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自制的人工降水仪器,在常德—吉首高速公路路面现场进行中央分隔带降雨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中央分隔带填土的初始含水量和空隙率与排水情况之间的联系,即中央分隔带填土初始含水量和孔隙比越大水渗透的速度越快,横向排水管的出水时间越短。估算出中央分隔带的排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以此来评估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能力与效率。阐述了该路段的中央分隔带在排水设计和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改善中央分隔带排水的建议:(1)在横向排水管埋设的位置设计小窨井,以便于清理,并保证横向排水管的排水能力;(2)可将中央分隔带汇水直接排入人孔,在每个人孔处须预埋管径能满足流量要求的横向排水管;(3)改变中央分隔带内渗沟集水井尺寸,增大集水井的汇水能力,并及时将集水井中的水排出路基外。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行高速公路路表排水边沟横截面偏大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了应结合高速公路各路段的边坡、路面的汇水面积大小以及降雨强度等实际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计算,推导了关于路堑、路堤边沟横截面面积的简易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简易的计算结果表,可供高速公路路表排水边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上海地区的排水性沥青路,采用非饱和渗流理论,基于上海地区典型长历时63雨型24 h降雨强度,对道路断面进行降雨入渗数值模拟。计算分为稳态流、降雨瞬态流和排水瞬态流三个阶段,分析了降雨强度、道路宽度、道路横坡三个因素对道路排水性能的影响,对今后上海地区排水性沥青路面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公路排水系统设计中,降雨重现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我国公路排水设计降雨重现期偏大,尤其对坡面排水要求过高。路界表面排水设施的设计降雨重现期需综合考虑排水设施类型,公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损坏的后果及修复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提出一个可供设计人员选择的范围值,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行高速公路路表排水边沟横截面偏大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应结合高速公路各路段的边坡、路面的汇水面积大小以及降雨强度等实际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计算,推导了关于路堑、路堤边沟横截面面积的简易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简易的计算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水渗入路面会对沥青混凝土面层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分析路面水的渗入量,为高等级公路的排水设计提供直接的依据,对同三国道进行了现场汇水渗透试验。对现场渗水试验的方案和过程展开了详细阐述,对路面的入渗特征、渗入率、接缝对路面入渗的影响以及边缘排水系统的排水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新建的普通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渗水明显,设置路面内部排水系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边坡虹吸排水具有施工方法简单、造价低和破坏坡面范围小等特点。但以往研究没有解决长期有效性及虹吸排水深度不能超过10 m的限制,在工程边坡排水中未能得到应用。作为首个应用虹吸方法进行边坡深部长期排水的示范工程,采用了斜孔方案和利用4 mm管径的弹状流控制技术,实现了边坡深部排水和虹吸过程的长期有效。通过对虹吸排水的原理、系统建设施工方法及应用效果等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俞佳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219-222,330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集汇水、过滤、灌溉、储水和自动排水功能为一体的道路雨水资源收集与利用系统的设计,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排水性沥青路面排水性能评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排水性沥青路面的排水性能是此种结构最重要的性能,本文建立了排水性路面排水表层的渗流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排水性路面排水面层的排水机理及排水性能的评价指标,给出了各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介绍了自行开发的试验仪器,并通过室内试验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竖向和横向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计算公式;设计试验方法,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室内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路面两端断面的边界条件,找出了断面上的潜水层厚度与路面坡度及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带边缘排水系统的排水性基层路面结构的排水效果,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对高速公路路面结构降雨入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建立了二维路面结构渗流分析模型,并采用AASHTO评价指标t50进行排水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没有内部排水系统的路面结构中雨水排出很慢,并会在基层与底基层中长时间滞留;带边缘排水系统的排水性基层路面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迅速排除路面径流、保证路基稳定、延长路面使用年限、维持车辆正常交通及行人安全,需要合理进行路面排水设计。