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某车型中排座椅安装点结构在做安全带拉力试验时,后内侧座椅安装螺栓发生拉脱,无法满足试验要求,试验失败。文章通过研究中地板座椅安装强度失效原因,利用CAE仿真软件,对中地板座椅安装点结构以及焊点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试验中未出现问题,满足试验法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后地板座椅安装点的结构形式,对后地板座椅安装固定点相关法规进行介绍,并对座椅安装点的强度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分析某车型后地板座椅安装点强度失效原因,对其后地板座椅安装点结构和焊点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模具冲压和车身焊接中均未出现问题,满足了静拉试验相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了某SUV主驾驶员座椅在加速时抖动较大的问题,结果表明,主驾驶员座椅2号安装点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在44.5 Hz附近远超目标值,是引起座椅抖动较大的主要原因。结合基于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所获得的理想挂钩布置点、排气系统结构和车身底部空间,优化了挂钩位置。通过挂钩尺寸和搭接结构优化,大幅提高了排气系统挂钩的一阶局部模态。优化方案各挂钩-主驾驶员座椅安装点的振动传递函数峰值明显降低,最大降幅百分比为36.7%。样车道路测试时主驾驶员座椅靠背测点的振动加速度峰值由1.19 mm/s2降至0.66 mm/s2,主观评价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空气弹簧座椅是一个全新概念的座椅系统,它取消了座椅支撑板和汽车地板之间传统的弹簧悬挂,通过空气弹簧以及辅助系统缓解来自路面的激励。它改变了传统的座椅悬挂系统,可以提高汽车驾驶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减轻疲劳,提高行驶安全性,降低行车事故的发生。本文介绍了空气弹簧座椅的物理和力学模型,阐述了空气弹簧座椅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展望了空气弹簧座椅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某汽车座椅安装螺母的开裂失效问题,用碳素钢及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座椅螺母的材料和性能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此座椅固定时的安装顺序、座椅螺母加工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光孔螺母的开裂失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主要原因是装配顺序不合理导致安装螺栓偏心进入螺母,造成螺栓在螺母中抱死直至螺母翘曲变形并开裂。采取改进措施后,提高了座椅安装结构的可靠性,满足了设计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娄磊  刘洪彬  郭庆祥 《汽车工程》2022,(3):399-402+425
通过文献研究和仿真分析,确定座椅后撞动态试验的条件输入,并提出相应的座椅强度和假人伤害的要求。所提出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可应用于校车座椅国标修订,将静态抗后倾试验升级为动态试验,解决静态试验不能反映实际交通事故中的性能的问题,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商用车路试时中排座椅抖动问题,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了其模态频率和振型,并完成模态试验验证。通过四通道扫频试验分析了座椅的振动特性,运用传递路径分析法(TPA)计算了座椅振动传递函数并识别出传递路径贡献量,结果表明,座椅靠背在频率为17.84 Hz处X向振动加速度出现峰值为0.06 g,振动主要传递路径为右前悬挂连结点X向-座椅安装孔Z向-座椅靠背顶部X向。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方案,实施优化方案后座椅振动降低约40.7%,提升了整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为达到缩短汽车座椅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的目的,文章依据欧盟法规ECER17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座椅行李箱冲击试验进行了仿真分析。表明初始模型后排座椅严重变形。将座椅进行优化,在原座椅基础上新增加强板及加强管,并对座椅骨架材料及与车身连接件进行修改,最终优化方案通过了试验验证,符合法规要求。说明仿真分析可有效模拟行李箱冲击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在座椅设计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儿童座椅常存在因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保护效果差的问题,基于MADYMO建立了包含台车座椅、某款典型儿童座椅、五点式安全带、P3 儿童假人的儿童约束系统模型,根据 GB 27887 标准进行正面碰撞台车试验,基于试验结果从假人运动轨迹和损伤指标两方面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儿童约束系统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实车碰撞过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针对碰撞中座椅上部存在变形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了在椅背顶部后侧加装加强板,并将椅背与椅盆连接处位置原有的凹槽贯通的改进方案,对改进后的儿童座椅进行了不同加速度下正面碰撞工况的仿真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改进方案能在座椅质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椅背的变形量,确保碰撞中座椅结构的完整性和儿童的安全,达到了预期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儿童座椅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让副车架前点或后点与车身脱落,使得发动机下沉间接增加碰撞空间,实现降低整车加速度,更好的保障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对前副车架连接点的脱落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了前副车架后安装座及加强板的安装孔设计。根据整车碰撞试验数据,该设计方案对于降低整车碰撞加速度、减少防火墙的变形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实战之乐骋     
《汽车驾驶员》2009,(3):85-85
这辆银色的乐骋从远处看整体车漆比较光亮,不过仔细检查外观保持得一般,两个外后视镜和四个铝合金轮圈都有划痕,前车门底部还有高速行驶溅到车上的沥青等污渍。发动机舱内也不很整洁,汽滤的连接管路还有油泥,自己后安装的防盗器的走线在舱内显得凌乱。车内则保持得不错,不管是深灰色的内饰板还是织布座椅都像新车似的,  相似文献   

