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市轨道交通 17 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U 型+箱型复合截面连续梁桥,设计中针对常规 U 型截面梁适用跨径有限,难以用于大跨连续梁桥的难题,提出箱型截面与 U 型截面上下组合形成的复合截面,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研究截面的力学特性,明确其设计方法及控制指标,并应用于主跨跨径 70 m 的连续 U 梁桥。 采用预制节段悬臂拼装,施工周期短,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施工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施工期间的应力跟踪 监测以及成桥后的静载试验结果表明:连续 U 梁桥的设计合理、施工可靠、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型预制构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体中。在此大环境下,上海轨道交通尝试将双U异型节段连续梁桥形式运用到轨交建设中,17号线10标项目节段拼装连续梁桥,截面为U型与箱型结合的复合变截面形式,每座桥三跨一联,该节段梁采用短线法预制、悬臂平衡法进行拼装。本文主要介绍了双U箱型复合变截面节段梁桥节段拼装施工技术,从节段梁运输、拼装方式的选择,架桥机形式的选择及功能设计,悬臂平衡拼装线形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工程顺利实施并获得了参建各方一致好评,该综合技术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以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桥为背景,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了单箱单室截面与单箱双室截面连续梁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对两种桥梁典型截面横向受力与横向应力沿纵向传递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典型截面横向应力分析,不论截面位于梁端还是梁体跨中,单箱双室截面箱梁截面较单室截面应力平稳,与单箱单室相比,单箱双室截面顶板在箱室跨中(B-B)能有效减小顶、底板应力。对于截面横向应力沿纵向变化规律而言,截面中心线(A-A)位置,单箱单室与单箱双室截面应力变化规律与数值相差较大;箱室跨中(B-B)位置处截面应力沿纵向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双室截面较单室截面较为平稳;单室截面边腹板剪应力大于双室截面边腹板剪应力,双室截面边、中腹板剪应力之和较单箱单室截面腹板剪应力之和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根据向莆铁路闽江特大桥桥址处自然环境条件,跨越闽江主桥采用(60+7×100+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式,梁部采用单箱单室直腹板变截面箱型梁,设置三向预应力体系。主桥桥墩采用圆端形实体墩,钻孔桩基础。通过对主桥结构进行平面静力分析、抗震设计、车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桥上制动力计算分析,为该桥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可供其他同类型桥梁参考。研究结论:梁体顶、底板正应力和腹板剪应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38#、40#桥墩设置粘滞性阻尼器后,该桥结构满足抗震要求;主桥结构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及列车走行性,列车通过桥梁时的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均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传统箱型梁与U型梁的特点,分析传统箱型梁噪声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U型梁降噪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措施。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U型梁的降噪效果进行计算分析与模拟预测,并通过工程噪声测试进行验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推广应用建设与运营成本低、安全风险小、环保的高架线路及高架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由于建筑高度低、降噪性能好、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U型梁在轨道交通高架桥中广泛应用,但对其结构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Abaqus6.14-1的优化模块,依托某实际U型梁项目,首先采用拓扑优化的方法,在保证列车行驶空间等必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体积限值等为约束条件,研究不同支承条件下轨道交通30 m标准跨径简支高架U型梁的最优结构形式。对拓扑优化结果进一步采用形状优化,以消除截面应力集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上承式桥梁,当支座间距较小时,优化结果类似于小箱梁,当支座间距较大时,优化结果类似于T梁;对于下承式桥梁,其拓扑优化形态比较接近于实际项目的 U型梁设计方案。经形状优化后,局部应力降为原数值的71.39%,应力集中明显改善。结果还表明,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技术可有效地运用于桥梁结构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7.
