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山区高速公路的弃渣场设计是公路工程的重要一环,弃渣场的选址是弃渣场设计的基础。以往的弃渣场设计常常是在线外选取荒沟、荒地等地,弃渣后进行简易的支挡及排水。这种粗放型弃渣方式后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公路建设需求。随着环境保护、水土流失等治理力度的加大,公路弃渣设计的思路也得到拓展。结合工程经验并借鉴其他行业的弃渣方式,提出了用于拓展公路弃渣的思路及设计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公路建设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山丘区高速公路弃渣场选址原则及复垦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路建设特别是山区或丘陵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弃土、弃渣,需设置一定数量的弃渣场.在资料收集和实体工程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弃渣场的选址原则,并对弃渣场的复垦方式进行探讨,对于高速公路弃渣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以及节约工程投资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山区公路项目弃渣场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公路建设实际提出了山区公路弃渣场的主要恢复措施,并就弃渣场的验收标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新建沟道型、2级防护、堆放高度35.00 m的弃渣场,设计并验算弃渣场的排水系统,论证弃渣场建成后河道排洪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并进行整体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弃渣场排水沟尺寸能满足100年一遇洪水过流要求,且至少有0.66 m安全超高;弃渣场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弃渣体前缘临空面高6.00 m,最大剩余推力848.6 kN/m,设计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防护。  相似文献   

5.
针对成贵高铁高山田隧道出口1号弃渣场,运用FLAC3D强度折减法及运用理正软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强度折减法比用理正软件分析弃渣场稳定性更合理、全面;该弃渣场短期、长期稳定性均满足要求;挡墙可以确保弃渣场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公路网情况,搜集了51条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设计资料,通过统计研究弃渣场数量与线路里程、桥隧比、地形地貌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云南山区公路弃渣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建高速公路双向4车道平均每2. 01 km设置1座弃渣场;新建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上,平均每1. 59 km设置1座弃渣场;改扩建高速公路上,平均每25. 78 km设置1座弃渣场。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高速公路桥梁占比、隧道占比与弃渣场数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改扩建高速公路桥梁占比、隧道占比与弃渣场数量呈正比,即桥梁占比、隧道占比越大,则弃渣场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7.
叶咸  尹淏  赵鑫  王冠群  高瑜 《中外公路》2024,(1):218-224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的安全关乎路域范围内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公路建筑物及下游环境敏感点等的保护,提出安全评估方法十分必要。该文基于云南省内1 369座弃渣场资料分析,提出弃渣场工程安全风险影响因素,概括为选址和设计因素、施工因素、区域地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及资料完整性因素共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提出18个次级指标。建立群决策AHP模型,通过64名技术专家,确定次级指标的权重,构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提出风险等级分级标准。以大理至丽江高速公路一处弃渣场实体工程为例,检验了弃渣场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证明了评价体系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权重优化需要实践大数据的支撑,该评价体系适合在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中进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以高原铁路某区间弃渣场为依托,结合渣场弃方量、海拔高度、气候条件、渣体类型等多方面特征,从渣场选址、植被防护及抗震设计等方面开展弃渣场稳定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大型渣场选址应结合铁路特点综合考虑;加强行洪论证、暴雨工况论证和地震工况论证;植被防护应因地制宜;挡渣结构类型应结合地震作用选择。通过对具体实例进行渣场稳定性分析,得到渣场在地震工况和暴雨工况下稳定性降低,二者共同作用时,稳定性急剧降低,易发生渣坡失稳。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隧道弃渣作为筑路材料,应用范围很广。本文在对现有弃渣利用的基础上,归纳了隧道弃渣综合利用技术,首次明确提出了隧道弃渣综合利用筛分流程,并将其应用在整个忻阜高速公路全线的建设中,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成武高速公路沿线隧址区围岩含有大量的泥岩,在开挖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泥岩弃渣,如何处理堆放这些渣料将是本工程面临的难题之一。另外,该高速公路位于甘肃省陇南山岭重丘区,修筑路基的填料取土较为困难,代价很高。因此,若能将隧道弃泥岩渣成功作为路基填料将不仅解决弃渣场地的选取问题,而且将大大降低路基填料的成本。本文采用现场试验的手段对泥岩弃渣填筑路基的施工工艺开展研究,通过工后沉降监测表明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飞李锐  杨勤科 《公路》2003,(8):148-152
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很大。基于4条公路水土保持方案的分析表明,在不同区域修建公路所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都远大于沿线的初始侵蚀量,弃土弃渣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是公路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的主体。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公路建成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作用后,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经过一定时间,公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与公路减少的水土流失达到平衡,公路开始发挥水土保持作用。一般来说,区域水土流失越严重,公路建设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越大,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较短。  相似文献   

