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北京地铁马连洼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软件模拟盾构穿越PBA工法车站的施工过程,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研究盾构施工隧道穿越PBA车站时地表沉降、车站结构应力变化规律,可得下列结论:盾构在扣拱后的导洞下部掘进时对地表的沉降影响很小;盾构隧道掘进对上部导洞初支结构内力影响非常小;站厅层施工对盾构施工隧道影响较小,后续施工对管片轴力的影响要大于对管片弯矩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条件受限时,采用先隧后站的施工方法既可以缩短工期,同时也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某PBA工法地铁车站下穿跨河桥,车站上方3根桥桩距离车站顶部仅0.6 m,合理扣拱施工工序是桥桩沉降控制的关键.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扣拱施工顺序及不同中、边跨开挖面错距下桥桩位移、地表沉降及车站中柱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先中后边顺序下车站中柱位移较大,但是桥桩及地表沉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以最靠近车站的3根桥桩为坐标零点,扣拱施工对桥桩横向影响范围为15 m左右;4种施工方案下桥桩最大差异沉降基本相同,且随着扣拱施工步变化趋势一致;扣拱施工引起的桥桩绝对沉降和差异沉降均在允许范围内,上部桥梁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中、边跨错距为三段模式的桥桩沉降、地表沉降及中柱位移均优于中、边跨错距为六段模式;经综合比选,扣拱施工顺序建议先中后边,中、边跨开挖面错距建议为三段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地铁十号线莲花桥站下穿既有桥梁为例,探讨了PBA工法暗挖车站施工对下穿立交桥安全的影响。采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同时采用以双排导管+控制注浆为主的沉降控制技术,数值模拟动态指导施工;最后结合现场实测数据,从理论以及实际中论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桥台基础及变形缝差异沉降均保持在安全允许控制值内。这对今后的地铁下穿既有桥梁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12号线四季青站工程采用洞桩法施工,应用迈达斯GTS NX数值模拟软件,对四季青站近接南水北调暗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了四种不同的导洞施工顺序,并将模拟结果与实地监测值进行对比,两者较为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方法的选择对于减少地表沉降和既有暗涵变形沉降具有重要影响,四季青站为双层单柱双跨岛式车站,“先下后上-先两边后中间”是最优的施工顺序;在导洞开挖和初支扣拱阶段地表沉降较大,施作顶底纵梁和灌注桩以及土体分层开挖阶段所引起的地表沉降较小。研究开挖过程中地铁车站和南水北调暗涵上方的地表沉降对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某地铁车站为案例,使用MIDAS软件研究PBA工法不同的扣拱顺序下,所造成地表的沉降、结构的内力以及中柱的水平位移这三项力学特征的不同,以此来作为指标选出最合适的扣拱顺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开挖边拱再开挖中拱的施工顺序,车站的结构内力与中柱柱顶的位移能得到更好有效的控制,同时先开挖边拱后开挖中拱的错步开挖与同步开挖在地表沉降、结构内力与中柱的变形这三项力学特征上差别不大。研究结果能为PBA工法扣拱施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新建地铁区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主要分析了新建区间施工对既有地铁车站变形的影响,对既有车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及道床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新建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某地区既有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新建地铁站对既有地铁站变形情况的影响,研究既有车站水平和竖直位移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在新建地铁站施工的前期,新建地铁站对其变形和沉降的影响较小,随着施工的进行,既有地铁站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均显著增大,说明在施工的中后期,新建地铁站对既有地铁站的变形影响较大,且在新建地铁站负一层施工时较为明显。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数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竖向位移最大差值小于1mm,水平位移最大差值小于7.5mm,说明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预测地下连续墙的数值位移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铁暗挖车站主体结构渗漏水情况较为常见,尤其是PBA工法施工车站,受现有工艺工序的限制,渗漏水较严重,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北京地铁19号线暗挖车站顶纵梁与二衬扣拱衔接处以及侧墙水平施工缝位置出现渗透水,分析产生渗漏的主要原因,借助预埋注浆花管、钢边止水带等,形成多道防水防线,制订综合性的防水设计方案,防治渗漏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朱峰 《北方交通》2020,(1):80-84
基于数值模拟,对沈阳地铁九号线奥体中心站及奥-奥区间近接沈阳地铁二号线既有车站施工进行全过程模拟分析,分析了不同区域施工对既有车站产生的影响,寻找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点,确保工程顺利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基坑开挖引起土体自重应力卸载,进而导致周边土体应力结构发生变化,使既有车站结构受力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既有车站安全性问题,采用midas GTS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研究方法,建立浅基坑和既有车站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并结合现场对边坡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既有地铁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的监测数据,分析现场安全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在浅基坑分三层开挖,并及时控制边坡稳定的前提下,既有车站竖向位移为4.01 mm,水平位移为0.335 mm,均小于地铁安全控制标准20 mm,确认既有地铁结构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1.
