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能够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外通过智能技术和车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能够大幅提升汽车性能和能源利用率。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不仅顺应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正>1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发展2020年国家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同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旨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然而作为新兴专业,在教学与专业发展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落实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是当前需要积极探索与研究的。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应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三教”改革,研究智能网联汽车职业教育的科学模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一、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的新概念,是智能汽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等社会问题。智能网联汽车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X指人、车、路、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  相似文献   

4.
当下,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方向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作为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势必会对传统汽车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迫使传统零部件产业做出改变。变则立,不变则面临淘汰。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将会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重组。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产业、技术等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现状,针对材料、装备、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企业管控能力方面与外资企业进行对比,找出薄弱点,攻之。  相似文献   

5.
正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与《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新能源车标准化要点》与《智能网联车标准化要点》),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与阶段性任务作出了批示。  相似文献   

6.
<正>1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1.1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伴随能源革命、科技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升级需要而演变的汽车产品创新形态。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汽车(HEV)、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将逐步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技术及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初公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明确2020年中低级别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2017年大专职业院校开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2018年中职与技工院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专业》,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联合会联合主办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是赛项之一),旨在辐射、引领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本文将扼要阐述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赛项所涉及的智能网联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  相似文献   

8.
推进智能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应用,有利于实现智能出行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目前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构建基于智能网联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体的路径,以期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是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以智能传感器装调与检测为主线,通过“知结构、懂安装、能调试、会检测、勇创新、敢创业”教学环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元素融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体系,在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依据课程特点和授课目标,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持续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理论实践、自我创新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为我国汽车行业的繁荣发展培育全面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汽车动力正由内燃机向电力等新能源驱动过渡,汽车的驾驶技术正经由人工驾驶到机器辅助并希望基于智能网联技术最终实现无人驾驶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职业技术学校除了增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外,还应在传统汽车类专业的教学标准中增加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课程,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使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够满足行业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项目的议案》,同意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项目的实施,项目占地面积约8600亩,总投资约21.5亿元,分两期投入,其中一期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能量管理优化控制研究基础软件匮乏问题,基于统一建模语言与面向对象建模的方法,采用创建者(Builder)设计模式,开发出一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能量管理优化控制仿真软件。基础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够辅助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控制策略的研发。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汽车产品正在向着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如此便带给了汽车用户全新的体验,同时让其重新认识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即融合车联网和智能车,把控制中心、车辆传感器以及执行装置等设置在智能汽车中,利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以及执行等相关功能,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人、路、车的信息交互共享,今后会慢慢代替人类驾驶汽车,可以确保汽车驾驶更加舒适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一、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速度1.什么是智能化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即ICV(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指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有机联合体。智能网联汽车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汽车的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智能网联汽车是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新能源汽车打破了传统的汽车燃料的限制,使得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面,其关键技术上的难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文章对新能源汽车三大关键技术及其难点作了简要分析,旨在为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一汽集团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SWOT分析目前影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因素,制定出未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发展战略措施与方向,如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核心部件供应链及降低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成本等问题,通过一系列资源配置优化与人事改革,逐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交流与合作,改善企业营销体系,实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对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井喷态势,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需开设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1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背景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等均以不同方式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8.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能够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最佳载体,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又驱动和促进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文献,以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为基础,从基于人工智能创新驱动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出发,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网联汽车4大系统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用中央处理器(CPU),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用关键零部件发展路径,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交通事故、城市道路拥堵、化石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并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智能网联汽车定位系统的重要性,对目前的定位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对高精度定位的新需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汽车正向着智能化与网联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衍生出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国内外一些机构已经给出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智能网联汽车指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或同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拥有V2X(即车与人、车、路等)信息交互能力,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