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辉 《山西交通科技》2013,(4):73-74,97
简要介绍了某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但是支护参数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支护过弱等原因造成隧道塌方。处理方案采用大管棚跟管钻进+注浆进行预加固,小导管超前支护后再开挖的方法进行处治,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塌方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石马寨隧道进口浅埋段冒顶塌方情况的原因分析;采取了止浆墙、抗滑桩、挂网锚喷等措施封闭洞内塌方体,防止冒顶塌方继续延伸;采用长管棚注双液浆结合地表塌穴处理技术,并针对塌方体的松散、含水量大的特点,选用凝结时间可控、提高注浆结石率的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做为塌方体固结材料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使塌方段围岩达到稳定状态,开挖支护工作顺利通过,可为类似隧道工程事故处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土隧道塌方处治过程中,通过对黄土隧道塌方冒顶原因的分析,制定详细的塌方处治方案,顺利通过了塌方段,保证了隧道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处治效果,对黄土隧道塌方处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黄土隧道塌方处治过程中,通过对黄土隧道塌方冒顶原因的分析,制定了详细的处治方案,顺利通过了塌方段,保证了隧道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处治效果,对黄土隧道塌方处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地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设计阶段无法准确探明地质的详细情况,施工中存在储多不可遇见因素,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均具有一定的风险,也常发生塌方、冒顶、涌水等突发事故,处治过程不仅存在安全风险,也常造成工期延误和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广大建设者也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以制定更合理的处治方案。以广东省揭惠高速公路排金山隧道处理"冒顶"的案例,探讨隧道出现中小型塌方的处治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隧道塌方是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除了加强预防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整治处理、减小损失和挽回进度。结合郴宁高速公路虎形山隧道浅埋段塌方情况及处理措施,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塌方段进行了处理。通过对处理后塌方处的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情况可知,处理效果良好,可为隧道塌方冒顶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充填型浅层岩溶隧道溶洞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岩溶多发育于隧道拱部,并且由于溶洞充填介质的复杂多变,隧道往往会发生坍塌冒顶的现象。文章结合宣曲高速海德隧道对充填型浅层岩溶隧道进行失稳以及力学特征分析,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对充填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隧道坍塌冒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配合"超前管棚+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的综合处理方案,结合现场给出了详细的施工技术措施。在处理段增设监测断面,通过位移、围岩压力角度来判断充填塌陷段的处理效果,数据表明,充填型溶洞的综合处理方案效果良好,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蔡家山隧道在断层破碎带发生塌方冒顶事故,事故发生有自然因素(围岩破碎、地表大雨)和人为因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等措施没到位)影响。事故发生后,立即实施应急抢修预案,用弃砟回填塌方段,在强大的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保护下进行开挖,顺利地通过了塌方段和塌方影响段。分析认为,不良地质固然是隧道塌方发生的客观因素,但若施工管理工作到位,塌方事故还是可以避免的。此经验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塌方整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跨度隧道大塌方后,采取的处理方案是先处理陷穴,采用注浆挂网喷混凝土稳定陷穴边坡,再多次深孔注浆加固稳定塌方漏斗松散体,进行洞内施工时,采用超前小导管辅助施工,用双侧壁导坑开挖,开挖后立即进行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后立即进行了二次补砌,实践证明方案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以夹坑隧道浅埋偏压段隧道洞口施工为例,依据隧道地质条件,综合利用砂浆锚杆加小导管注浆加固边仰坡、反压护道处治偏压技术、地表注浆、大管棚超前预加固围岩、预留核心土多台阶开挖技术、隧道拱部加固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径向小导管注浆及临时施做仰拱支护等综合治理加固和超前支护技术措施,并且通过施工监控围岩和地表变形数据,动态反馈施工加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过程中管片壁后浆液压力不稳定变化的原因,通过对珠海马骝洲隧道工程进行现场测试及施工参数统计,获得了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外荷载的变化规律与注浆滞后时间;将盾尾视为充满高压液体的密闭容器,盾构推进视为改变容器的边界条件,推导了盾尾体积应变与浆液压力的关系式;并用钱江隧道及Sohpia隧道的监测结果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同步注浆过程中管片壁后浆液压力不稳定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浆液注入口压力的波动变化,管片脱离盾尾过程中浆液的扩散及施工过程中同步注浆相较于盾构行程的滞后效应;马骝洲隧道注浆相较于盾构推进的平均滞后时间为86 s,当盾尾间隙体积变量为1 × 10–4时浆液压力变化值达到了0.218 MPa,盾构机从静止到掘进的短时间内滞后效应会使管片壁后浆液压力急剧降低的现象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张照亮 《交通标准化》2011,(24):139-141
白露一号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并引起地表塌陷。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处理方案,采取注浆加固、长管棚注浆超前支护等措施,成功治理了隧道坍塌并顺利通过坍塌段。  相似文献   

13.
