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酸性花岗岩机制砂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因此在沥青路面中应用较少。该文通过分析掺加不同水泥剂量的花岗岩机制砂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差异和冻融劈裂试验后试件的开裂情况,确定花岗岩机制砂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水泥掺量。同时,进行花岗岩机制砂和石灰岩机制砂沥青混合料(延长时间)浸水马歇尔试验和2次冻融循环试验对比,得出掺1.0%~2.0%水泥的花岗岩机制砂与未掺水泥的石灰岩机制砂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李鹏 《路基工程》2022,(2):168-172
依托云南省杨柳至宣威高速公路项目,通过室内正交试验,研究机制砂掺量、水胶比、粉煤灰掺量、钢渣掺量等因素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阶数拟合函数的预测效果,采用三阶非线性函数建立并验证了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水胶比和粉煤灰掺入量对扩展度和坍落度影响较大,钢渣影响较小;随着水胶比、粉...  相似文献   

3.
李宾  裴向军 《路基工程》2012,(2):174-177
通过天山公路溜砂坡病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依据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数据,提出了溜砂坡坡体失稳的动力学机制及形成演化规律;同时以K612+750~K613+850特大溜砂坡群为例,对该溜砂坡群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对该溜砂坡的危险性进行了模糊评判,提出了治理溜砂坡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花岗岩机制砂取代部分河砂配制混凝土,开展了抗压、抗折、劈拉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了花岗岩机制砂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岗岩机制砂掺加比例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于最大抗压、抗折和劈拉强度而言,最佳机制砂掺量分别为10wt%、10wt%和15wt%,这主要是由于石粉的填充效应以及机制砂与水泥浆体之间具有更大的粘结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提高机制砂与沥青黏附性的措施,通过湿轮磨耗试验,以沥青膜剥落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不同掺量的消石灰、水泥、液体抗剥落剂对机制砂与沥青黏附性的影响,通过均匀设计得出液体抗剥落剂的使用对机制砂与沥青黏附性效果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消石灰和水泥;消石灰与液体抗剥落剂的混合使用更有利于提高机制砂与沥青的黏附性,消石灰与液体抗剥落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5%和0.5%。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降低铸造废砂堆放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出发点,将铸造废砂按不同比例等质量代替0~5mm集料掺加到沥青混合料中,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了铸造废砂不同掺量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铸造废砂掺量的增加,沥青用量逐渐增大;高温稳定性随铸造废砂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铸造废砂掺量为10%时达到最大,但总体的动稳定度次数变化较小;低温抗裂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铸造废砂掺量为10%时达到最大;水稳定性随着铸造废砂掺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0,(2)
针对C55泵送混凝土技术难点和要求,进行了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与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胶比、胶凝材料总量、掺合料掺量及砂率等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关键参数、加以优选,并在盘阳河PC刚构桥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保持含水率和干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将风化砂以不同比例掺入膨胀土中,通过击实试验、无荷膨胀试验和三轴试验,研究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含水率随掺砂量增加而减小,但最大干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风化砂掺量增多,膨胀率相应降低;当掺砂量达到40%时,膨胀率降低了6.64%,风化砂能明显抑制膨胀土的膨胀性;膨胀土的主应力峰值随掺砂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掺砂量为16%时抗剪强度最大,而黏聚力随掺砂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因此确定最佳掺砂量为16%。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采用垂直振动法成型圆柱体试件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以此为依据成型标准车辙试件进行车辙试验,分析矿粉、机制砂和9.5~19 mm粗集料掺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矿粉掺量的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动稳定度迅速增长,矿粉掺量大于3%时矿粉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不再显著,矿粉掺量为3%时动稳定度提高41%;随机制砂掺量的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动稳定度呈抛物线变化,机制砂掺量为20%时达到峰值,动稳定度提高152%;随9.5~19 mm粗集料掺量的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动稳定度呈抛物线变化,9.5~19mm粗集料掺量为10%~30%时动稳定度提高60%~97%。建议冷再生混合料中9.5~19 mm粗集料、机制砂、矿粉掺量分别取10%~30%、20%、3%。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21,66(9):342-346
