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车辆在涉水过程中由于水溅入发动机机舱内部而导致熄火和部件损坏。为了在车辆设计阶段有效地解决该风险,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追踪气液两相流动界面原理,在STAR-CCM+仿真软件中建立某SUV车型的涉水仿真模型,分析其在不同水位高度下的涉水过程,并对机舱内水的体积分数和飞溅高度进行监测,得出水流从进入机舱到稳定的相应结论,确定车辆涉水过程中的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车身前部和发动机机舱内部结构提出了一套优化方案来提高车辆的涉水性能。  相似文献   

2.
国义  赵丰田 《汽车运用》2012,(11):43-43
车辆涉水过程中如果出现进水熄火情况,应立即关闭点火开关,不要试图再次启动发动机,将车辆移至安全地点,尽量使车辆前高后低,这样可使进入排气管中的水流出,避免损坏三元催化转换器及消声器。经过判断,如果水进入发动机内部,应当拆下火花塞(或喷油器),人为切断燃油供给系统和点火系统后用启动机驱动发动机,使进入发动机内部的水顺利排出。同时检查车辆各系统油液状况,出现起沫、浑浊等现象应及时进行更换。检测完毕后应用压缩空气清洁发动机舱内部电器连接部件,防止水分积存在电器连接部位。重点清除部位是:保险  相似文献   

3.
同时建立了三维整车热管理数值模型和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的一维数值模型.发动机舱内流场及其换热特性三维仿真获得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量,可用来在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的一维仿真中算出冷却系各部件的温度;这些又可作为三维仿真的边界条件,去更新发动机舱的热流特性.如此反复迭代直至收敛.这样的一维和三维耦合仿真分析,为样机制造前整车热管理的仿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夏天又到了,雨水会越来越多.车辆涉水后要注意"水"对车辆关键部件侵入后所带来的后果,当然除了涉水外我们也要防护车辆对水的防御,特别是电子部件(控制单元)或发动机、变速器等部位,一旦进水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进水后如何进行相关规范处理也是相当的重要,作业处理不当也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励敏 《汽车电器》2013,(1):53-54
故障现象 一辆2009款广州本田雅阁2.4L排量(CP2)轿车,行驶里程5万公里.据车主反映,此车由于之前涉水行驶时发动机舱浸水而进行过修理,更换过发动机ECU、仪表板、节气门体、发动机舱线束、多路控制器等电器元件,检修过发动机.修理后行驶4000公里左右便出现以下故障:车辆行驶一段时间以后,行驶过程中由制动到车辆停止时,发动机熄火,然后挂档,只要不让车辆移动就熄火,感觉就像手动档离合器与发动机转速配合不好熄火一样,但行驶中车辆提速和动力性能依旧良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力学方法,在AVL PreonLab仿真软件中建立了某纯电动车的涉水仿真模型,并结合涉水试验,研究了涉水工况下车身内外水的流动和分布规律,重点分析了电驱系统减速器呼吸孔和空调系统进风口的涉水性能。通过仿真和试验,改进了电驱系统减速器呼吸孔的设计,确保电驱润滑油不会进水。通过结构优化切断了水流进入空调进风口的流动路径,同时还验证了AVL PreonLab的仿真功能,表明其能够高效地支持车辆水管理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前扰流板高度变化对发动机舱进气量和整车风阻系数的影响,首先采用CFD软件对整车的基础模型进行气动性能仿真,并与实车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仿真模型的计算精度;然后在该基础模型上添加不同高度的前扰流板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在前保险杠下方添加高度合适的前扰流板可有效降低整车风阻系数和提高冷却系统进气量。  相似文献   

8.
车辆仿真模型可以模拟计算整车的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等,其结果与实际的符合度依赖于车辆各系统及零部件模型或参数的准确性。发动机模型对车辆仿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车辆系统中发动机的建模方法,阐述了从简单到详细、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动机模型的优缺点,基于AVL的CRUISE和CRUISE M软件建立了某牵引车及半挂车在不同发动机模型下的整车仿真模型,对该汽车列车在C-WTVC循环工况经济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考虑实时动态性能的详细物理气缸模型更符合发动机的实际工作特点,整车模型更具备一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张昆 《时代汽车》2023,(6):22-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噪声是影响舒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改善汽车噪声为当前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气噪声是车辆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某车辆在原车标准状态下,在整车半消试验室中,三档全加速(3G_WOT)工况下测得的进气口噪声,通过GT-Power软件建立进气系统和发动机耦合的声学仿真模型,通过对比其仿真值与试验测试值,得出该测试方法测得的进气口噪声包含发动机背景噪声的结论。在节气门处接一段1.1m的白管,以此来将进气系统引出,并对车辆进行隔音处理,将测得的进气口噪声与模型仿真值进行对比,发现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得出在节气门处接一段1.1m的白管来将进气系统引出的进气口噪声测试方法能更好地反应真实进气口噪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汽车浸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行驶中涉水,另一种则是在停车状态下浸水(如停车场被淹等),其中静止被淹的车辆只要投保车损险,浸水后没有强行点火就可以得到理赔.但是要注意的是,发动机进水后不要再次启动汽车. 如果车辆在行驶中涉水,出现进水熄火情况应立即关闭点火开关,不要试图再次启动发动机,这样会对发动机造成很大的损害.车辆浸水后要尽快把蓄电池的负极线拆下,以免电器因进水而短路,之后将车辆移至安全地点,尽量使车辆保持前高后低,使进入排气管中的水流出,避免三元催化转换器及消声器的损坏(用专家级金属及线路保护剂喷涂即可).  相似文献   

