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上海市域铁路申昆路地下停车场为例,对市域动车组地下停车场消防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动车组存车区是消防设计的最关键区域,且国内还无相关的消防设计规范。通过理论分析及火灾场景模拟方法,对存车区内烟气流动、安全疏散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在存车区设置纵向挡烟垂壁形成“类隧道”的通风排烟模式,解决了火灾工况下火灾蔓延、烟气扩散、人员疏散等消防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复合利用,市域铁路设置地下停车场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消防疏散问题又是地下停车场建设的关键之一。为此,分析了市域铁路地下停车场消防疏散难点以及地下停车场核心区的火灾危险性;以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申昆路地下停车场为例,模拟分析了不同疏散场景下的疏散时间。分析结果表明:市域铁路地下停车场咽喉区的火灾危险性较低;存车区的可燃物为列车本身,可将该区域动车组的火灾规模由15 MW调整至8 MW;申昆路地下停车场内的所有人员能够在6 min内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而且安全疏散时间大于1.2倍所需疏散时间,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是国内第1条深埋地铁,针对其地下车站埋深大的特点,对其车站出入口的楼扶梯设置、安全疏散、防排烟、消防电梯和大于100 m出入口通道的安全出口以及设备管理用房集中区的安全疏散、出口设置原则和要求等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新的措施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地下车站中庭火灾的防排烟设计是地下车站设计中的难点。以实际工程为例,针对地下车站中庭不同位置火灾工况进行防排烟系统设计,并采用FDS数值模拟软件验证防排烟系统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地铁地下单洞双线隧道具有断面积大、行车组织复杂等特点,隧道通风和排烟一直是工程设计中的重难点。本文研究了某地下单洞双线隧道正常通风、阻塞通风和火灾排烟系统方案。基于国内最不利地铁隧道通风室外空气计算温度,运用SES和CFD软件对隧道内正常、阻塞和火灾工况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论:(1)模拟工况条件下,正常工况下隧道内平均温度最高为38. 3℃,满足列车正常运营环境温度要求;(2)阻塞工况下列车周围空气平均温度为41. 1℃,满足列车空调工作温度要求;(3)火灾工况下,烟气被控制在列车前后100 m范围内,且主要集中在隧道顶部,疏散平台2 m高度范围内平均温度不超过60℃,满足乘客疏散要求;(4)本研究确定了单洞双线大断面隧道通风和排烟方案及效果,为轨道交通领域类似工程通风排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难免以隧道形式穿越大江大河,有必要探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水底隧道防灾救援方法。依托温州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隧道的工程实例,从工程应用、疏散效果、施工风险、结构受力、经济性、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比分析水底隧道受灾人员常见疏散方式,确定瓯江北口隧道受灾人员疏散方案;采用FDS软件模拟瓯江北口隧道不同火灾工况下,烟气、温度、可见度蔓延情况,以及安全疏散时间与距离火源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开启风机可使排烟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7.
覃康民 《铁道运营技术》2009,15(3):30-31,34
为了提高铁路客站地下车库通风与防排烟设计的质量,针对《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及地下车库通风与防排烟设计中,在防烟分区、排烟防火阀的设置、排烟补风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和设计考虑不周的问题,提出了应把握的难点及建立复合排烟系统、优选封闭楼梯间机械加压参数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地铁车站站厅层公共区的排烟效果,以郑州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利用FDS(火灾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的排烟工况下的火灾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以下结论:在安全疏散时间内,除了着火点周围3 m区域范围,其他位置均能够满足乘客的安全疏散要求;火灾时,相比排烟管道设置在站厅层公共区围护结构两侧区域,排烟管道在站厅层公共区中部区域时更有利于乘客的安全疏散;在进行排烟设计时,站厅层公共区易发生火灾部位周围沿站厅层长度方向上12.6 m范围内、宽度方向上6.45 m范围内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  相似文献   

9.
