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24日,由江南船厂修船部承修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后安全顺利抵达上海。为保证这次“雪龙”号完成中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2004年6月,圆满完成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巨型轴系的特检任务,并创造了在国内首次不请国外服务商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在建极地科考破冰船"努伊娜"号是一艘目前即将投用的国际极地海洋科学考察船。从船舶规范、船载科考能力、极地科考补给能力等3个方面,介绍这艘集海陆综合补给与南大洋科学考察于一身的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使读者了解当前世界极地科考船的设计、建造与考察功能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4.
寒星 《中国船检》2008,(10):64-64
2008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对中山站进行改造建设并对南大洋进行数十项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5.
梁富伟 《航海》2007,(6):F0004-F0004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6.
朱华  汪海燕 《船舶》2014,(2):66-70
以“向阳红10”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简称“科考船”)为例,介绍了科考船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为了提高舒适性和经济性,在空调系统配置、空调通风管系及设备减振降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空调系统的整体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科考船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船艇》1995,(12)
由上海沪东造船厂为国家海洋局改装的“雪龙”号船,日前完工并交付船东,从而保证了1995年11月20日按时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为了有效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提供性能优良、多功能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国家海洋局决定对“雪龙”号船进行改装。沪东厂在承接了这一改装工程任务后,于短短的四个半月时间里,接连  相似文献   

8.
<正>3为满足未来南北两极科学考察和物资运输任务,国家海洋局拟新建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该项目于2011年获得国家正式立项批复。目前,科研性报告正等待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新船采取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模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所承担了国内船东单位的技术支撑、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设计,以及后续详细设计的送审和科考分包的工作。极地生态脆弱,且国际海事组织即将于2017年强制实施极地航行新规则。708研究所考察队员吴刚表示,新船将采用全电  相似文献   

9.
正10月23日,DNV GL在上海向厦门大学和广船国际颁发了"嘉庚"号远洋科考船的水下辐射噪声SILENT证书,这是中国制造此类科考船首次获得该证书。"嘉庚"号科考船是由广船国际建造并于今年3月成功交付给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舶,将打造成为一艘浮动的海洋科学实验室。该船长78 m,最大航速14 kn,巡航范围达1万海里。该船能容纳54位工作人员包括36位科学家,可装载供长  相似文献   

10.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科考船的设计特点及关键技术,根据各类科学考察船的任务目标需求,分析不同领域科考船的作用及发展,总结梳理了科考船所应用的相关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科考船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对科考船的设计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及其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科考船动力系统在电力推进、柴电混合推进等新型动力型式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大型化、集成化、低噪声、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方向的发展建议,对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选配、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09,(3):27-27
韩国海洋研究院下属极地研究所目前在政府支援下投资1040亿韩元,在韩进重工订造韩国最大的极地海域破冰科考船“阿拉恩”号。该船全长110米,型宽19米,排水量为6950吨,航速16节,乘员85名。据了解,该船的建造费用为754亿韩元,研究设备耗资286亿韩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的特殊需求,以及电力推进技术在科考船中的应用优势,同时对采用电力推进的科考船的关键技术(包括系统和核心电气设备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几艘实船案例对典型电力推进科考船的系统配置和参数设计进行了说明比对,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为业内电力推进科考船设计和进一步实船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提名奖企业和项目名单正式发布。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的“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获得项目类中国工业大奖。这也是继“蚊龙”号载人潜水器、航母工程、“蓝鲸一号”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新一代核潜艇研制之后,造船业第五个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殊荣的项目。  相似文献   

16.
3月31日,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异常热闹。厦门大学3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开工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广船国际和厦门大学的领导、嘉宾及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广东造船等10多家媒体工作人员共50多人参加了仪式。广船国际董事长韩广德、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均表示,该科考船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深远海科学研究的主力船之一,可进一步增强我国深海大洋的科学考察能力。据悉,该科考船船长77.7米,型宽16.24米。设计吃水  相似文献   

17.
《船艇》1992,(7)
“极地”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改装设计,最近荣获199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了满足船舶航行南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上海沪东造船厂先后两次对该船进行了具体的改装工程设计和施工,从而使该船成为一艘多功能、多用途、综合性并适宜于高纬度高严寒海域航行的科学考察船。该船建有较大的储油舱,尾部加装有直升飞机升降平台,并装有一套  相似文献   

18.
《珠江水运》2011,(18):7-7
8月3日,国家海洋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我国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己获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完成立项。新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与现有的“雪龙”号组成我国极地考察船队。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25日,江南造船建造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正式入列"东方红"系列科考船队。该船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深海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船长103 m、船宽18 m、定员110人、实验室总面积600 m~2,配备国际最先进的船舶装备和科考装备,可开展高精度的全海深和空间一体化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是国内目前排水量最大,定员最多,经济性、振动噪声、电磁兼容等指标要求最高,作业甲板和实验室面积利用率最大,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国际顶尖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