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扁桃酸对小鼠体内弓形虫速殖子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扁桃酸在小鼠体内抗弓形虫速殖子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弓形虫感染的小鼠口服扁桃酸200 mg/kg,2次/d,然后在不同时间取腹水及肝脏制作电镜标本,观察弓形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腹水中游离弓形虫速殖子和肝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的超微结构均发生明显改变,细胞膜迂曲破裂,线粒体、内质网扩张破裂,棒状体肿胀破裂,致密颗粒减少或消失,核膜迂曲破裂,核固缩。扁桃酸实验组小鼠肝细胞的受损程度明显轻于阳性对照组和乙胺嘧啶药物对照组的肝细胞改变。结论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扁桃酸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其对虫体细胞膜、入侵细胞器及细胞核等结构的破坏,导致虫体崩解或抑制虫体的繁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扁桃酸对急性弓形虫病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扁桃酸 2 0 0mg/kg ,2次 /d,经口灌服或尾静脉注射治疗感染小鼠 ,于感染后 2 4h、72h和死亡后分别解剖小鼠 ,取肝脏制作电镜标本 ,设立扁桃酸阴性对照和乙胺嘧啶药物对照组。结果 弓形虫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细胞肿胀 ,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破裂 ,核膜迂曲 ,核固缩裂解 ,且破坏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加重。扁桃酸两治疗组肝细胞破坏程度均明显轻于相应时期的阳性对照组。扁桃酸对肝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也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乙胺嘧啶虽能有效杀灭虫体 ,但同时破坏大量肝细胞。结论 扁桃酸能减轻弓形虫对肝细胞的破坏 ,且副作用少 ,优于乙胺嘧啶。扁桃酸是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药物  相似文献   

3.
,小鼠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后24h,用肌注剂量为250mg/kg的蒿甲醚治疗。结果发现,未治疗组小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显著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间连接受损;脂滴增多;甚至胞质内细胞器广泛溶解,并可见较多虫体。而用药组小鼠肝细胞的形态基本正常,胞质内偶见虫体,其电子密度增高,明显固缩,内部结构不清。  相似文献   

4.
,小鼠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后24h,用肌注剂量为250mg/kg的蒿甲醚治疗。结果发现,未治疗组小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显著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间连接受损;脂滴增多;甚至胞质内细胞器广泛溶解,并可见较多虫体。而用药组小鼠肝细胞的形态基本正常,胞质内偶见虫体,其电子密度增高,明显固缩,内部结构不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60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Sham组)、对照组(10只,MCAO组)、治疗组(40只,RTG组),按照给药时间的不同再将RTG组分为RTG 0h、RTG 1h、RTG 3h、RTG 6h四个亚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脑缺血2h后再灌注。RTG组给予瑞替加滨(10.5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小鼠缺血半影区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细胞膜蛋白CD40L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未发现脑梗死病灶,海马神经元无明显改变,Caspase-3阳性细胞数少见,无CD40L表达。MCAO组和RTG组均可见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但RTG四个治疗组梗死灶均较MCAO组明显缩小(P<0.05),RTG 6h组较RTG 0h、RTG 1h、RTG 3h给药组小鼠脑梗死体积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G各组较MCAO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MCAO组海马区脑组织肿胀与坏死明显,RTG各治疗组脑水肿和神经元坏死病理损害明显较轻。RTG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较MCAO组明显减少(P<0.05),0、1、3h治疗组最为显著。RTG 0h、RTG 1h及RTG 3h组梗死周围区CD40L含量均较MCAO组明显下降(P<0.05),RTG6h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M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轻缺血半影区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细胞凋亡。M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脑保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即超过一定的时间窗脑保护作用会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慢性铝中毒造成老年痴呆小鼠模型。观察复方中药脑尔康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 ,探讨其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及保护神经元的抗痴呆作用机理。方法 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 60只 ,随机分为 6组 ,除空白组外 ,连续造模 50d后 ,每组随机取 3只 ,用HE染色法 ,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数量及形态 ,其余动物迅速断头取脑 ,冰台分离海马及皮层 ,检测各自的胆碱脂酶活性。结果 模型组AchE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1 ) ,用药各组与模型组比较 ,除小剂量组外AchE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空白组 (P <0 0 1 ) ,可见神经元脱失 ,并有胶质细胞增生。用药各组与模型组比较 ,只有中药大、中剂量组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模型组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脑尔康能明显降低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皮层及海马AchE活性 ,保护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T4p53(N15)Ant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预先感染ICR小鼠腹腔后,对肝癌细胞株H22腹腔种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只ICR小鼠随机平均分成2组,分别于腹腔内预先感染Ad-NT4p53(N15)Ant(治疗组)及等量空病毒(对照组)。