齐春  何川  封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28(2):306-311,330
为探讨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期流固耦合效应对管片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广-深-港(广州-深圳-香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越江盾构隧道为依托,建立了该盾构隧道数值分析模型,计算作用在管片结构上的水压,并对隧道施工和运营期间管片结构所受外荷载、内力进行了原位测试;将计算水压力施加到梁-弹簧模型上,得到考虑施工期流固耦合效应的盾构隧道结构受力.研究结果表明:受注浆压力影响,目标环管片刚脱环3~5环时,所受水压力波动较大;脱环10环后,随注浆压力的逐渐消散和流固耦合效应的消失,管片所受水压力接近于该处的静水压力.   相似文献   

14.
在隧道发生坍塌方后围岩变得极不稳定,特别是在富水未成岩粉细砂地层中,易形成流塑状,导致二次坍塌,造成初期支护背后脱空,收敛变形,严重威胁到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详细介绍了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出口引进意大利水平旋喷超前预加固新技术对富水未成岩粉细砂层发生多次塌方后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某铁路隧道在下穿冲沟边坡时出现冒顶。针对该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采用FLAC3D程序模拟隧道施工力学行为,考虑暴雨积水对围岩的影响,从围岩塑性区分布、位移以及锚杆和超前大管棚内力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变形和冒顶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隧道超浅埋、持续降水积水、围岩力学性质差及施工支护不当导致坍方。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洞内加固、冲沟边坡加固及开挖控制的综合处治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张承高速公路大华岭隧道右线塌方处理方案,内容包括:避水、稳基、固岩、慎推的塌方处理总体指导思想;地表防水处理,洞外稳定隧道基础,洞内采取小间距型钢拱架加小导管超前注浆、边拆边支、短进尺预留核心土弧形开挖以及设置锁脚锚管、初支快速闭合成环、二衬迅速紧跟等具体方案和技术措施。所述内容对类似工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铁营隧道塌方处理为例,介绍了大管棚注浆结合小导管注浆对塌方段岩体进行预加固,并顺利通过软岩隧道塌方段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某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富含水的破碎带时发生坍塌,施工中采用小导管辅以双液注浆止水加固,采取预留核心土环形分部开挖的处理方案,对坍方具体方案进行论述,并对施工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中,由于大断面隧道所承受的浮力大和泥水对浆液的稀释及通过富水复合地层等不利条件,同步注浆效果大受影响.本文结合正在施工的盾构隧道施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盾构原有注浆设备和管路优化改造,由传统的同步注入单液水泥砂浆改造为同步注入复合浆液,达到了同步注入速凝浆液的目的,并通过在施工中加强过程控制和采取辅助措施,解决了因同步注浆效果差造成的管片上浮及开裂等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苏州地铁一号线工程为研究背景,建立考虑管片分块、连接螺栓及施工过程各因素的三维非连续几何模型,对盾构法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论述了盾构开挖系统模型的几何非线性方程组的推导过程,盾构顶进推力及注浆材料性质的计算方法.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盾构管片内外侧表面大部分区域处于受压状态,拱顶与拱底部位及靠近连接螺栓的部分区域处于受拉状态;受盾构顶推力作用,盾构开挖面前方土体有一个典型的隆起区域,地表最大隆起值为2.5 mm,出现在盾构开挖面前方8.5 m处;盾构开挖面后方土体沿隧道纵向的沉降受注浆材料影响随时间变化,并逐渐趋于稳定;在盾构法施工中,各管片连接处的土体受施工影响明显,土体塑性区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