12.
一、前排座椅安全带的更换座椅安全带有关组件的布置位置如图1所示。检查前排座椅安全带是否损坏,必要时应予以更换。在拆卸和安装安全带过程中,注意不要损坏它们。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配件》2006,(31):109-109
1.选择配套座椅 最好选购和您汽车相配套的原厂儿童安全座椅。这样不但安装方便,安全上也更有保证。  相似文献   

14.
汽车座椅在汽车碰撞中对乘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澳大利亚关于客车座椅被动安全性法规试验中,由于安全带定位点等条件的改变,使得对座椅被动安全性的要求有很大的提高。本文介绍和分析澳大利亚关于客车座椅被动安全性的法规试验,并分析和讨论客车座椅的改进和被动安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将搭载零重力座椅作为提升汽车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零重力座椅在提升乘员乘坐体验的同时,能否保障乘员安全的问题也随之引起重视。借助伺服液压加速型模拟碰撞台车,模拟零重力座椅遭受正面碰撞,针对座椅靠背角度和安全带约束系统进行碰撞试验,通过分析 Hybrid Ⅲ 50 th 型假人所受到的伤害情况对零重力座椅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装配式路面板的预制与安装误差所导致的板块间高程差对行驶舒适性的影响,从而为装配式水泥路面板的尺寸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参考。采用了模型仿真的方法,以座椅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评价指标,在四自由度1/2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座椅质心竖向位移作为一个自由度,建立五自由度1/2车模型。采用Newmark-β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计算车辆驶过不同邻板高程差时振动方程的解,获取座椅处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分析了车型、行驶速度、邻板高程差大小、板长等因素对加权加速度均方根的影响,进而通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对装配式水泥路面的行驶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邻板高程差引起的装配式水泥路面不平整对行驶舒适性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与车型、行驶速度、邻板高程差大小、板长等因素有关;车辆在驶过单个接缝时,其座椅竖向加速度最大值会随着车速和邻板高程差的增加而增加;车辆在驶过多个接缝时,其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会随着邻板高程差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板长的增加而减少;接缝影响距离随车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其大小会根据车型和车速产生规律性的变化;使用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对行驶舒适性进行评价,可为装配式水泥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在板块设计和施工中,可以通过控制最小板长,提高施工水平,降低邻板高程差,来保证路面的行驶舒适性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宝贝安全》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许多儿童安全座椅厂家的支持,在汽车安全性能方面的专业人士也由此开始关注儿童乘车安全,还有更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大力宣传有更多的孩子家长提高了对此方面的安全意识,并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宝宝选购和安装了一款合适的儿童安全座椅。最近我们编辑部也收到和接到了许多家长及机关团体的来信和来电,他们大多是询问购买的信息和使用的情况,但由于各个厂家的座椅型号和特性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向要选购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家长提供一些共性问题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有关标准中50 km/h碰撞速度下客车座椅车辆固定件强度静态试验载荷缺乏具体确定方法,导致对应的试验开展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确定方法,使对应的静态试验具备可操作性,为客车座椅车辆固定件的结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儿童安全座椅作为保障儿童乘车安全的必备装置,逐渐被部分家庭所接受。若想一款儿童安全座椅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正确安装是前提。  相似文献   

20.
在广汽本田CITY锋范汽车新车型开发导入过程中,后排座椅出现左、右靠背段差超差不良问题。该不良属于外观商品性不良,会直接影响顾客购车。该问题复合性很强,解决难度大,涉及到座椅骨架、焊接(WE)白车身安装孔精度、组装(AF)方法、座椅PAD精度等。本文运用QC方法.FTA分析和PDCA循环,找出了影响该不良的因素,并制定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