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探讨了上海轨道交通地下区间防护密闭隔断门的技术改进研究.主要解决了在刚性架空接触网授电情况下,现有技术平战转换工作量大的问题,刚性接触网的密封问题,以及在直线段、曲线段轨道的密封难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刚性接触网的地铁供电方式,研制出新型地铁区间单扇防护密闭隔断门,在不断开接触网和轨道钢轨的前提下,采用上、下活动梁上下联动的方式解决了刚性接触网和轨道钢轨的密闭难题以及复杂线路条件带来的设防难题和密闭难题;同时解决了在大盾构施工条件下两隧道隔墙很薄的场合安装使用的问题,为人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地铁新型人防区间隔断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刚性接触网的地铁授电方式,研制出新型“刚性接触网授电地铁整体升降平移式区间隔断门”。结果显示,在不断开接触网的前提下,区间隔断门开关灵活;与以往的设备相比,大大提高了平战转换的效率。通过采用整体升降平移式铰页、上升降密封装置以及上活动盖板装置,解决了刚性接触网的密闭难题,以及复杂线路条件带来的设防难题和密闭难题。实践证明,这种隔断门为刚性接触网授电地铁形式的人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民防空的原则,对隧道内架空接触网通过人防设施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最终选择最为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使架空接触网既能快速平稳地通过人防设施,满足行车要求,保证接触网良好的受流质量,又能满足人防设施平时的使用功能和战时迅速完成功能转换.研究结论:通过对防护隔断门结构形式和架空接触网2种悬挂类型的特点分析,进行方案比选.柔性悬挂可以配合带插板的防护隔断门,而刚性悬挂时则配合按带防护密闭封堵板的防护隔断门;汇流排外接头接触线不断开方案更适合刚性悬挂通过防护隔断门.该方案平、战施工快捷,接触网采用的零部件少,对运营维护十分有利,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并能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地铁轨道密封装置的设计方车、构胶材料的选取、机械构件的设计和工作厚理等,并结合有限元计算对地铁轨道密闭装置的密闭效果进行分析。该装置保证了地铁区间防护单元中密封装置密封性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效解决了地铁轨道区间设防的难题。目前该轨道密封装置已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6.
防淹防护密闭隔断门系统是具备了防淹与人防双重功能的新型地铁防灾设备。具有投资少、施工工艺简单、易维护的特点,通过对地铁防淹防护密闭隔断门系统的功能、构成以及与信号、环控、车站控制室等各系统间的接口分析,阐明了该防护隔断门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施工。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防淹防护密闭隔断门,可同时实现防淹和人防防护功能。简要叙述了该密闭隔断门的功能需求、门体选型、组成,及其与相关专业的接口关系。  相似文献   

8.
经济合理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人防功能是地铁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地铁区间刚性接触网不断开条件下的人防设防问题,设计出新型区间单扇防护密闭隔断门。新型设备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线路曲线段、大坡段及大盾构区间施工段的人防设防问题。详细介绍了新型设备的机构设计原理、工作性能及既有难题的解决方案,对其与既有设备的改进处进行对比,得出了新型设备的优越性与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以高速铁路隧道列车车内舒适度标准为依据,结合单维特征线法的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密封性能列车对应的瞬变压力超标隧道长度区间,并分析得出列车车速、车长和动态密封指数对超标隧道长度区间的影响规律和不存在瞬变压力超标隧道长度区间时动态密封指数应满足的要求,最后对相关设计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冯伟 《铁道车辆》2004,42(6):21-23
介绍了外端双扇摆门的原密封结构和改进后的密封结构,对比分析了硅橡胶条、尼龙毛刷和羊毛毛刷的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11.
