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铁路安全救援无线视频指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既有指挥系统,健全铁路交通事故救援体系,确保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2.
成昆线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由行车人员安全保障系统、设施设备安全保障系统、环境安全报警保障系统、行车安全应急救援系统、行车安全运用维护系统、安全评估和事故安全系统、法律法规和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培训系统组成,在现有铁路系统各类信息技术与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实现对行车安全各类影响因素的监测、处理、管理与控制,确保铁路行车系统的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适应和谐铁路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针对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研发的新型应急救援装备,部科技司及时组织了《铁路行车事故救援设备》(第9~第12部分)标准的制订。这些标准系首次提出,填补了我国铁路救援相关设备标准方面的空白。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进一步规范铁路应急救援装备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质量检验,为铁路行车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对铁路救援装备的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小红 《中国铁路》2007,(12):78-79
2007年9月◆9月1日,《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施行。◆9月1日,铁道部召开全路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实施《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进行全面部署,并就进一步搞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及社会的稳定。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的状况,从法律法规、组织体系、运作制度、支援保障4个方面入手构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6.
紧急救援站人员疏散时间是铁路隧道防灾疏散工程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基于水力模型计算方法,结合铁路隧道内人员疏散特征,分析车厢内人数、疏散速度、站台宽度、横通道间距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人员疏散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建立不同结构参数条件下的紧急救援站人员疏散模型,将人员疏散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考虑一定安全储备,提出了其理论计算公式的修正系数,最后通过人员疏散模型试验对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两者结果较吻合。该人员疏散时间理论计算方法能够指导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结构设计,并在已建成的紧急救援站疏散系统进行了安全性验证。  相似文献   

7.
脆弱性评价方法是描述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风险评估方法.本文提出基于群体灰色层次分析法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问题进行研究,构建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脆弱性评估指标,通过算例分析各脆弱单元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计算出需要加强的脆弱性单元.通过与普通层次分析法比较可以看出,群体灰色层次分析法是评估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能力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我国铁路技术和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持续提升我国铁路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组织和国家铁路交通事故及事故征候管理模式,分析其机构设置、事故或事故征候的定义及等级划分、调查理念等方面的特点,提出改进我国铁路交通事故管理的建议.建议明确我国铁路交通事故征候的定义及范围划分标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事...  相似文献   

9.
行车安全在铁路运输工作中是重中之重。当意外事故发生时,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救援指挥人员先勘察事故现场、分析事故现状,根据经验制定救援方案。虽然在铁路行车救援领域已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和事故救援经验,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理论和经验,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提供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是当前我国铁路行车事故救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了救援资料查询系统的系统设计、系统结构及系统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第一条 为及时准确调查处理铁路交通事故,严肃追究事故责任,防止和减少铁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1号),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则。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起铁路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处理,探讨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在重大交通事故救援中的作用,提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一是调查受伤旅客住院情况;二是做好事故救援供餐点的食品安全检查督导工作;三是做好救援现场的消毒杀虫工作;四是做好住院伤员伤情动态变化调查。  相似文献   

12.
何杰  邓皓文 《广西铁道》2021,(1):7-8,11
铁路交通安全,事关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置铁路交通事故,尽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十分必要。应急预案是指导完成事故救援的纲领文件,是应急处置流程、指导和计划的具体化,直接影响事故救援的结果。制订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通过优化应急响应和调查处置的具体要求,准确地指导应急处置人员抓好落实,对处理事故、减小影响和损失,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大科技含量强化法制管理确保铁路平交道口安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我国铁路平交道口交通事故现状及事故原因分析,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大道口安全的科技含量,强化法制管理,确保铁路平交道口安全的观点。通过立法,确定铁路平交道口的铁路生产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属性,从而确定铁路和地方在道口建设、改造、维护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责任,为道口建设筹集资金和安全维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强化道口规范的实施,依法约束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铁路隧道具有可视性差、空间相对封闭、方向感混乱等特点,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紧急救援站是设置在隧道内或隧道口,满足着火列车停靠、人员疏散及救援的站点。目前针对紧急救援站的选址研究中,相邻紧急救援站最大设置距离均以20 km为依据,而没有根据线路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线路相邻救援站设置距离范围,为了更加合理地建设隧道紧急救援站,需对其设置距离范围与选址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铁路隧道相邻紧急救援站最大设置距离与线路类型、列车型号及人员疏散时间等因素相关;(2)实际设置救援站备用地点时,应以相邻救援站设置距离为评价目标,综合考虑场地建设可行性、场地建设成本等相关因素;(3)本文研究可为铁路特长隧道紧急救援站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铁路救援指挥系统是铁路运输安全的“神经系统”、是铁路发展的“保护伞”。而应急通信系统是救援指挥系统的重要保障。目前铁路正在构建一个迅速准确、机动灵活、快速反应、可靠畅通的应急通信平台。《铁路应急通信》一书旨在帮助路内外通信人员全面了解铁路应急通信的作用和地位、特点、要求、现状和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海拔特长隧道定点防灾救援设计中不同火灾场景下救援横通道数量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依托关角隧道对高海拔条件下火灾发展及人员疏散过程进行研究。利用FDS火灾模拟软件对关角隧道救援站进行高海拔条件下的火灾数值模拟计算,通过改变火源热释放速率以及救援横通道数量,得到不同火灾场景下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利用人员疏散软件EXODUS对不同场景下高海拔地区人员疏散过程进行模拟,得到必需的人员疏散时间,通过与可用疏散时间的比较,最终确定高海拔特长铁路隧道定点救援站合理的救援横通道数量为8~9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为保证山区铁路的安全运营,在长大铁路隧道或隧道群内需要采取隧道防灾救援避难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的工程案例,全面考虑铁路隧道或隧道群内人员疏散、消防及救援条件,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列车运行控制思路,从车载和地面同时研究隧道防灾救援列车控制方案和控制电路,以期探寻完善隧道防灾救援应急预案。研究结论:(1)通过调整车载LKJ基础数据源文件和地面应答器【ETCS-72】报文信息,增加DMI的显示,协助司机搜寻最有利于救援的隧道避难设施(救援站、避难所以及紧急出口);(2)通过遮断信号机的布置,实现火灾列车的停靠指示;(3)通过应急控制盘的列车控制,保证后续列车和邻线列车的安全;(4)本文提出的列车控制方案和控制电路对隧道火灾列车防灾救援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铁道货运》2008,(1):46-4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铁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铁路运输秩序,依据<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1号)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铁路隧道防灾救援效率,完善铁路隧道运营安全体系,探索运营铁路隧道灾害监测报警及救援疏散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对运营铁路隧道灾害危险源研究及灾害风险分析,针对火灾、水灾、有害气体等主要灾害,结合运营铁路隧道防灾救援存在问题和运营维护需求,提出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监控与报警一体化系统总体架构、分级分层设备配置、报警及联动控制救援功能,提升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系统性能,并对一体化技术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铁路救援部门是非生产单位.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它却是铁路正常运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铁路救援部门的工作效率与事故程度.采用的解决方案、使用的救援装备及其到达现场的速度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在上述诸因素,除事故程度不能控制外.其它均与救援体系的建设有关是可以控制和完善的。在新的体制和新的形势面前.几十年未变的铁路救援体系已明显滞后干铁道行业现代化步伐.矛盾日益障显。从降低运营成本、减员增效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我国铁路运行多年的救援体系进行改革,在如何完善救援体系提高行车事故的救援能力.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督体系.发挥各层次安全部门的作用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