将H22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腹腔,建立小鼠腹腔泛发性种植瘤模型。根据小鼠生长情况、生存期以及腹水瘤细胞形态、细胞凋亡率和小鼠腹腔内瘤体重量等结果,评价Ad-NT4p53(N15)Ant对H22细胞种植瘤及癌性腹水的治疗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腹腔泛发性种植瘤动物模型。与对照组相比,Ad-NT4p53(N15)Ant组小鼠生存期延长、腹水的产生时间延迟,腹水中多核巨细胞减少,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比率升高,腹腔内瘤体的质量减少。结论 Ad-NT4p53(15)Ant可有效抑制H22肝癌细胞腹腔移植瘤生长,延迟腹水形成,诱导体内腹水瘤细胞凋亡及坏死,延长小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异丙酚、乙咪酯、硫喷妥钠三种静脉全麻药麻醉中知晓及麻醉遗忘作用 ,以寻求更适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快速连台要求的速短效麻醉方法。方法 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2 5例 ,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用异丙酚 2mg·kg 1 、乙咪酯 0 4mg·kg 1 、硫喷妥钠 5mg·kg 1 诱导麻醉。其他诱导药物相同 (有东莨菪碱 0 .3mg、芬太尼 5 μg·kg 1 、琥珀胆碱 1 .5mg·kg 1 )。麻醉维持用 1 %普鲁卡因和 0 .0 8%琥珀胆碱复合液。术后 48h内双盲法收集麻醉中知晓资料。结果 三组知晓分别为 1 4%、5 .6%、1 3.5 % (P <0 .0 5 ) ,无痛知晓异丙酚优于其他二种 (P <0 .0 5 ) ,术毕下台知晓、离室知晓、离室清醒例数异丙酚高于另二种 (P <0 .0 5 ) ,术中作梦发生率分别为 7.9%、3.7%、4.8%(P >0 .0 5 ) ,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异丙酚最快 (P <0 .0 5 ) ,硫喷妥钠与乙咪酯差别不大。结论 异丙酚麻醉作用时间最短 ,知晓发生率最高 ;乙咪酯麻醉作用时间长于异丙酚 ,遗忘作用最强 ;硫喷妥钠麻醉苏醒类似于乙咪酯 ,术中知晓与异丙酚相似。应根据手术 ,有针对性的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TB)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表达与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将MTB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H37Rv)、结核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H37Rv)以及无菌生理盐水溶液(空白对照)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以建立小鼠的感染模型,并在感染后的1、3、5、7、9、11、13、15d分离及鉴定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MTB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内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H37Rv菌株感染组和H37Rv菌株感染组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在感染17d内逐渐升高,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H37Rv组相比,17d内逐渐升高,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H37Rv组相比,17d及137d及1315d,△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H37R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7Rv组和△H37Rv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5d,△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H37R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7Rv组和△H37Rv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7d内,H37Rv感染组和△H37Rv感染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且△H37Rv感染组在第13天时出现第二次高峰,但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H37R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的早期(17d内,H37Rv感染组和△H37Rv感染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且△H37Rv感染组在第13天时出现第二次高峰,但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H37R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的早期(17d),△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d后逐渐升高;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17d),△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d后逐渐升高;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17d内无明显变化(P<0.05),7d后逐渐升高,但△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始终低于H37Rv组且7d后表现更为显著。结论在MTB感染的早期和晚期,MTB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同时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β-榄香烯对肾癌细胞的体外放射增敏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 β 榄香烯对肾癌细胞GRC 1的体外放射增敏作用及机理。 方法 将GRC 1细胞分为空白组 (加培养液 2mL)、空白乳组 (加空白乳培养液 2mL)和加药组 (加 5 0mg·L -1榄香烯乳培养液 2mL) ,培养 2 4h后 ,3组细胞悬液在剂量率 4 0 0cGy·min-1时 ,分别接受来自 6MeV直线加速器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计数被照细胞克隆群数 ,绘制细胞放射 存活曲线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变化与凋亡。对 3组爬片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成像系统灰度分析bcl 2与PCNA基因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 ,5 0mg·L -1榄香烯乳对肾癌细胞的G2 M阻滞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增强 ,2 4h时作用达高峰 ;随时间和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水平增高。细胞爬片的成像系统灰度分析显示加药组与空白组相比 ,bcl 2基因表达降低 2 0 % ,而两组PCNA无表达。结论 β 榄香烯乳对肾癌细胞GRC 1有放射增敏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 2基因表达 ,诱导GRC 1细胞凋亡和对细胞G2 M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1.