结合设计暴雨重现期和允许路面最大排水宽度(允许扩展)的概念,可以分为汇水流域地表漫流、道路边沟流和雨水口进流的计算,进而可以确定雨水口的设置间距。该文首先阐述了地表漫流的流量、道路边沟流量和雨水口截流能力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算例说明了连续坡面上雨水口间距设置的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山东和路雨水泵站设计实例,对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下穿隧道泵站设计作出解读:论证第二道横截沟设置的合理性,从而采用“高水高排”、横坡与纵坡相结合的收水方式进行收水,可有效减轻洪峰隧道最低点的收水压力;对设计汇水范围的划定、重现期的选取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新的地面集水时间计算公式,除此之外,下穿立交雨水泵站规模应预留20%的安全空间,可有效降低水泵开始的台数,减少运营成本。最终针对内涝校核的要求,通过建立swmm模型分别对10年、20年,30年重现期连续3小时降雨下排水系统的能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隧道内均未出现积水情况,开启一台水泵可以应对一年一遇的暴雨,两泵并联运行可应对重现期为 5至10年的降雨,三台泵同时开启可满足内涝校核30年一遇的强降雨。针对不同工况进行模拟设计,减少了相同暴雨强度下泵开启的台数与次数,降低了后续运营与维护的成本。对其他工程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陕北黄土地区公路排水设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截水沟、边沟、急流槽和小桥涵等排水设施水毁的形式和4种主要原因,并从设计理念、设计降雨重现期、水力水文计算、地下排水、边坡防护和灾害预测预警等6方面提出排水设施设计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排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性能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严军  叶奋  黄彭  王仪融  沈平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6):35-37,40
排水沥青面层的主要功能为排水功能,即在降雨期间,雨水通过结构内部的孔隙排出路面,使路表保持相对干燥,从而提高行车安全度,排水功能的大小与混合料的透水能力有关。根据水流在其结构内部的流动特征,本文提出了透水能力的计算和测试方法。通过在不同空隙率和坡度条件下对排水沥青混合料的透水能力进行测试。得到了混合料透水能力与其混合料空隙率和路面横坡,以及混合料目标空隙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用于指导排水沥青面层的结构设计和混合料组配设计。  相似文献   

15.
永久建筑物的施工基坑内难免存在积水,为保证永久建筑物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首先排除基坑积水、堰体和堰基的渗水、降水汇水等。通过施工导流设计,确定导流围堰标准及围堰型式,分析导流围堰、基坑地质情况,研究施工期的水文、气象,介绍基坑排水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从而维护永久建筑物的施工,确保围堰合拢闭气后永久建筑物能在干地施工。以某提水站施工导流中基坑排水为例,针对基坑排水问题提出计算及解决的措施,为以后类似施工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路表排水泄水口设计合理性的验核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行高速公路路表排水泄水口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结合高速公路各路段的纵坡、横坡以及降雨强度等实际状况,对现行设计进行验证复核的必要性,并按照公路路表的实际排水过程,描述了泄水口的泄水规律,推导了路段上泄水口数量的合理计算式,并特别给出了在两相邻纵坡之间增布泄水口的设计计算方法,可供高速公路路表排水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力模型软件Infoworks-icm建立宣城市道叉河片区排水管网水力模型,模拟计算该片区遭遇3a一遇设计降雨时的排水情况,运用水力坡降法对管道的排水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管道瓶颈处进行定点改造。结果表明,运用水力模型软件能够快速、直观地找到排水的瓶颈处,明确工程改造的位置,有效提高工程改造效率,改造后的管网能较好地满足新标准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江西省境内典型红砂岩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排水设施的特点,结合各类沟渠的结构重要性、损坏状况、使用要求及现行规范要求等,通过对区域性排水设施关键设计参数的合理考量,提出了红砂岩路基排水设施设计降雨重现期与安全高度建议值,探讨了排水设施冲淤条件与允许最小纵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红砂岩路基排水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排水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为研究生态排水系统的实际排水能力,基于现场实体工程对生态型排水沟的排水能力进行试验。通过雨量计对现场降雨进行观测,得到实际降雨的强度,同时测出草皮沟中的流量和水深,分析最大水深和最大流量与室内试验得出的流量-水深关系能否吻合。研究成果对生态型排水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供相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基于Infoworks CS模型,模拟评估不同内河水位下不同设计暴雨重现期时系统的排水能力。结果表明,现状雨水管网基本能够抵御1 a一遇降雨,但在3 a一遇和5 a一遇降雨情况下积水严重。当内河水位在1.36-1.90 m时,对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影响不大;当其超过1.90 m后,系统排水能力受到显著影响,模拟地面积水点显著增加,且与历史积水点吻合度较高;研究区域管道重力排水的临界内河水位约为1.9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