以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为研究背景,分别建立了平面杆系和空间有限元模型,对不对称U型梁的空间受力行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了U型梁在主力荷载、附加力荷载等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对称U型梁具有明显的空间受力特征,不满足"平截面假定",底板横向应力的影响不可忽略,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怀邵衡铁路沅江特大桥主桥为矮塔斜拉加劲连续梁组合结构,跨径为(90+180+90)m,采用塔、梁固结体系,综述该桥上部结构设计与计算。主梁采用单箱单室变截面混凝土箱梁;桥塔采用双柱式桥塔,塔高28 m;斜拉索为空间双索面体系,扇形布置。采用MIDAS Civil2006及BDAP程序对该桥进行结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桥静力、稳定及动力特性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原铜陵市天桥路铁路立交桥改建为50m跨度的预应力砼系杆拱桥的情况,首次在国内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系杆拱桥设计中采用箱型截面刚性梁.使系杆与桥面系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京广高铁联络线流溪河特大桥主桥采用(70+160+70) m四线混合连续梁方案跨越流溪河。该桥为四线铁路钢混混合梁式桥,文中介绍了该桥工程概况、结构构造及主要计算结果。为确定四线铁路混合连续梁桥的关键技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对该桥等效跨度、边中跨比、钢梁长跨比等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得出0.875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跨度为等效跨度、0.45~0.5的合理边中跨比、0.35~0.4的合理钢梁长跨比等结论。该桥中跨跨中设63 m钢梁,截面采用易于运输、施工方案更灵活的分离双箱钢梁截面,提高了结构适应性;中跨钢梁的设置减小了结构自重和梁高,提高了桥梁的跨越能力,减少工后徐变;中跨中钢梁替换常规混凝土梁,大大减小了主跨自重,边跨长度可进一步减小,有利于满足高速铁路刚度要求;钢梁采用整体吊装施工方案,减少了悬灌节段数,缩短了施工工期,为铁路高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化程度与服务水平对智慧交通的衡量具有重大影响力。从经济背景、技术发展和民生需求等角度论述智慧地铁发展的必要性,多层次分析智慧地铁的特征,提出智慧地铁建设目标、系统架构与建设方法,并从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维保三个方面阐述智慧地铁在上海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ZHANG Qianfeng(Shanghai Maglev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Co.,Ltd.,201204,Shanghai,China)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线路终端安全防护距离较短的情况,提出通过车载ATO(列车自动运行)实时计算并调整列车进站时的制动率来控制列车高效进站的一种技术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缩短线路终端的安全防护距离,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线路安全防护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可提高列车的进站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连接主城区与近郊城区的快速公交通道,线路长度长、站间距大。不同于主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其敷设方式选择对工程规模、投资控制、运营管理尤为重要。以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为例,研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方式。通过合理确定敷设原则、精细化的线位方案比选以及多专业协调设计,建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多采用经济性好、建设速度快的高架敷设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各期工程的功能定位。一期工程为机场专线,线路向南、北延伸后为复合功能线,既是衔接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片区的大运量级别市域快线,也是为机场客流服务的机场线。针对各期线路、客流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对快速地铁车辆可能产生的空气动力效应进行了描述,并详细分析了与气动效应相关的车辆设计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随着车速的提高、车辆断面积的增大,列车空气阻力、压力波幅值、气动噪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列车头型长细比越大、车辆表面平顺程度越高,列车空气阻力越小。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噪声影响简化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区分高架线路不同噪声源的影响方式,将受声点的总声级分解为轮轨直达声、桥梁结构噪声、混响声和地面辐射声的叠加。给出了每种噪声的预测计算公式。实际线路的预测值与测试值的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化预测模型的计算精度可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噪声影响的预测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积极发展中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符合目前及未来需要的“立体式”“空中一体化”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因此车辆的多元化选择正当其时。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中低速磁浮、胶轮地铁这4种系统制式具有运量适中、布设灵活、经济环保及建设周期短等的优势。根据线路的功能定位和特点,从适用性、经济性、安全可靠性和社会效益等4个方面,兼顾乘坐舒适、技术先进、环境保护及气候特点等因素,对车辆进行选型以满足输送旅客的目标和国产化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ZHANG Qi(Shanghai No.1 Metro Operation Co., Ltd., 200003, Shanghai, China)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实现公共交通与业态的无缝衔接,以珠海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工程上冲车辆基地为案例,根据车辆基地所处区域交通、规划设计,探讨了上冲车辆基地基于TOD(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综合开发设计中的空间布局和单体之间的建设时序等问题,为有轨电车车辆基地基于TOD模式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