THEULTRASTRUCTUREOFTOXOPLASMAGONDIITACHYZOITESANDTHEEFFECTOFUSNICACIDONIT(吴杰)(杨少毅)(程彦斌)WuJie;YangShaoyi;ChengYanbin;(Dept.ofp...  相似文献   

12.
柴胡皂甙d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Sd)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SSd作用后,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放免法检测细胞前列腺素E2(PGE2)产生量。结果SSd对肝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镜下观察,SSd作用组细胞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凋亡率达17.5%。肿瘤细胞前列腺素E2的产生量,SSd作用组明显下降,接近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esulide)作用组水平。结论SSd可能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抑制PGE2产生而发挥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肝解毒颗粒对四环素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保肝解毒颗粒大、中、小剂量组、甘利欣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以相应剂量药物灌胃5 d,然后以四环素灌胃造模。对肝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并对肝细胞超微结构进行立体计量学测定分析。结果模型组线粒体、异染色质Vv及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δm明显降低,常染色质和脂滴Vv明显升高;保肝解毒颗粒可明显升高线粒体、异染色质Vv及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δm,降低常染色质和脂滴Vv。结论保肝解毒颗粒可使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显著改善,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给实验组鸡按50mg/(kg·d)剂量肌注庆大霉素共10d后,间隔1、3、6、9和12d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鸡耳蜗电位(Ap)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进行测定,随后处死动物,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观察鸡基底乳头(BP)毛细胞再生的超微结构和过程,结果可见毛细胞再生来源于Bp表层扁平状或立方形上皮细胞,在早期再生毛细胞胞质密度高,含有大量的线粒体,随后静纤毛长出,细胞核出现,表皮极发育成熟时静纤毛束形成,其毛细胞底部的神经末梢已长出,此时伴有Ap和ABR阈值的恢复。说明再生毛细胞形态成熟时已具有听觉功能的恢复,再生毛细胞在受损耳蜗听功能的恢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国产褪黑素对人食道磷癌Eca 10 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通过体外细胞培养、MTT显色技术研究其抑制作用 ,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 ,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 褪黑素对人食道磷癌Eca 10 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其IC30 、IC50 分别为 0 .89、1.6 0mmol·L- 1 。以IC30 的褪黑素处理Eca 10 9细胞 ,使其倍增时间由 33.6h延长到 39.4h。流式细胞仪观察到褪黑素可导致Eca 10 9细胞G0 G1 期比例升高 ,S期比例降低。透射电镜可观察到以IC30 的褪黑素处理的细胞 ,其超微结构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结论 褪黑素对人食道磷癌Eca 10 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褪黑素导致细胞周期从G1 到S阶段的推迟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人胃腺癌SGC 790 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通过体外细胞培养、MTT显色技术研究其抑制作用 ,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 ,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 褪黑素对人胃腺癌SGC 790 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其IC30 、IG50 分别为 0 83和 1 70mmol·L- 1 。以IC30 的褪黑素处理SGC 790 1细胞 ,使其倍增时间由 31 2h延长到 38 4h。流式细胞仪观察到褪黑素导致SGC 790 1细胞G0 /G1 期比例升高 ,S期比例降低。透射电镜可观察到以IC30 的褪黑素处理的细胞 ,其超微结构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结论 褪黑素对人胃腺癌SGC 790 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褪黑素导致细胞G0 /G1 阶段的推迟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圾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人肝癌 SMMC- 772 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通过体外细胞培养、MTT显色技术研究其抑制作用 ,以流式细胞仪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作用机理。结果 褪黑素对人肝癌 SMMC- 772 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其 IC30 、IC50 分别为 1 .1 0和 2 .0 0 mmol/L。以 IC30 的褪黑素处理 SMMC- 772 1细胞 ,使其倍增时间由 2 1 .1 h延长到 38.4h。流式细胞仪观察到褪黑素导致 SMMC- 772 1细胞 G0 /G1期比例升高 ,S期比例降低。透射电镜可观察到以 IC30 的褪黑素处理的细胞 ,其超微结构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结论褪黑素对 SMMC- 772 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褪黑素导致细胞 G0 /G1阶段的推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