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摩托车枝术的日益发展和国内外摩托车市场的日渐成熟,人们对摩托车核心技术——发动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宗申力之星摩托车作为运动型摩托车的代表,首创CG125纳米金陶技术发动机。该机采用全铝合金纳米技术缸体、微弧氧化陶瓷活塞、Tin陶瓷技术活塞环三项专利技术,使力之星摩托车动力更强劲、更节油、更耐磨,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一、全铝合金纳米技术缸体是纳米  相似文献   

2.
陈国辉 《摩托车》2004,(9):12-13
宗申集团为了加大品牌形象,回避价格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科技带动市场的道路,将纳米金陶技术率先应用于摩托车发动机上,研制开发出纳米复合电镀全铝合金缸体“纳米金陶”发动机(金陶二代发动机),并于2003年1月,将全铝合金缸体纳米金陶技术发动机正式投入市场,推出了纳米金陶系列摩托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绿色前处理技术中的锆盐技术、硅烷技术以及南京科润KR-S210硅烷-纳米陶瓷复合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性能特点;以某涂装线为例,分析了KR-S210硅烷-纳米陶瓷复合技术在汽车涂装行业应用过程中涉及的运行费用、现场管控、产品性能以及设备工艺改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纳米陶瓷具有超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和超塑性,在电、磁、热等方面也表现出奇特的性能。文中综合介绍了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能,简述了纳米陶瓷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镍陶瓷复合电镀工艺为镍-碳化硅的复合镀层技术,是采用液体沉淀循环使用法将陶瓷镀到气缸内表面。摩托车使用经过这种工艺处理的气缸后,发动机寿命增加1~2倍,油耗明显降低,排放低于国家标准50%左右,发动机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汽车产业界在开发利用新材料方面进展很快,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碳化硅陶瓷发动机.作为汽车发动机的换代产品,陶瓷发动机的应用已为期不远.这种特殊陶瓷当然和一般易碎的日用器皿陶瓷  相似文献   

7.
铝合金陶瓷镶块摇臂是最新一代摇臂产品,与目前使用的锻钢摇臂相比,具有更轻的质量和更高的耐磨性,用它替代钢摇臂可明显改善发动机配气机构动力学特性。通过改进铝合金陶瓷镶块摇臂批量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高性能氮化硅陶瓷镶块的制备技术、铝合金压铸时陶瓷镶块的定位技术和摇臂基体的加工技术,实现了铝合金陶瓷镶块摇臂制造的高精度、低成本和高效率,满足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通过台架试验证明,采用铝合金压铸将氮化硅陶瓷镶块与摇臂基体连接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一、陶瓷发动机(又称绝热发动机)的开发由于能源危机和劣质燃料的应用而获得进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发动机材料的绝热性能而大大提高其热效率。现在陶瓷发动机不仅应用耐高温陶瓷材料作为发动机燃烧室的零件(如活塞、气缸盖和气缸体),而且研制出全陶瓷发动机(包括气缸体与曲轴部份),并进行耐久性试验,取得了新的突破,据预测还将在八十年代投入工业性试验,九十年代投入成批生产,以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属发动机。为使汽车实现大马力、高转速、耐久性  相似文献   

9.
精密陶瓷,又称为工程陶瓷或烧结陶瓷,在汽车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发动机点火用的火花塞等。近几年来,为适应各种要求而不断发展新制品,大体可分为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前者随着汽车的电子化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后者随着耐热、隔热、耐磨等特性的需要而发展。其用途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0.
问:力之星公司为什么要研制开发纳米金陶发动机? 答:一方面,发动机技术质量水平决定了摩托车技术质量水平的高低,发动机零部件中工作条件(高温热腐蚀、高压重负荷、燃烧积碳磨粒等)最恶劣的活塞、活塞环、气缸体、气门、气门座的质量决定和制约着发动机使用寿命。发动机气门和气门座由于摩擦副工作面小,且气门已采用了  相似文献   

11.
从活塞环苛刻的工况出发,研究适合活塞环的表面强化工艺,分析等离子喷涂工艺表面处理的技术特点,探讨喷涂陶瓷涂层活塞环的性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我国2011年上半年发动机活塞市场产销情况和特点,预测2011年下半年发动机活塞市场产销情况。文章采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2011年上半年发动机活塞市场进行了分析——2011年上半年发动机活塞市场整体呈现了放缓的态势,活塞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加。指出2011年全年发动机活塞市场呈“烟斗型”趋势,2011年下半年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产销总体上仍将与2011年上半年持平。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和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设计参数对该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影响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活塞运动规律的主要参数,为压缩比控制、活塞运动规律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所研制的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原理样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Free piston engine generators which utilize a free piston engine and a linear generator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by a number of research groups around the world. Free piston engines give power outpu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whe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crankshaft engines, because the former do not have a crank mechanism which brings about additional mechanical loss. However, for the reliabl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free piston engine generators, it is required to have a viable control system to address the uncertainty of piston motion. In this paper, most of the successful free piston engine generator developments were reviewed and a recent experimental result on a prototype free piston system was also presented with regard to engine performance with different mixture prepar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常用活塞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叠加封口式活塞环,它由上下两片楔形的单片环组合成一组气环。分析了新型活塞环提高气缸密封性能的机理,通过对单缸和整机柴油机性能对比试验证明,该活塞环具有降低燃油消耗和机油消耗、提高活塞环寿命、降低排放的特点,对提高柴油机的综合性能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自由活塞发动机和直线电机之间存在的能量守恒关系,利用所选择的商用直线电机进行压燃式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参数匹配设计.通过分析得到直线电机与自由活塞发动机主要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再对系统的工作过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换气和燃烧过程进行CFD仿真,反复进行迭代计算,确定压燃式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具体几何结构参数.从参数匹配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用硬度塞法分别测量了相同工况下二甲醚(DME)发动机和柴油机的活塞温度分布,测量结果表明,90%标定负荷工况时,DME发动机活塞顶部和火力岸处表面温度为255℃~290℃,比同工况下柴油机要低20℃~40℃,燃用这两种燃料的活塞温度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则基本相同。采用零维燃烧模型对DME发动机与柴油机的燃烧放热规律和缸内温度变化历程进行了预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DME发动机的热负荷低于柴油机,这是导致DME发动机活塞温度较柴油机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 4缸柴油机第 2缸出现的活塞拉缸事故 ,采用硬度塞法对其活塞温度场进行了实机测量 ,对活塞燃烧室底部烧穿的样品进行了金相分析。经分析表明 ,该型柴油机活塞的工作温度状态在标定功率下已达到了安全极限。最后从加强对活塞的冷却散热角度出发 ,提出了改进措施 ,并进行了实机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正确掌握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现状、特点、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文章分别从汽车、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活塞、柴油发动机及柴油发动机活塞市场几个方面对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的市场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2009年市场进行了预测,指出受“2大因素”影响,市场增速迅速放缓,成本、资金及市场压力巨大,预计我国2009年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增幅不会很大,但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黄为民 《天津汽车》2010,(11):16-17
受汽车和发动机市场增幅的拉动,2010年1-9月发动机活塞市场亦跟着“水涨船高”,整体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活塞企业产品和市场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由于2010年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2010年10—12月发动机活塞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全年发动机活塞市场发展曲线呈“烟斗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