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长江口主航道通航压力的不断加大,北港航道治理工程已被列入《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等规划之中。在总体把握北港河势现状和碍航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长江口航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全面分析北港航道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探讨其治理思路。分析表明,北港航道已基本具备可开发性,但同时面临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青草沙水源地等约束限制。从分期推进的战略角度出发,初步形成的北港航道治理思路是先期开通6 m航道,再结合横沙深水新港建设等周边需求协同开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事部门船舶运输管理系统(VTS)资料及交通运输部长江干线货运量统计资料,对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运行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深水航道通航压力的缓解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长江口航道货物通过量快速增长,重进轻出态势进一步发展;通航船舶运营组织方式发生一定变化,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尤其船宽超过45 m以上大型船舶数量增加明显,长江口12.5 m主航道的双向通航能力尚显不足。为缓解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压力,宜加快长江口航道体系建设的实施步伐,并适时加强长江口主航道拓宽可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长俭  袁子文 《水运工程》2020,(10):106-109
针对长江口航道发展问题,对航道面临的形势要求、现状条件进行研究,采用航道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对比分析的方法,剖析长江口航道总体通航能力、南槽航道通航水深、南港航道通航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北槽通航管理、推进南槽一期工程建设、研究北港航道开发建设、提升南港航道通航安全水平、谋划北支航道发展方向等建议,希望能为"十四五"期长江口航道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横沙通道通航功能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横沙通道的自然水深条件及其稳定性,根据对横沙通道使用现状和规划情况的调研结果,从多方面分析横沙通道的通航限制条件和可能的改善措施。结合技术可能性和实际需求将横沙通道的通航功能定位为:3 000吨级船舶的双向通道;在航行条件改善后,可作为1万~3万吨级船舶的临时航道;远期待北港航道开通后,横沙通道可作为南、北港航道的联络航道。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已进入稳定运行、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长江口还存在北港、南槽等丰富航道资源, 尚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结合长江口航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长江口航道的开发重点是北 港航道。通过总结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践经验,探讨新形势下长江口航道治理的总体原则,并根据北港水道沿程河 型特点、河势演变特征及碍航性质的不同,分别对北港上、中、下3个区段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及原则。  相似文献   

6.
《水运工程》2006,(11):9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丁程开始新一轮“挖潜”——将在二期10m基础上加深至12.5m,形成全长92.2km、底宽350~400m的双向航道。工程经4年建设,2010年前完工后,可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要求,同时兼顾第五、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航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北港航道的通航现状,结合其通航需求,对北港航道的通航安全影响因素、通航安全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综合而言,北港航道存在很大的通航需求,船舶定线制和船舶报告制的设置、导助航设施的完善、管理规定的制定以及船舶交通的常态化管理,将是未来北港航道开发和管理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7月10日,交通运输部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建设工程(长江口三期航道上口至太仓段)正式通航。12.5m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标志着第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实现全潮双向通航,第五代、第六代大型远洋集装  相似文献   

9.
袁子文 《水运工程》2020,(8):129-132
通过对长江口北港通航现状及河势演变分析,提出拦门沙河段水深不足是影响北港航道通航条件的主要因素。北港航道治理方案还应充分考虑与周边涉水工程、防洪防潮、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及影响,利用潮流数学模型对治理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航道流场动力方面,航道整治效果良好,辅以疏浚可实现航道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0.
《集装箱化》2007,18(11):12-12
据悉,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广州港出海航道3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该项目建设规模为:按照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不乘潮通航、兼顾12万吨级散货船舶乘潮单向通航、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的航道要求,航道设计底标高-17m,有效宽度243m。项目总投资约26.6亿元。  相似文献   

11.
天津港复式航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港主航道可双向航行25万t级船舶,目前大小船混行,船流密度太大。根据预测2020年吞吐量将达到7亿t,到港船舶将进一步增加,届时主航道将难以适应。通过分析多年实际到港船舶资料和预测,70%以上为万t级以下船舶,据此提出在现主航道南北2侧各挖1条万t级单向航道,专供万t级以下船舶使用,万t级以上船舶仍航行主航道。大小船舶分道航行形成的复式航道,可以适应今后吞吐量发展的需要。同时调整进港锚地,避免进出港航行交叉。  相似文献   

