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成渝高铁沿线区域的SP和RP调查数据,构建以高铁出行方式为上层、客运产品为下层的高铁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的Nested Logit模型。运用BIOGEME软件对2类高铁出行方式和客运产品上下层参数进行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收入、费用类型、票价率和舒适度这6种因素对旅客在各客运产品之间的选择产生影响,而收入、费用类型、出行距离、票价率和旅行时间这5种因素对旅客在2种高铁出行方式上的选择上产生较大影响。λ和命中率等指标的数值分别验证了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和参数标定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高铁运营部门在设计满足旅客差异化出行需求的客运产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对通道沿线的高速公路客运产生重要的冲击,部分公路客运站面临着关停的风险。为揭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改善机理与运营对策,基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2个层面,从旅客个体特征、出行需求、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多维视角全面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建立旅客乘车方式选择BL模型,研究高铁竞争下多维因素对旅客高速公路客运选择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的运营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购票、拥有私家车、到站时间、出行距离、票价、运行时间、安全性、舒适性和准时性是高铁竞争下影响高速巴士选择的显著性因素;通过优化客运班线、制定差异化票价、改善购票和进站服务通道、推动城市侧地铁与客运站的快速接驳等策略可提升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距离长、频率低的特点,基于非集计理论和纯选择行为抽样调查法建立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的Logit模型.对京沪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随出发时间和出行距离变化情况的模拟表明,中长距离的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产品的选择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大,客运需求结构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而短距离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小,此外各种运输方式的典型客运产品均存在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与京沪运输通道客运产品结构现状对比的结果表明,由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通道客运需求结构的现状,并且能够解释由客运供需矛盾引发的购票困难等现象,从而为综合运输通道客运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客运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呼志刚 《中国铁路》2006,(12):36-39
英国铁路路网基本形成了覆盖各城镇之间的运输网络,齐全、完备的服务设施,便捷的换乘方式,灵活的票价体系和方便的售票方式以及完善的服务监督体系,满足了国民快速、便捷、安全出行的需要。借鉴英国铁路在客运服务方面的理念、客运产品的设计、设备设施的使用、客运服务的全过程人性化等,更好地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为旅客创造一个安定有序、诚信友爱、舒适宜人、充满活力的旅行环境。  相似文献   

5.
针对区域交通网络与城市交通网络在客运需求结构和市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研究竞争条件下区域客运通道市场均衡状态的预测方法。依据区域交通网络需求特征,构建双层结构博弈模型研究区域客运通道市场内部运行机理。上层是运输方式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层为各类出行者广义纳什博弈,模型包括票价、服务频率以及运输工具定员等决策变量对运输方式成本、收益及出行者效用的影响,同时反映出行者决策对运输方式策略的调整作用。算法以最优化理论为基础求解上层博弈的纳什均衡,并将下层博弈等价为一个变分不等式,用对角化算法得到广义纳什均衡,最后通过迭代得到整个模型的近似均衡。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验证模型性能,结果表明:京沪间高速铁路运营将使旅客出行总成本降低,尤其对时间价值较高的旅客;模型较好地模拟运输方式与出行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为区域交通规划及设计运输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客运通道内合理制定高铁票价的方法,从出行者选择出行工具影响因素出发,建立考虑安全性、快捷性、经济性、舒适度、方便性等五大服务特征因素的广义费用函数;构建考虑旅客和高铁运营单位这2个矛盾体双重利益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上层规划描述高铁运营单位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最佳票价策略以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下层规划则描述旅客在城际间各种运输方式竞争合作条件下广义出行费用最小的目标;采用内罚函数算法设计基于径路流量的FrankWolfe算法的求解步骤;以京沪高铁实例验证所提出的模型与算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制定的高铁票价具有现实可借鉴性,可为高铁票价的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一条拥挤的高速铁路客运走廊上,通常有多列平行车次的列车在不同的时段运行,旅客在出行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旅客对出行时段的偏好是影响旅客需求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对出行时间的偏好需求,并合理制定列车开行方案引导旅客合理出行以避免出行拥挤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首先分析影响旅客出行时段偏好的2个重要因素,吸引度与拥挤度.据此构建旅客出行阻抗函数,并建立一个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以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用于确定列车停站方案和开行频率;下层规划是一个用户平衡模型,用于计算客流在优化的停站方案上基于用户均衡的分配结果.最后,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嵌套Frank-Wolfe算法的启发式算法,并通过仿真计算对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席位资源利用率,研究了线性需求下我国铁路客运差别定价策略的优化模型。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最优化理论和完全价格歧视策略,确定旅客群体最优细分数目以及每个旅客群体的最优票价,得出在客运淡季,铁路旅客最优细分数目为3~5个,各旅客群的最优票价由铁路客运市场细分数目决定。应用该模型为某城际高铁进行差别定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达到调节客流、增加收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运营不能完全做到市场化,需要兼顾公共服务职能,并且面临航空运输的激烈竞争。本文研究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在中长途客运中的竞争问题,分析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时的影响因素,根据旅客时间价值不同细分旅客,构建出行者的广义出行成本。基于广义出行成本的出行者随机效用,建立交通方式分担率模型,同时引入消费者剩余计算模型来衡量旅客满意度。