为解决机制砂生产线产出的尾料在公路工程中废弃的污染问题,将机制砂尾料进行研磨处理后作为一种新型掺合料应用于公路工程混凝土中,并通过试验研究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总胶凝材料不变时,随着磨细机制砂尾料的掺量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得到改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稍有降低,降幅在10%以内。当掺合料占总胶凝材料为20%,且磨细机制砂尾料掺量为10%时,混凝土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优组合,从而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河砂为基准组研究了机制砂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和早期收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配比下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较河砂混凝土差,易出现离析和泌水现象;硬化后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大于河砂混凝土;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大于河砂混凝土,并随水胶比的减小而收缩增大。复掺粉煤灰和矿粉能明显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但不利于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永蓝高速公路工程应用机制砂于混凝土为实例,对机制砂混凝土与河砂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并阐述了机制砂代替天然砂应用到混凝土中的体会,指出了采用机制砂混凝土不仅可提升资源利用率,节约建造成本,又可保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黄伟  于得水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2):174-174-176
为处置开挖隧道所产生的洞渣,解决山区公路建设天然砂供需不足,以及成本高昂的问题,以池祁高速某隧道开挖的洞渣为原材制备机制砂用于混凝土中,研究了机制砂石粉含量、级配、砂粒形状特征、MB值等特性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大,当含量超过5.4%后逐渐减小;所列3种级配中,大于1.18 mm和小于0.075 mm颗粒含量较少的JP2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贡献较大;机制砂颗粒特征与坍落度具有良好的线型相关性;机制砂MB值越大导致混凝土的坍落度减小,在生产时应控制机制砂的MB值。  相似文献   

14.
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灰水比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在福永高速工程中率先推广和使用机制砂混凝土的情况。在实践中,研究了不同灰水比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灰水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并不完全符合JTG 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中配制强度fcu,o与灰水比(C/W)的关系。其线性回归系数发生了一定变化,与灰水比的关系可用线性关系式表示为:fcu,o=0.84fce(C/W-0.82)。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机制砂在南渝高速公路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和分析了机制砂和天然砂的区别、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机理以及机制砂作为低强度混凝土的细集料和高强度混凝土的细集料时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机制砂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以南充市下中坝嘉陵江大桥为依托工程,对利用机制砂配制C60微膨胀混凝土并用于钢管拱肋进行研究。探讨膨胀剂掺量、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体积变形性能的影响,研制符合C60机制砂钢管混凝土指标要求的专用减水剂,并对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以制备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拱肋钢管核心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李小青  虞海珍 《公路》2006,(11):27-31
随着机制砾砂及喷射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机制砾砂喷射混凝土的应用已引起工程建设者的重视。结合某公路边坡机制混合砾砂喷射混凝土加固工程,通过现场试验及采样分析,开展机制混合砾砂的生产、砾砂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的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机制砾砂喷射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云  张晶  何斌  郭彪 《路基工程》2017,(3):125-128
针对机制砂与生石灰两种改良红黏土,开展了不同掺量及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改良红黏土填料的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得出:改良红黏土的回弹模量随生石灰和机制砂掺量的增加均呈线性递增关系,生石灰改良红黏土回弹模量的增长速率明显大于机制砂改良红黏土;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素红黏土和机制砂改良红黏土的回弹模量值呈对数函数衰减,而生石灰改良红黏土的回弹模量则呈现不降反升的趋势,表明机制砂对红黏土填料长期水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生石灰的改良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机制砂推广使用是工程建设的总体趋势,研究机制砂和河砂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石粉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石粉含量机制砂混凝土比河砂混凝土抗压和抗拉性能均有所提高。随着砂率增加,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先增加后降低,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中存在水化碳铝酸钙产物,水泥颗粒间的空隙内可见针状或树枝状晶体或微晶填充,从水泥颗粒表面往空隙内生长,灰岩机制砂砂浆中这种晶体或微晶体更多,使集料-水泥浆体界面区密实程度提高,黏结性能改善,砂浆和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