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介绍了智能驾驶汽车各环境感知传感器的特点,举例说明了在特殊场景下的安全隐患,并重点讲解了毫米波雷达在整车上的布置要求,为环境感知传感器在其他车型上的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ADAS-汽车驾驶辅助系统正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迅速普及。车载雷达作为ADAS系统的重要组成,其技术发展直接影响着汽车智能化进程。毫米波雷达因为其波长的物理特性不受恶劣的环境影响,同时相比激光雷达又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厂家的首选。与24 GHz传感器相比,77 GHz传感器的分辨率和精度更高,体积小,正逐渐成为当前汽车领域的主流传感器。同国外雷达传感器供应商相比,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仍属于起步阶段,国内企业要在市场上与外企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智能驾驶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功能研发和验证的需求,提高ADAS功能的准确性,设计了一款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驾驶模式识别程序,该程序由数据采集、目标检测、场景识别预测3个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利用ESR毫米波雷达、前置摄像头对交通环境及周围车辆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目标监测模块通过控制算法选择判断触发各类A...  相似文献   

4.
董辉 《汽车电器》2017,(6):17-19
叙述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用激光雷达传感器与自动制动系统用车载毫米波雷达传感器,阐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试制的77GHz频段车载毫米波雷达用收发器。  相似文献   

5.
深入挖掘国际期刊和知名研究机构的文献,向广大读者介绍最新的汽车毫米波雷达技术和原理,收集了较为全面的77G毫米波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功能。梳理出雷达性能和应用功能之间的对用关系,同时对比了毫米波雷达和其他最新车载空间传感器之差异和优势。并将上述信息结合最新的三家主力半导体公司的汽车毫米波雷达硬件方案加以分析,提出在选择方案时如何在性能、技术特点和功能应用方面考虑。主要结论:毫米波雷达将是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空间传感器的基础和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毫米波雷达具有结构简单、发射功率低、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天线部件尺寸小的特点,在智能驾驶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和在车辆上的布置设计。  相似文献   

7.
汽车主动安全越来越被重视,很多国家已将其列入法规要求中,现有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有前碰撞预警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盲区监测系统等,而实现上述功能的核心部件便是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文章主要研究了77GHz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并对其工作原理、软硬件框架以及实车匹配做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8.
智能网联汽车强调对网络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及执行器来完成驾驶,并最终实现无人安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及应用能够减少驾驶人员的疲劳感,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而毫米波雷达指的是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雷达,其具有探测距离远、可靠性高、全天候工作等优势及特点,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将其应用到智能网联汽车中,能够有效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基于此,研究了智能网联汽车中毫米波雷达的应用情况,以期能够帮助有关单位及人员进一步改进自身工作,提高毫米波雷达的应用水平,促进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出于深层分析智能汽车辅助驾驶技术的考虑,从其概念分析入手,并对其自适应巡航及车道保持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刻分析,随后对其包括执行控制以及电机转向结构在内的执行系统做出剖析,并在全面分析智能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设置意义的前提下,对智能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以肯定的是,智能汽车发展至今,机器学习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加强技术的研发,先从提升智能汽车辅助驾驶技术为着手点,逐渐令大众认可这种技术,把研究做得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线控系统包含了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挡、线控油门几部分构成.线控底盘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也是推进智能驾驶不断更新发展的有效支撑,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研究,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线控系统结构及其线控底盘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全矢量控制线控底盘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高精定位、前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高精地图可以高效地保障车辆安全可靠地行驶。但是在遇到高楼林立的城市路段、峡谷、隧道等路况,定位信号会变得薄弱甚至丢失;又如在迎着太阳行驶的路上,强光会导致前视摄像头过曝光而功能降低,导致无法分辨车道线、道路边界及障碍物等,智驾感知能力降低、安全风险增大。汽车自身多种冗余感知模块的应用可以较好解决上述这类问题,通过采集三轴六向加速度和航向角信息,融合离散系统方式和欧拉公式等算法,嫁接毫米波雷达测距和高精地图的全局坐标系位置,智驾系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推演航迹路线,鲁棒性强、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充分彰显出大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为掌握各种高尖端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当前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应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已逐渐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但是研究人员在深化探究过程中依然会在研究方向上产生困惑,因此所以文章通过简述智能网联汽车和毫米波雷达的基本概念,在详细介绍当前研...  相似文献   

13.
近日,加特兰微电子发布了全亚太区第一颗适用于车载的77GHz CMOS毫米波雷达收发芯片,打响本土化第一枪,这也是全球首家采用CMOS工艺并实现量产的77 GHz雷达收发芯片。  相似文献   

14.
针对L3级自动驾驶车辆所配备的77 GHz长距毫米波雷达和中距毫米波雷达在感知识别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毫米波雷达与整车系统适配过程中存在的两类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一是在毫米波雷达与整车系统的适配过程中,需考量车身材质和形状对其回波的干扰;二是结合车速、应用场景对雷达输出信息进行滤波,减少虚警和误报,使雷达系统获得更稳定、准确的感知结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ADAS系统在汽车领域的普及,基于角毫米波雷达的ADAS系统由于其成本低、环境适应能力强被广泛应用。其中,使用角毫米波雷达的盲区监测系统能够有效辅助驾驶员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根据24GHz角毫米波雷达的特性,使用2个角毫米波雷达对驾驶员盲区进行辅助监控,建立基于角毫米波雷达的盲区监测系统。而毫米波雷达输出目标存在一定的误检,文章使用角毫米波雷达连续5帧数据,建立反馈目标值运动模型,对目标位置数据进行更新,使用K-means算法对检测目标数据进行聚类,使用聚类结果判断检测目标是否真实存在,以消除毫米波雷达的误检,从而实现角毫米波雷达的目标筛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乘员乘坐舒适性成为了评判智能驾驶品质的标准之一。文章对智能驾驶汽车乘员舒适性改善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调研,分别从智能驾驶汽车人机交互、控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为高乘员舒适性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述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进展。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包括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前方车辆探测及安全车距保持、行人检测、驾驶员行为监测、车辆运动控制与通讯等。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一传感器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应结合激光雷达技术解决图像模糊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增强机器视觉识别的可靠性,未来的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应该采取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具有深度测量精确的特点,将极大的推动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防撞雷达装置。防撞雷达装置是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汽车前方的车辆,并根据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决定是否要调整本车行驶速度。该系统包括装在汽车前面的激光发射器、激光传感器和与变速器相连的速度传感器以及装在驾驶室里的显示单元。车道保持装置。设置车道保持装置的目的在于当驾驶  相似文献   

19.
自动驾驶汽车通过使用电脑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的 ,自动驾驶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类型的交通事故,降低人力成本,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但自动驾驶控制技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传感器的可靠性不强、控制系统存在漏洞等都影响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基于以上背景,首先阐述了智能汽车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以及设计架...  相似文献   

20.
孟健  王馨  李函遥 《时代汽车》2023,(11):132-134
自从互联网技术加入到汽车的核心技术中之后,不仅开始引领汽车行业的变革,更让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进化成了人们的人生伴侣,汽车从工具到伴侣的身份转变,不仅意味着汽车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变化,更意味着汽车有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是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达到了更高的级别,尤其是近年来,自动驾驶汽车的不断亮相,让人物对智能汽车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其实相比难度极高的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不仅简单好实现,还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伴侣级服务。目前就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的体验来说,智能座舱无疑是现阶段用户可以直接体验的智能服务,智能座舱也因其强大的商业落地能力、更强的可自定性,以及更直观的用户感受能力,成为了各大车企竞争的一大重点领域,因此智能座舱便成了各个车企的创新点和打造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