结合杭州地铁1、2号线人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分析总结了其结构、通风、防护设备设计及现场施工中碰到的重点、难点:解决好土建与设备安装之间的各种矛盾,处理好防护段与相连结构间的相互关系、防淹门及区间隔断门施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隧道混凝土在现有常规养护方法下养护不到位,引起的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性能达不到相关验收要求,以至于出现养护裂纹、强度不够等问题,研发了一种封闭式二衬混凝土恒温恒湿养护新工艺,研制了一种恒温恒湿养护的数字化养护台车,并实际运用到隧道进行试验验证。其通过薄膜密封系统与隧道内壁形成密闭养护空间,再通过恒温恒湿控制系统自动控制雾化系统在密闭养护空间内进行恒温恒湿养护。与传统养护台车相比,在温湿度自动控制、养护数据检测及采集等方面有大幅提升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结合浅埋地铁区间隧道的特点,论述了浅埋隧道顶部开孔的自然通风方案。随后选取单洞单线隧道,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阻塞工况下采用不同开孔尺寸时隧道内的速度及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针对浅埋地铁区间隧道,满足火灾工况下的自然通风口均可满足阻塞工况下隧道内的温度需求,通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研究铁路工程放射性异常的测试和分析计算判定方法,提出铁路工程放射性异常防护限值和具体防护措施建议。研究方法:通过对有关放射性防护标准的对比,结合铁路工程和人员活动特点,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判定。研究结果:给出了铁路站点、生活区、一般区间和隧道工程放射剂量计算判定方法,提出了铁路工程放射性辐射异常防护界限值及防护措施。研究结论:铁路工程放射性辐射防护应在详细查明辐射强度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评估其影响程度,对于大面积分布的异常地区在铁路选线时应予绕避,对评估确定的异常超限点、带,结合具体工程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盾构始发或接收是控制盾构法隧道工程的关键节点之一,鉴于盾构法隧道端头井地层加固风险高、投资大,且近年来由于端头井地层加固处理不当引起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与加固要求,明确合理的地层加固方式与相应的加固范围,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相对苛刻条件下的特殊工法。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1)由土体稳定性与止水性要求共同确定的纵向加固长度为盾构机长度与(1~2)倍管片环宽之和,而由土体稳定性确定的加固长度仅需3~4 m;(2)受橡胶老化与密封压力较低的影响,铰链板结合止水橡胶板密封装置的使用受到限制,箱体密封装置由于密封压力高、密封性能可靠且施工便捷,在泥水盾构工程中比较适用;(3)盾构密闭始发装置在风险控制、工期保障、环境保护与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盾构密闭始发装置可应用于各类盾构隧道工程,尤其是周边环境控制要求高、不允许进行地面管线改迁的工程。  相似文献   

16.
魏英华 《铁道建筑》2020,(2):75-78,115
以北京地铁16号线下穿4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研究城市地铁隧道中新旧地铁间的穿越施工的相互影响,并对既有地铁变形进行了安全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变化规律一致;隧道穿越施工导致的既有隧道沉降最大值发生在新建隧道的正上方,既有隧道最终累计沉降曲线呈W形;既有区间隧道结构内力变化较小,满足结构承载能力要求;既有区间隧道上下行结构最大累计水平位移变化量分别为0.35,0.39 mm,水平位移均未达到预警值。根据隧道变形的安全性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施工防控措施,为类似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变形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结合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区间隧道近接施工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既有铁路隧道受影响范围为90 m;通过及时对监测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最后确保了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盾构始发是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关键风险点。结合武汉地铁4号线区间竖井处的盾构始发工程,研究了其加固范围、加固技术参数、洞门破除和密封的方法以及负环管片拼装的技术要点等。研究表明:对于类似武汉地铁4号线软土加粉土、粉砂的地层,土体的横向加固尺寸只要能够满足工艺构造要求即可,较适宜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方式,洞门密封的时机以及负环管片的稳定对盾构的安全始发都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隧道间近距离穿越工况风险,以青岛地铁6号线峨—富区间盾构隧道上跨既有1号线峨—石区间隧道工程为例,该工程具有超浅埋、上软下硬地层、近距离上跨既有线等工程特点,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峨—富区间盾构施工对峨—石区间隧道结构变形影响,提出盾构施工风险管控对策,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时比对计算结果。研究表明:峨—富区间盾构施工过程中,峨—石区间隧道结构变形较小,采取地层预加固、试验段先行、自动化监测综合控制对策,盾构上跨顺利通过,过程中峨—石区间隧道结构各项位移值均为正常,最大位移值约为1 mm,为计算值的1.5倍。此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某区间大直径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带有内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盾构隧道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每组拼装循环中的两环管片受力变形性能基本一致;衬砌管片坏变形呈"横鸭蛋"状;中隔墙压应力与石岩棉变形量存在密切关系。该结果可为盾构隧道在实际运营中对地面超载量的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