12.
文中将钻孔咬合桩简化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地下连续墙,按照刚度相等的方法分析其内力、位移变化,通过某地铁车站基坑钻孔咬合桩设计与稳定性验算分析。给出计算过程与整体稳定、坑底抗隆起、墙体抗隆起、抗倾覆等安全系数,并分析钻孔咬合桩的咬合量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基于笔者发明的地下空间封闭式开挖理念(见《铁道建筑技术》2007—1期)。针对地铁换乘站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在保持地基应力基本平衡及水土分离(地基土“疏干”)的条件下,运用盖挖逆筑法,自上(地面高程±0.00)而下一次性逐层将地铁换乘站主体结构筑成,是一种安全可行、高效环保、利于城市持续发展的好方法,也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地下空间开发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京某建成地铁车站两侧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两侧基坑不同开挖方案下对已建成地铁车站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两侧基坑开挖方案按照施工方案3实施,对车站结构的影响最小,方案最优。若按照施工方案2、3进行施工车站结构最后的变形朝向先施工基坑侧。然后通过实际施工方案1和现场监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差别不大,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5.
纽约地铁设施规模宏大,四通八达。26条线路像蜘蛛网般地通向各地,把布朗克斯、曼哈顿、昆士和布鲁克林四个区连接在一起;另一个史坦顿岛区则有自己独立的地铁系统。说是地铁,其实开着开着就会从地下跑上地面,成了高架铁路,可以高出街道27米;也会开着开着到了河床下面,以至地下55米的深处。  相似文献   

16.
1863年英国伦敦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现在世界上有地铁的城市已有120多个,地铁线路长度达5200km.每天有5万辆左右的客车穿行往返于3000余个地铁车站间,运送旅客近6000万人次.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交通》2006,(3):38-39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地下铁道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到1879年电力驱动机车的研究成功,使地下客运环境和服务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地铁建设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的巴士 新加坡所有的巴士都是无人售票,检验车票是由司机辅助进行的.据我观察,司机没时间顾及乘客有没有票,全凭乘客自觉.车的前门两侧各有一台磁卡检票机和投币箱、计票器,当地乘客多数都是将磁卡车票插入检票机上方入孔,并按乘车的目的站距离远近在数字键盘上打上票价,下方出孔即会连同一张车票和磁卡一起退出.没有磁卡的乘客可向投币箱内投入零钞或硬币,这时司机就会在计算器上打出钱数,旁边的计票器即立刻打出一张车票,让乘客花明白钱.在新加坡的巴士站点,都有路线牌或有兑换零钱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铁自1997年开通运营以来,在不断完善运营服务制度的同时,逐渐建立起一种地铁运营服务文化,这种文化在广大员工中得到广泛传输,是运营服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精神动力。运营服务文化的建立促进了员工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激励着员工不断努力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铁企业计算机局域网和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地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在现代化地铁企业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工程地铁信息数据进行办公和决策,可减少盲目性,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