极限荷载的预测中,给出模型参数估计的粒子群(PSO)方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PSO—Gompcrtz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踢:在桩顶静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力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并趋于饱和的生长过程;桩的荷载Q-沉降5曲线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提出的PSO—Gompertz模型比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砂性土中逆作法桩复合基础在水平静荷载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模型桩系列试验,包括单桩、承台单桩、逆作法单桩以及高承台8桩和逆作法8桩。通过测试,比较分析它们在水平荷载下的位移变化,得出桩在水平荷载下承载特性,结果表明:逆作法桩基比普通桩基承载力高。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1,66(6):335-339
单桩承载性状是分析群桩基础及其他复杂桩基础性状的重要理论依据,单桩侧阻力沿桩身分布的预测精度不高。基于某电站新建工程场地基桩工程,对该场地30根PHC管桩进行抗压载荷试验和146根PHC管桩进行高应变检测。通过高应变拟合获得PHC管桩的轴力分布和极限侧阻力分布,采用DoseResp模型对归一化荷载传递函数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高应变检测结果拟合得到的极限承载力与单桩静载试验结果接近;DoseResp模型对归一化荷载传递函数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9,能够较好反映抗压桩荷载传递规律;DoseResp模型中拟合参数A2土性参数无限接近于1,拟合参数α_(x0)和A1存在线性关系,拟合参数A1、α_(x0)和p与端阻分担比有关;根据拟合荷载传递函数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与实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9.0%。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估预应力管桩路基地基的沉降变形,基于慢速维持荷载理论,进行了路基预应力管桩的静载试验和试桩的Q-S曲线拟合,给出单桩沉降预估公式。同时,对拟合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桩身完整性程度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十分明显;指数函数模型对桩基的Q-S曲线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在保证成桩质量的前提下,给出的预估公式对桩基的沉降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相对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大桥3根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拟定各层土桩侧阻力和桩尖土层端阻力的位移函数,并根据单桩荷载传递理论建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土相对位移沿桩长分布的微分方程。最后利用基桩在各土层交接面处的力和位移的协调关系作为边界条件计算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从而得出各土层在桩顶加载过程中的阻力以及桩土相对位移沿桩长的分布情况,为有效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和桩顶控制沉降量提供了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