通过分析交通运营商的成本和收益,构建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的纳什博弈模型。以北京到上海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作为算例,分析消费者满意度、出行者细分与均衡运营定价策略以及交通方式开行频率的关系,为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不同情况竞争下的最优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出行成本和出行时间上对民航和高铁进行对比分析,引申出高铁引线的基本概念.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化进程几个方面,对高铁引线客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原理的旅客期望出行方式的网络模型.讨论了机场旅客在选择换乘方式和期望换乘方式中,起直接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具有节约时间、价格低廉、乘坐方便的优点,高铁引线是大部分旅客期望换乘使用的交通方式,从而为高铁引线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介绍桥上无缝道岔轨下基础“门”形筋混凝土道床、带限凸台道床板、底座纵连式道岔板5种无砟轨道结构。建立桥上3种无砟轨道结构的无缝道岔模型,提出计算参数,分析3种无砟轨道结构对桥上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影响,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桥上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结构无缝道岔与桥梁的纵向相互作用力较小,是一种受力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驼峰超速连挂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驼峰超速连挂事故进行分析。分析对事故有重要影响的线路、调速设备和车辆等因素,考虑到贝叶斯网络能较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可以双向推理的特点,建立驼峰超速连挂事故树,并将其转化成贝叶斯网络,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结果表明,超速连挂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线路纵断面、调速设备制动能力以及新型重载车辆三方面。进一步考虑新型重载车辆的共因失效问题,建立贝叶斯共因失效混合网络,计算并分析新型重载车辆对超速连挂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既有驼峰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遮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检测、跟踪和识别时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的遮挡,以车辆常用的矩形模板为先验知识,首先对存在车辆遮挡的连通区域提取边缘轮廓,然后获取轮廓上的4类特征拐点,最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轮廓特征拐点的车辆分离算法,将相互遮挡的车辆分离开来,便于后续对车辆的跟踪、匹配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有效性、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存在的问题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系统仿真、负荷预测、能量管理、故障诊断、系统辨识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综述了ANN在暖通空调(HVAC)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研究领域引入ANN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高寒地区机车的运用状况,指出电力机车在低温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机车的低温试验、关键部件、相关材料以及防寒加热等方面,提出电力机车防寒设计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县中越地区于2004年10月23日发生里氏6.8级浅层直下型地震,地震引起线路剧烈横向晃动和上下起伏震动,导致列车脱轨。在新干线沿线加大地震早期检测预报系统布设密度,研究新的地震波检测方法以及地震预报技术和装置。研究和试验L型防脱轨护轮轨,并对鱼尾板进行加厚改造。在转向架上安装振动加速度检测仪,提高制动反应速度。在转向架轴箱下面安装反L型车辆导向装置,车辆脱轨后,导向装置会钩住钢轨,防止车辆过远偏离轨道溜逸。用厚钢板包覆桥墩、向桥裂缝灌注树脂和用碳纤维布等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通过对列车脱轨事故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为我国铁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信息,为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等提供依据,为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等事故及时提供信息,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方法:本文以作者在八盘岭隧道和长梁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着重介绍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我国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长大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的重大意义。研究结果:本文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地质超前预报目的及内容、预报的各种方法、预报成果的输出形式和方式、预报时间安排和过程、探讨和研究的结论等,侧重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各种方法。研究结论:地质超前预报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纳入施工工序,可以指导施工,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缤辉  赵明华  张玲  雷勇 《铁道学报》2012,34(4):94-100
针对Winkler地基模型不能考虑梁与地基底面摩阻效应的不足,在地基与梁底接触面上引入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水平弹簧,假定弹簧反力即切向摩阻力与梁底和地基间的切向相对位移成正比,从能量角度出发,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建立考虑底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能量方程,并引入位移形函数进行求解,导出对称载荷条件下考虑切向摩阻力作用时地基梁位移及内力解答。最后通过地基梁计算实例分析,验证该解答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对相关计算参数进行深入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切向摩阻力沿梁长呈非线性分布,其对地基梁挠度及弯矩计算的影响较大,而对剪力的影响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浙赣线CTC系统的建设实际,提出了在繁忙干线中列车运行控制和调车运行控制的冲突问题,CTC区段与非CTC区段的衔接问题,阐述了解决并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城域网环境中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流量,必须利用DWDM提供的空前带宽资源,同时必须使DWDM网络优化以至于提供IP QoS能力。传统的SDH/SONET光网络是具有高速容量和低时延,微小错误率的传输管道,在现有传送网QoS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单个分组或汇聚的流量在光域上Gbit速率下不能被跟踪和控制。当IP成为具有支配数据传输的选择时,就必须设计QoS模型来处理某些实时业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