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泥石流隧道是道路通过大型泥石流沉积区的最为有效的型式。泥石流隧道的荷载确定是其结构计算的关键,与一般的公路隧道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它承受了泥石流的冲击力。泥石流隧道在泥石流活动期间的荷载工况组合主要有2种,即淤积工况和冲刷工况。泥石流隧道的结构的内力计算主要按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由于泥石流隧道置于泥石流体中,所以还要考虑它的纵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治理综合模式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公路病害,遵循公路泥石流防治的特殊性所开发的速流结构、底埋隧道、翼型墩汇流技术及糙桩技术是该类泥石流极其有效的防治技术.笔者根据这些单体技术构建了4类综合治理模式,即1)拦渣坝 速流结构,2)底埋隧道 速流结构,3)翼型墩汇流结构 底埋隧道,4)糙底群桩 速流结构,对每类综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1999年以来实施了多个示范工程,显示出极其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同类型的特大型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公路病害,遵循公路泥石流防治的特殊性所开发的速流结构、底埋隧道、翼型墩汇流技术及糙桩技术是该类泥石流极其有效的防治技术[1,2].笔者根据这些单体技术构建了4类综合治理模式,即1)拦渣坝+速流结构,2)底埋隧道+速流结构,3)翼型墩汇流结构+底埋隧道,4)糙底群桩+速流结构,对每类综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1999年以来实施了多个示范工程,显示出极其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同类型的特大型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映汶高速公路中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隧道相比,穿越泥石流堆积体的隧道承受不对称压力,其设计、施工具有独特之处。对监控量测项目的现场实践和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进行分析,得出适用于穿越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监控量测技术,对此类隧道安全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路泥石流研究综述(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既是一种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也是公路水毁的主要动力。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泥石流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将其研究现状概化为泥石流学科体系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模型、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8个方面,本文主要对泥石流学科体系、形成条件、泥石流体模型及泥石流运动及冲击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强调建立公路泥石流学的必要性,为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路泥石流研究综述(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既是一种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也是公路水毁的主要动力.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泥石流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作者将其研究现状概化为泥石流学科体系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模型、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8个方面.本文主要对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公路泥石流学中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矿山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矿山泥石流是由于矿产资源集中开采所诱发,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结合国内部分矿山开采过程中频频发生泥石流事故,初步分析了矿山泥石流的发生机理,指出地形地貌,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水动力条件及人为因素是形成矿山泥石流的必备条件,对矿山泥石流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并对今后矿山泥石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既是一种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也是公路水毁的主要动力.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泥石流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作者将其研究现状概化为泥石流学科体系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模型、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8个方面.本文主要对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公路泥石流学中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兰渝铁路途经的甘肃陇南地区属泥石流多发区,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态多样,基于对铁路沿线泥石流区的地质、地貌形态综合分析,对泥石流堆积体分类并归纳其工程特性,提出了隧道施工中的工程应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既是一种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也是公路水毁的主要动力.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泥石流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将其研究现状概化为泥石流学科体系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模型、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8个方面.本文主要对泥石流学科体系、形成条件、泥石流体模型及泥石流运动及冲击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强调建立公路泥石流学的必要性,为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重庆库区工程弃渣泥石流形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对重庆库区工程弃渣泥石流发育的宏观地质环境较系统地分析,认为重庆库区工程弃渣具备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选取沟床比降、沟床糙度、汇水面积、洪峰流量等10个因子分析了重庆库区工程弃渣泥石流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适合重庆库区工程弃渣泥石流的起动机理;并以重庆库区奉节县城李家大沟工程弃渣为实例进行验证,说明工程弃渣的活动性是可以通过实际验算来具体确定的,为泥石流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泥石流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综合治理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三大类针对泥石流的防护对策,并对这三种措施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大理——保山高速公路四角田隧道是大保高速公路隧道中地质条件最差的一座。岩体完整性很差,岩层挤压揉皱强裂,结构松散,围岩整体强度很低,岩层含泥量高,富含蒙脱石等亲水矿物及云母等状软弱矿物,导致围岩具有一定的膨胀性,遇水极易软化、泥化,围岩变形量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上行线进口K444+644右侧拱腰处出现较大规模的突发性涌水泥石流,使掌子面处的初期支护遭到严重破坏,泥石流堵塞隧道长度达100多m用了全断面设置混凝土止浆墙,打管进行深孔注浆回填,固结坍体,大管棚超前支护,短台阶法开挖,支护加强等有效施工措施,顺利地通过坍方段。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万源石塘隧道发生坍塌为工程背景,为探清该隧道塌方发生机理,以隧道岩性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气象条件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地下水发育情况以及隧道近水平岩层的特点,分析地下水对近水平岩层隧道的影响。借助断裂与损伤力学,从裂纹孕育、扩展角度剖析初期支护裂缝形成原因及隧道塌方发生机理。结果表明,石塘隧道发生塌方的原因主要有"地下水破坏节理和软弱结构面、环向裂纹孕育发展导致钢拱架失稳、地下水影响隧道围岩剪切强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羊头岩地段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格特点,介绍了用生物治理和工种治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来预防和治理羊头岩地段泥石流。  相似文献   

16.
《交通标准化》2008,(6):257-260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瞬间桥梁断裂、隧道坍塌、许多路基消失得无影无踪,且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了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  相似文献   

17.
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瞬间桥梁断裂、隧道坍塌、许多路基消失得无影无踪,且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了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  相似文献   

18.
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泥石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水,沙,砾混合流,是颗粒大小差异很大的固体和液体的联合运动,其中砂,砾主要按滚动及跃进状态迁移,是沟谷急剧演变的一个短历时的阶段性现象,属于典型的灾害地貌过程,基于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分析了公路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启动条件,类型及其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是我国西部公路沿线致灾最强烈的泥石流类型,通常表现为对公路构建筑物的冲击和淤埋毁损.笔者从地貌条件、物源及动力条件3方面出发对该类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泥石流沟长宽比小于5.0并且具有较大的形成区、大比降的流通区、宽缓的沉积区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丰富且稳定性差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工程弃渣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前期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有机结合或较高的日温度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研究成果丰富了公路泥石流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导致震区地表岩体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和破坏,许多震前非泥石流沟转化为大规模高频泥石流沟。鉴于震区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情,以汶川主要公路沿线(都汶公路和省道303)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依据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特征,遴选出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子,运用灾害熵理论模型,考虑因子相互之间的影响,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泥石流进行敏感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敏感性的泥石流沟谷多达47条,占总数的78.3%,且集中分布在中央断裂的上盘,特别是以映秀为暴雨中心的峡谷地带。分析结果可作为震区泥石流防治,灾区重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