12.
曾建峰 《水运工程》2021,(3):112-117
针对我国第一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的扩建,从现状航道通航饱和度、核心港区船舶流量上升趋势、船舶大型化及靠泊需求等方面对航道扩建必要性进行阐述,通过对延长航道乘潮历时与航道通航能力的适应性分析,合理确定航道扩建规模和方案,对航道扩建后的水流条件改善、回淤、尺度模拟、船舶进槽和靠泊时机的匹配性等扩建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在现有航道基础上增深至-23.5 m、拓宽至440 m的扩建方案,通航效果良好,可满足到港船舶安全过槽及一潮靠泊的通航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李昱 《水运工程》2013,(12):103-108
在分析长江下游八卦洲汊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的基础上,对宝塔水道下段扬子专用航道双向通航航道线路技 术参数进行计算,对航道优化及航标调整方案进行设计。专用航道调整方案,满足了扬子专用航道不同代表船型双向通航 要求,满足当前沿江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为该段航道的长远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了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实际回淤观测,结合水文泥沙条件,对常年和大风天的回淤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年回淤量约为607×104 m3,与15万吨级航道初步设计预测值基本相近;回淤分布与7万吨级航道相似,最大淤强位于外1段,约为1.86 m/a。大风天航道回淤呈现3阶段变化特征,具有先淤后恢复的特征,风后的局部淤积是暂时的,需要疏浚的实质性回淤很小。依据15万吨级航道实测回淤特征,建议30万吨级航道宜结合港区在东西连岛口门建设防波堤,以减小回淤峰值区段淤强。  相似文献   

15.
芦家河水道位于长江中游砂卵石河段中下段,多年来碍航严重,目前主要通过维护性疏浚维持航道畅通。以2018年维护性疏浚为背景,分析河道特点和碍航原因,提出疏浚思路、方案及设计参数,并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疏浚工程的效果。结果表明,结合芦家河水道复杂的碍航原因,近期宜采用兼顾控制上游水位和水浅问题、坡陡流急与航宽尺度改善相结合、提前疏浚以降低枯水位维护压力、兼顾施工与通航的分区分层作业的疏浚思路,清除三宁化工码头前沿浅包以及毛家花屋航槽右缘乱石堆。工程实施后,能保证枯水期的通航水深,对水位影响较小且降低了疏浚区附近流速,可为船舶上行提供较宽的缓流区。  相似文献   

16.
为给长江中游鲤鱼山水道航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水道治理思路及方案研究。通过鲤鱼山水道近期航道变化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以北槽为通航主槽,通过工程稳定滩槽格局,抑制南槽发展,适当改善北槽航道条件"的治理思路,并借助河工模型提出航道治理总体方案,该方案可以达到河段2020年规划航道尺度。  相似文献   

17.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所在河段为潮汐河段,5万吨级以上船舶需乘潮进出.根据工程河段的潮汐特性,分析南通天生港至长江口采用一乘进出港和二乘进出港的乘潮历时、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乘潮水位,进而分析航行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不同吨级的集装箱船、原油船、散货船的乘潮保证率,据此论证一期工程确定的通航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从河床演变观点评荆江碾子湾河道的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荆江河段的碾子湾河道长度只有28km,分布着严重碍航的碾子湾浅滩,藕池口浅滩,石首锐弯与被泥沙沉积的石首港。1980年以来碾子湾河道发生严重的侵蚀与沉积。1995年2月至3月因碾子湾浅滩严重沉积使航道恶化,断航达29天,约500多艘江轮与6万多名旅客相继滞留在碾子湾河道上,在长江中游近代航运史上实属罕见。本文从近40多年来碾子湾的河床演变和鱼尾洲护岸工程角度评述碾子湾道与石首港恶化的原因,这  相似文献   

19.
朱飞  丁鸿林 《水运工程》2012,(12):78-82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导标的设计,需要统筹兼顾现阶段和远期航道建设规模条件下船舶通航需要.外航道外段长41.5 km,轴线延长线方向为旗台山,后方地势较高,受地形因素限制,前后导标间距不宜过大,仅能满足重点航段船舶导航需要,为解决近端盲区的问题,设置第3座导标;徐圩航道长20.1 km,轴线延长线方向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较好,基本可满足全航段导航的需要,但导标塔身高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