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昆高速公路秦岭段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秦岭生态系统充分研究认识的基础上,对京昆高速公路秦岭段沿线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主要存在路侧及边坡裸露、弃渣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动物通道和栖息地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针对各种问题的生态修复设计方案,以植物防护辅以工程防护,恢复公路越秦岭段沿线的生态环境,并为公路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黄泛平原盐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公路建设势必对区域内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影响。结合滨(州)-德(州)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了黄泛平原盐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脆弱度指数EFI评价滨州段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认为,无棣、沾化县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严重脆弱,阳信县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中度脆弱。建立了公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影响程度指数CI分析了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300 m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盐碱荒草地林地农田园地坑洼水面。  相似文献   

3.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特殊,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明显且独特的景观特征,并在建成之后成为一条旅游线路.通过对中巴公路巴方段沿线各类景观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并对沿线旅游需求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调查,对中巴公路沿线廊道范围景观特征和旅游者及其行为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中巴公路廊道景观安全格局以及基于旅游需求的景观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沿线生态环境.文中分析了公路建设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指出加强公路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是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基于中国现行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的思路,构建了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通过对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压力指标作为基础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不同建设阶段的状态、响应度量指标;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确定其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压力指标摆在首位,强调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状态的改变,其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而且可以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生态系统的状态及采取的减缓措施和恢复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在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大面积的土地,涉及到大量的绿植、水源以及还要改变部分路段的地形地貌,特别是公路上的车辆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对于公路沿边的居民来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公路路线的时候,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充分的了解将建的公路对周边居民环境的影响状况,在保证公路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对路线以及景观的设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就生态环境在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从公路可行性阶段选线充分考虑区域生态保护,利用"3S"技术收集区域生态环境因子,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对各因子进行指标选取,通过定量化分析对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赋值和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因子进行权重设定,建立公路可行性阶段选线的区域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将该指标体系应用到海南中线高速南段的规划选线中,并对其两条廊道进行区域生态保护价值方面的比选,结果显示西线廊道的生态保护价值(2.938 6)低于东线廊道(3.254 9),而各指标因子中生态功能区划和自然保护区这两个指标差别明显,综合显示西线廊道是其推荐方案。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应用于不同地区公路规划选线,具有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公路边缘效应与植被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是一个人工干扰廊道,其边坡的植被受其影响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但与其他区域的边缘效应不同,它的植物物种并不是最丰富的区域,相反受公路小气候条件影响,其风速大、污染重、温度高,而且N元素可以得到不断的补充,这与其他自然原因造成的边缘效应明显不同,本研究仔细调查了多条不同路龄的公路边坡植被,分析公路边坡边缘植被的特点,为将来进行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云南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扩大,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扰动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如何对这些被扰动的自然生态和植被进行恢复和重建成为公路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总结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罗富高速公路为试点,研究探讨了科学构建高速公路生物防护体系的问题,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效益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力求将高速公路建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相似文献   

10.
亚洲象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的临沧、普洱与西双版纳3个地州,种群数量不足300头,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生境破碎化致使其种群发展受到重大威胁。云南省思茅至澜沧高速公路是普洱市路网布局规划中一条重要通道,受公路廊道的制约,公路选线将穿越亚洲象栖息地,对象群的活动造成阻隔并可能导致潜在的象群进入高速公路引发交通事故的风险。通过对公路沿线村寨观象员、村民的走访以及实地调查,在摸清工程沿线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的基础上,分析了公路工程建设对亚洲象群体的潜在的阻隔影响,并从公路设计、施工及营运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及措施,以便最大程度地减缓公路建设对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不利影响,并预防高速公路营运过程中潜在的车象冲突。  相似文献   

11.
川藏公路南线安久拉山至古乡段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深切峡谷区,地形极为陡峻。受印度洋水汽的影响,沿线雪崩极为发育。本文以川藏公路南线安久拉山至古乡段,全长174.8km的廊道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对沿线影响该段雪崩发育的气候、地形以及下垫面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沿线的雪崩灾害形成条件,对该路段的雪崩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玉蓉  宋波  樊信友 《公路》2021,(3):249-253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全域旅游的推进,交旅融合、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旅游廊道作为满足旅游体验需求的线性空间,将交通网络与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有机融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川藏公路沿线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川藏公路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具有交通、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应当注重旅游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综合考虑景观生态学和旅游规划学等相关理论,将生态性、通达性、安全性、美观性等有机统一,系统分析旅游廊道的绿地生态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和交通通达体系,构建一体化空间体系,以期加强旅游廊道生态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孔亚平  陈济丁  辛有俊 《公路》2008,(3):179-184
植被是维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来观测调查资料,分析了青藏公路沿线植被的种类、类型及其特征,提出青藏公路沿线最普遍的三类植被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原沼泽群落,沿线植被生存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通过样方数据揭示:除取土坑外,公路建设对植被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公路界外50 m;受公路建设的干扰,公路两侧草原植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有明显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资源环境紧约束背景下,为了适应上海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要求,开展干线公路复合通道研究,分析不同区域干线公路的交通发展对策及复合功能完善要求。根据干线公路被赋予的功能,提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市政设施、生态廊道复合四大类复合通道,分析了各类复合通道的主要建设模式和适用条件,可以适应多种情境下的复合通道建设需求,为复合通道在规划、设计、管理层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以G15公路嘉金段改建工程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复合功能提升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复合通道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以下简称"郎川路")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公路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经破坏,自然恢复就相当困难。因此如何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解决好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确保沿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郎川路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环境价值在高速公路建设方案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对公路建设给沿线区域带来的影响进行计算,以期实现通过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对公路建设这一人类经济活动施于环境的一系列影响加以货币化计算,并与公路工程造价综合考虑,通过数学模型寻求一条公路总成本最低的方案,从而获得公路建设的最优方案.其目的在于为公路建设的管理决策提供明确的经济信息,使人们意识到公路建设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付出了环境的代价,投入了巨大的社会费用,这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决策中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做到正确选择路由.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路线设计不能局限于满足交通运输功能及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应着眼于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做到公路主题工程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和谐。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应使公路融入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8.
陶叶峰 《上海公路》2023,(3):171-175+182+221
陈海公路是崇明岛东西向的最长公路,也是全区交通最繁忙的道路。其现状沿线除平面开口外,更有多处行人踩踏过街的通道,给交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分析现状过街形式及需求的基础上,对现状路段的过街设施进行梳理,并综合考虑立体过街需要、工程影响、交通参与者需求,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开展多方案设计与比选,提出合理的过街方案。该人行过街设施方案的研究,对干线公路过街设施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洞庭湖区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沿线的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南省省道S201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及危害,提出湖区公路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分布、水土流失预测数学模型、参数取值等,对湖区公路水土流失作有效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2021,66(6):371-374
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回填量大,破坏沿线地貌和植被,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打破自然景观协调性。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工程沿线的生态成为公路建设中的关键点和难点。以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为例,总结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和实践中的关键点和经验,认为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土石方综合调配利用、表层土壤和草甸剥离与保护、工程植物综合护坡等科学技术措施,能有效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今后我国高海拔、高寒及民族地区公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