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川藏公路南线安久拉山至古乡段,全长174.8km的廊道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取雪崩灾害分区指标因子,建立雪崩灾害危险度因子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成11个分区评价单元区段。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分区评价模型,对川藏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进行雪崩灾害危险度分区,并与实地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对该区段的雪崩灾害分区结果绘制成图。本研究可为川藏公路沿线雪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G314线奥依塔克-布伦口段地处高寒、高海拔、高烈度的"三高"地区,崩塌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研究该区域崩塌的发育规律,对研究区的崩塌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沿线崩塌发育的影响基础上,分析了沿线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坡度、坡高、坡形及岩性等基础因子对崩塌发育的影响,从而总结出沿线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同时,据实地调查分析,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主要有空间滑移模式、拉裂-错落模式、倾倒-拉裂模式、倾倒-折断模式及整体滑移模式五种。  相似文献   

3.
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泥石流对公路危害严重。在介绍了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状况、分布规律和成灾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川藏公路的整治改建过程中应采取绕避、工程治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等泥石流减灾措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0,(5)
川藏公路邦达至林芝段泥石流十分发育,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公路通行安全。通过遥感及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泥石流的分布规律、环境背景及激发因子。研究区域泥石流类型主要为暴雨型泥石流、冰水混合型泥石流和冰湖溃决型泥石流三大类,地形、构造运动、地层岩性等环境背景及降雨诱发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泥石流的规模及分布。  相似文献   

5.
川藏公路沿线灾害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川藏公路沿线滑坡特点、形成条件,全面认识灾害的发生规律,揭示它们的发育条件,制定有效的防灾对策,是确保公路维护取得成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洪凯  唐红梅 《公路》2011,(9):17-23
针对川藏公路沿线的地理环境选取了公路沿线灾害体、暴雨、年均降雨量、路基位置、岩性条件、地貌类型、地震烈度、年均温度、植被覆盖率、地质构造等10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专家系统法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据此提出了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澜沧至孟连二级公路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回归线以南,沿线地形复杂、构造发育,岩体破碎,地质条件差。通过对线路施工期中路堑边坡的详细调查,分析了施工期中滑坡、坍塌、崩塌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开挖高度、开挖坡度等因素的关系,总结了灾害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8.
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顺深切峡谷两侧布线,河谷两侧边坡高陡,高位地质灾害发育。沿线高陡边坡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表明,汶川~朴头段是高位,岩土体失稳主要形式有岩体变形、剥蚀及溯源侵蚀、滑移、倾倒、坠落等,高陡斜坡地形条件、干旱河谷气候、陡倾似层状坡体结构、高烈度地震环境,是灾害发展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灾害防治主要采取绕避、明洞、桥上柔性棚洞、拦挡、主动加固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脆弱,地质水毁灾害点多面广,而且各种灾害还具有链式演变的特征,特别是频发的大型泥石流滑坡灾害给沿河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危害。针对川藏公路沿线培龙沟近年来所发生的大型泥石流及其堵江情况进行分析,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指出西藏地区公路保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西藏地区公路保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立足川藏公路沿线滑坡特点、形成条件及危害,分析了目前川藏公路滑坡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针对川藏公路滑坡处治工程的施工管理控制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G315线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通行。通过对G315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实地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并结合泥石流对公路危害特征,初步提出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主要分布在K0+00~k80+00段,灾害性泥石流共发育55处,其中沟谷型泥石流34处。泥石流沟口高程在2105~3036m之间,流域面积介于0.013~41.49km~2,沟床比降介于25‰~727.3‰。沿线泥石流均为降雨型泥石流,受物源类型及供给形式的影响以稀性泥石流和水石流为主。最后针对泥石流危害特征初步提出了硬性治理和柔性防护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成贵铁路兴文到威信段位于四川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形急变带,地形起伏大,沿线重力不良地质体、煤层瓦斯、采空区和岩溶极为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方案比选困难。勘察设计过程中,在遵循复杂艰险山区选线定线技术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情况制定了“从面到线,由线到点,再由点控线”的地质选线实施方案,通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分析和工程经济技术比较等方法,确定南广河下游方案为经济合理的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道212线陇南段沿线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侵蚀强度远大于土壤侵蚀强度;人为因素是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外动力条件。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处理好公路建设与沿线泥石流防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且通过多条活动断裂带,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爆发频次剧增。总结映汶高速公路建设经验,提出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在地震次生灾害情况下提高道路防灾避灾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20,(1)
青藏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西藏G4218高速公路白衣错~莫格段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野外调查,系统研究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特点,查明公路沿线灾害分布,分析其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归纳灾害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针对沿线不良地质现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山区公路灾害治理和选线提供有效的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路雪崩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悬殊,雪崩地区辨认是公路雪崩灾害评估的前提。本文介绍天山雪崩地区的辨认及其公路雪崩灾害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永勤  王鹏  李琛  尉学勇  闫肖楠 《公路工程》2024,(1):112-117+130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黄土地区传统路基工程设计理念和防护结构已经不起极端天气的检验。以“2021年10月山西省极端暴雨天气”诱发黄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为例,对临汾地区G209线(南北向)和G341线(东西向)走廊带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致灾机理,探析了极端天气、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公路走廊带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黄土沟壑区灾害多样,黄土残塬及梁峁区灾害种类单一,主要以路基塌陷为主;受降水量不同影响,南北向G209线较东西向G341线沿线灾害更为发育,灾害密度分别为0.6、0.4处/km;灾害发育密度显现出从沟壑坡脚—黄土梁峁—黄土残塬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G209线崩塌灾害多发,G341线路基塌陷发育,并且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极端强降雨为本次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此外,针对临汾黄土地区灾害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兰生 《公路》2000,(12):1-1
“二呀么二郎山 ,高呀么高万丈”,一曲《歌唱二郎山》响彻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 ,使得二郎山闻名中外 ,也道出了二郎山的雄伟、险峻。二郎山是川藏公路的咽喉 ,是成都进入藏区的第一道关隘。由于该路段所处的特殊复杂的地形、地质、地理环境 ,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 ,川藏公路自建成通车 5 0余年来 ,一直受着雨雾、冰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病害的困扰 ,交通事故频繁 ,堵车、断道时有发生 ,被人们视为畏途。由于川藏公路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善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的行车条件势在必行。早在 70年代…  相似文献   

19.
山区公路以及铁路的主要走向和基本位置由人文、经济、社会等人文因素和水文、河谷等自然因素决定,雪崩和其他病害问题对其决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些年来的经验表明,雪崩防治规划应从公路规划的最初阶段着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时就应考虑雪崩和其他病害对今后公路交通的影响问题.这是避免和减少雪崩灾害的最好方法,对建成后的公路管理和雪崩治理也有好处.  相似文献   

20.
地质构造对成昆铁路沿线泥石流的发育规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成昆铁路峨边—德昌段35条泥石流沟的详细调查,采用构造纲要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和泥石流分布图叠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区构造体系对泥石流发育规律的控制作用,取得以下认识:①沿线跨越三大次级构造单元,其中位于凉山拗褶区和安宁河隆起区结合带附近的下普雄—泸沽分水岭段泥石流最为发育;②泥石流在该区所处区域大地构造线控制作用下,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③泥石流在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呈垂直分布规律,在差异性升降运动强烈的地区,泥石流沟集中发育,活动频繁;④泥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