地铁岛式站台烟控系统的性能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某典型岛式车站为研究对象,建立火灾烟气运动的物理和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站台火灾工况下烟气发展和蔓延过程,分析反映流动与发展特性的温度场、速度场、能见度等的分布规律;同时运用人员疏散动力学方法,模拟火灾工况下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以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小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作为性能化防火目标的判据,论证火灾烟控系统的有效性和通道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为地铁火灾排烟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和人员疏散方案制定提供合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铁长大过海区间隧道通风排烟问题,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瓦贵区间工程,采用理论及对比分析、数值解算等方法,分析过海区间隧道区间风井设置、火灾工况气流组织等问题。介绍青岛地铁1号线瓦贵区间概况,然后提出区间风井设置的要点,参考国内相关城市过江工程实例,采用土建排烟风道,以保证灾害工况下两车追踪人员的疏散安全。阐述陆域段防排烟和海域段防排烟方案,对于陆域段,排烟方案可以按照常规地铁区间进行设置;对于海域段,需根据区间长度,采用全吊顶或者局部吊顶排烟方案。通过研究区间火灾安全目标,设定热释放功率为10 MW,隧道临界风速为2.1 m/s,重点排烟量为80 m3/s,并绘制通风网络解算结果图,解算结果表明各区间风井的防排烟系统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大直径盾构越江区间隧道的通风设计方案,特别对火灾工况,从排烟模式、风道漏风、风机配置等方面,比较了分段纵向通风和半横向通风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最终选定了分段纵向排烟方案。在火灾规模取值10.5MW条件下,利用SES软件对区间内典型火灾工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区间两端风机联合动作,采用集中设置排烟口的分段纵向排烟方案,可满足越江区间内火灾排烟临界风速及人员疏散要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中车站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公式,自动扶梯作为参与紧急疏散的重要运输设备直接影响到车站疏散通过能力和疏散时间,进而影响到车站的运营安全以及建设规模。通过对比国内外自动扶梯相关规范中输送能力的计算以及分析国内轨道交通车站在火灾情况下自动扶梯的运行模式,提出《地铁设计规范》疏散计算公式中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和参与疏散的自动扶梯数量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同时也结合自动扶梯的特点提出了附加制动器延时动作、火灾情况下停梯模式、自动扶梯疏散能力及计算方式、参与疏散自动扶梯数量、疏散时间计算因素等建议,为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计算方式以及运营组织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下中庭车站的通风空调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为例,介绍上海第一个地下大中庭车站的通风空调及防排烟设计,从防烟分区的划分、风管布置、系统运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与典型地下车站设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地铁站火灾中,对人员危害最大的不是火本身,而是因火灾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研究高效的烟气控制模式就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采用CFD方法运用κ-ε双方程三维紊流模型分别对轨道中央列车车厢和站台层左侧两楼梯中间位置着火情况下烟气扩散情况进行模拟,比较屏蔽门对站台层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屏蔽门并制定相对应的自动门开启数量后,至少能保证6 min的安全疏散时间;排烟风机对站台层的抽吸作用更加集中,风机的效率至少提高10%;站台层内温度也随着排烟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该研究为城市地铁防排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地铁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和性能化消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火灾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疏散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发生火灾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人员安全疏散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可利用时间的影响因素。应用疏散仿真软件MassEgress对轨道交通车站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各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出人员安全疏散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交通问题是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地铁是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手段。由于地铁封闭性好,一旦发生火灾并发展起来,扑救难度、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巨大的。本文分析了防烟分区的设置、防排烟模式和灭火系统的选择问题,提出了未来地铁防火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开发地铁的火灾监控和报警系统;完善地铁的防排烟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发展先进的环保、安全、经济的地铁灭火系统;改进地铁的疏散预案,为地铁火灾的扑救工作和被困人员的疏散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疏散模拟程序和火灾模拟程序对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了中庭式地下车站的布局、烟控系统和喷淋系统在火灾时能否为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尺寸热烟试验方法在深圳地铁莲花北站至少年宫站区间隧道进行机械排烟试验,测试位置位于正线隧道与联络线隧道交汇处以及马蹄形隧道单洞双线与马蹄形隧道单洞单线的交汇处。模拟车头、车尾火灾进行排烟,相邻车站隧道风机进行辅助排烟,测试各种排烟模式,观察各种防排烟模式下的排烟效果;研究复杂线路交汇处隧道烟气运动、蔓延情况和设备的工况,并测量和记录风速等数值。实验结果可对隧道防排烟设计、火灾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列车中部着火且停在隧道内提供疏散方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随着铁路特长隧道数量的不断增加,特长隧道的运营安全成为运营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特长隧道火灾应对策略及火灾工况下疏散模拟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解决隧道火灾疏散安全及单、双洞设置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实例。研究结论:(1)列车在隧道内着火时,绝对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低水平;(2)疏散安全主要取决于紧急救援站(隧道外比紧急救援站更安全)的间距;(3)按20 km的间距设置紧急救援站后,火灾列车不能到达紧急救援站的概率仅为0. 01%,这个概率与单、双洞方案无关;(4)合理设置通风排烟及疏散工程后,特长隧道可以采用单洞双线方案;(5)本研究成果将主要应用于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和选线领域。  相似文献   

20.
运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广州某一地铁车站岛式站台端部发生5MW火灾的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排烟模式下地铁站内的顶棚温度分布、人眼特征高度处温度、能见度、CO浓度分布以及楼梯口风速分布情况,分析其排烟效果是否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结果表明,对于顶棚温度和人眼特征高度处能见度而言,3种排烟模式都能满足要求。对于楼梯口新风风速而言,排烟口为11个的排烟模式不满足要求。比较3种模式下温度和CO浓度的扩散范围,发现排烟口为22个的排烟模式的控烟效果较好,更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