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及经营模式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国内外几种有代表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及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及经营模式的特点,以及各种模式的优势、不足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我国过去几年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实践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社会普遍质疑。文章首先从PPP模式的内涵出发,阐述正确理解该模式的4点认识;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长期运营存在巨额资金缺口的现实,以及PPP模式的融资特点,说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科学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实践的建议,以期为此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宁 《中国铁路》2002,(11):57-61
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为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对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方式及近期投融资规模,提出了建议和操作方法,并为其它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运营现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运营模式的类型及各运营模式的特点,提出比选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运营模式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与指标.以广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为实例和背景,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运营模式方案比选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并探讨了基于土地收益增值的城市轨道建设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结合长沙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案例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宜采用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将城市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和沿线土地开发捆绑在一起,利用沿线土地开发的利益吸引私人资本的注入。市场化投融资模式是一种能最好地满足政府和私人投资主体需求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按科学发展观要求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总结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对有关规划依据、规划目标、发展模式、远期和远景规划的关系、交通疏导型(SOD)和规划引导型(FOD)线路、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做好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然而现有PPP操作模式尚未得到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一致认同,仍存在系列问题致使PPP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基于此,通过引入治理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操作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面向项目价值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协同SPV(特殊目的公司)模式,实现提升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价值的目标。调研结果显示,该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出6种发展模式,并重点研究了其中3种民营化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民营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如何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引入多元化投资的方案,带来了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由多个企业建设和运营的现象。多个企业运营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和定价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出了多企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的三种换乘模式和两种定价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票务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定价模式选择模型。建议多企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采取"不出闸机、一票换乘"的换乘模式。多企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可在换乘模式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定价模式,以平衡企业收益和乘客利益。  相似文献   

10.
对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规划设计方案影响显著的因素包括机场线的线路功能、发展模式及与市区线网的衔接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按其线路功能可分为城市轨道交通机场专线、混合线路及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的典型发展模式有完全利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模式,新建轨道交通线路模式及部分利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模式。新建轨道交通机场线与市区线网衔接的典型模式为核心终止式、近端接入式及远端延展式。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与市区线网衔接规划方案的设计思路,并以此思路,从北京新机场航空客流分布情况、线路功能、发展模式和衔接模式4个角度分析了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站台宽度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模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计算公式的对比分析,总结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日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设计计算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对地理位置、功能性质不同的车站,站台宽度计算也应不同;站...  相似文献   

12.
日本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与技术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轨道在日本的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日本各城市地铁建设的状况,论述了城市铁路、地铁、线性电机地铁,单轨轨道系统、自动导向系统、轻轨交通系统以及磁悬浮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并对日本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技术开发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参考理念和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因其工程造价低、线路适应性强等优势,被认为是资源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先进模式。分析了日本、加拿大等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转向架、牵引和制动等技术的特点和性能,探讨了直线电机在城市轨道交通应用中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市域快线的规划设计以引导市域快线健康有序发展,分析轨道交通的分层体系以及各分层的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位置,并对容易混淆的地铁、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制式进行技术参数的详细对比分析。明确市域快线的属性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市域快线位于市区的线路和市区外围的线路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确定市域快线速度目标值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和步骤,首次提出速度效率的概念,且市域快线应根据速度效率和站间距、旅行速度的关系来选择速度目标值,并明确了市域快线最高运行速度与站间距、速度效率、旅行速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市域快线要提高旅行速度应提高速度效率,而不仅仅是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收益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成本高、运营收支难以平衡,这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盈利能力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收益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国内正在成长中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收益情况进行对比,从兼营业务、收益情况等方面总结其运营收益特点及启示,有助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存在与上位规划不符、建设规划项目执行过程中方案随意调整、与其他交通方式不能衔接协调、规划用地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与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上位规划协调、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的论证、加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交通一体化工作、加强轨道交通及相关设施用地控制、强化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市郊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本轨道交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市郊铁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更是占据重要比例。分析日本的市郊铁路建设与经营模式,将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纳为3个方面:1)经营主体多元化;2)主动创造交通需求;3)土地综合开发与主兼业经营策略。通过对日本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市郊铁路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引发对如何利用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阐述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主要内涵,研究一体化的要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体化、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与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综合体的一体化、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体化以及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等,对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工业以太网在城轨交通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多种传输系统制式(ATM、SDH、工业以太网等)的比较,分析工业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与缺点,展望它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前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需求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现状,对传输系统的建设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等城市轨道交通存在发展条件还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城轨交通系统。为规避国家审批打政策擦边球、适应中等城市发展城轨交通的系统制式和规避技术标准还不完善、城市财力普遍较弱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中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防范地方因盲目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而导致行业乱象,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适时修订81号文标准、提出的52号文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和发展模式、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完善轻轨交通系统制式和标准、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