12.
梁巍  朱光仪 《公路》2002,(5):106-109
辽宁省丹东-本溪高速公路道扎子隧道从304国道路基下穿越,其中右线隧道进口段约40m为早期修建该国道时的弃渣,施工时采用坑滑钢管桩,坡面钢管注浆加固,超前长管棚,自钻式锚杆等综合处理措施后成功进洞。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21,66(6):32-36
油页岩弃渣改良土是处治页岩油伴生废渣的一种有效方式。为评价其在季冻区的使用效果,特开展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动强度冻融特性分析。通过破坏动应力比,对不同应力条件(围压、竖应力)和多次数冻融循环后动破坏特征的变化规律、衰减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页岩弃渣改良土的动破坏特征在首次冻融循环后显著下降,随后趋于稳定,并以小幅度波动。围压及冻融循环都是影响动破坏特征的重要因素,单指数模型和3项多项式模型都可用于改良土冻融循环后的动破坏特征趋势预测,且前者的适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爆破参数对沟谷型铁路隧道弃碴场稳定性的影响,以西南某铁路隧道弃碴场为例,结合已有施工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的方法,查明了该弃碴场工程地质条件及堆积区域地形地貌,推测出该弃碴场内部结构,得到了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基于弃碴场数值模型对其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并对比分析了爆破参数改变后弃碴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人为有意改变爆破参数可以增加该类型弃碴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杨华  尹小涛 《中外公路》2023,(2):112-116
斜坡稳定性和桥桩安全相互影响,改变地形坡体安全是桥桩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该文依托花地寨2号桥3个塌孔桥桩段,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初始地形和改变地形坡体自然状态稳定性计算工况和1.35安全标准下改变地形坡体水平补偿力计算工况,利用地质、坡体稳定状态和补偿力综合分析塌孔原因和对策,所得结论如下:(1)初始地形下3个桥桩塌孔段坡体处于欠稳定到相对稳定状态;弃渣改变地形下3个桥桩塌孔段坡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安全系数为1.35时所需水平补偿力分别为K32+973(4 667 kN/m)>K33+053(1 478 kN/m)>K32+733(815 kN/m);(2)弃渣造成的碎石土层拖坡变形是桥桩塌孔的主控因素,厚层碎石土的黏结特性差、直立性差是塌孔的次要因素,塌孔的严重程度与补偿力排序为K32+973(严重)>K33+053(较严重)>K32+733(相对较轻);(3)桥桩上部近20 m扰动层不能承载,需要重新核定有效长度,竖向承载特性改变,需要采取抗滑桩加固后再施工桥桩,K32+973段墩台临坡内侧和临空外侧分别设置1排3根抗滑桩,K33+053和K32+733...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述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十房高速公路上的10座隧道设计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结合施工组织、弃渣场地、转向车道、通风方案等进行的方案优化设计及施工情况,期望能对以后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弃碴场选址上影响的因素很多,有较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其结构分析较为复杂,而设计中又无专门的标准、规范可参照.调查发现,实际工程中因不利因素考虑不足而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不少,使碴场挡土墙破坏率远大于路基墙的破坏率.针对弃碴场的布置及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伴随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大量建设,作为沿线重要附属工程的弃渣场数量剧增。该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文献资料及设计经验,探讨了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弃渣场选址原则归纳为地形选址原则、地质选址原则、安全生态及环境风险最小化原则和成本原则;详细论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安全稳定问题,提出了基于远程自动化的安全监测预警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渣体主要参数对弃渣场整体稳定性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弃渣场安全性控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云南省待功高速4-3号弃渣场为背景,依据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基于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弃渣体重度、内聚力和内摩擦角三个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弃渣体进行分类堆置设计和稳定性分析,以期通过合理的渣体结构设计,来保证弃渣场的安全。结果表明:S内聚力 S内摩擦角 S重度,且弃渣场安全系数与重度为负相关,与内聚力及内摩擦角为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弃渣体混和堆排和分类堆排稳定性,得出按照强度较低弃渣体堆置在上部,强度较高弃渣体堆置在下部原则,稳定性比混合堆排提高10. 92%;反之则降低13. 46%。  相似文献   

20.
北京山区公路大多为盘山或沿溪走向,为满足公路技术要求必须开山或架桥,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难以避免。因此如何维持原有生态平衡、恢复植被是山区公路建设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着重阐述了运用工程和绿化相结合的手段解决北京山区公路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问题,将生态平衡恢复到建设公路以前的水平或有所提高。增加公路经过地区的绿量,改善局地小气候,防治水土流失。防护公路,保证行车安全,为行旅提供舒适环境。提高公路沿线自然景观价值。弃渣边坡植被恢复,种植密度考虑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植物配置考虑乔灌木相结合,常绿和落叶相结合,绿叶植物和色叶植物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立体覆盖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