11.
以汽车涉水时发动机外部环境特点为依据,设计了车用发动机涉水试验测控系统,结合试验室的相关测试设备,进行了某车用发动机稳态条件下涉水800 mm、740 mm和不涉水时的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在不同涉水条件下涉水所引起的相关因素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发动机涉水对润滑油的冷却作用,涉水条件下发动机的性能稍优于不涉水条件,但涉水背压的增大对发动机性能劣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由于雨刮臂摆动频次与导水槽及空调外循环进风口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部分车型在淋雨工况下,有水滴甚至水流沿空调进风口进入空调系统,导致空调出现异味,甚至有水渗漏进入乘客舱,出现严重的感知质量问题。采用 SPH 方法,考虑雨刮臂运动、车身姿态及气流效应工况下,借助 PreonLab 软件仿真,复现某车型淋雨场景下的水管理质量问题,通过在空调外循环进风口位置增加挡板,显著减少了溅入空调箱的雨水量,并在实车淋雨试验中得到验证。方法能在车辆开发阶段发现并整改车辆在淋雨场景下的流通路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可改变目前车辆淋雨场景水管理质量控制主要依托实车测试的现状,也可应用于车辆水管理的其他性能质量的控制,如涉水、雨污等。  相似文献   

13.
在整车开发设计初期,发动机舱内的流场分析是机舱零部件布置和优化的重要手段。文章利用STAR—CCM+软件对某轿车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发动机舱流动进行了模拟仿真,获取了其发动机舱内流场特性,指出了阻碍流动的回流、阻滞区及漏风位置,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机舱内流动的改进方案,通过流场分析辅以经验设计,为发动机舱后续的布置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燃气汽车发动机研究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燃气汽车发动机供气方式的试验研究以及对国内外在燃气发动机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阐述了影响燃气汽车动力性的因素,指出进气道液态LPG喷射较好地解决了充气效率下降的问题,缸内液态LPG直接喷射效果更佳,是解决LPG发动机动力性下降的有效途径之一。CNG缸内直喷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预混合方式中天然气燃料挤占进气空气造成充气效率下降的问题,可有效提高CNG发动机的动力性。LNG纯度高、存储体积小、安全可靠,续驶里程长,比CNG更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某车型建立整车几何模型简化结构,应用star_ccm+软件,通过环境仓空调降温性能试验中采集的数据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对乘员舱降温过程进行了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仿真结果与试验相对比,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车用高速汽油机波动增压进行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对波动控制进气增压系统及其人控制电路,控制原理进行了介绍。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流动控制进气增压系统,能有效地改善发动机的高速性能。  相似文献   

17.
能源和环境问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使用,乙醇作为替代燃料之一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一款4气门灵活燃料乙醇汽油发动机在3种比例E10,E50,E90下的热力学计算,对发动机燃烧乙醇汽油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工作特性计算研究。着重对最大扭矩工况下发动机燃烧乙醇汽油混合燃料时压缩比、对点火提前角、进气门迟闭角及空燃比耦合作用下的发动机工作过程进行优化计算。对3种燃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整机性能做出预测。为优化汽油机结构和进一步的三维计算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Passive suspensions are designed to dissipate the energy otherwise transferred to a vehicle's body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a roadway or terrain. A bond graph representation of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design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energy flow through a vehicle. The bond graph model was tuned and validated through experimental tests and was found to produce suitable results. Examining the bond graph reveals that the dissipated energy associated with vertical and transverse coordinates gener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longitudinal motion of the vehicle and is transferred through the tire-ground contact patch. Additionally, since the longitudinal energy originates from the vehicle's engine, the energy dissipated via the suspension shock absorber as well as other components (e.g., mechanical joints, etc.) essentially dissipate some engine energy. The plot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support this theory by showing that upon traveling a rough terrain, the vehicle's longitudinal velocity drops more when vertical vibrations increase. Results show that a vehicle equipped with a passive suspension experiences a larger velocity drop compared to one with an active suspension traversing the same rough terrain. The paper compares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of an analytical bond graph model of an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ind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Other simulations show that relative to passive suspensions, not only do active suspensions yield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ride quality, they can also result in substantial energy saving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if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are supplemented by passive springs to support the vehicle static weight, the amount of energy required for operation of actuators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amount dissipated by conventional shock absor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