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公路建设中沿线表土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指导公路生态环保与恢复实践。依托南亚热带广东清远—云浮高速公路,在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土壤结构及土壤种子库特征等综述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表土资源的结构、养分及种子库等利用方式及优先利用顺序,并开展了农地表土的边坡客土喷播(或回填)+外源种子喷播、林地表土边坡客土喷播(回填)+外源种子喷播、取弃土场表土回填诱导自然植被恢复、桥梁段落施工便道稻田土回填+外源种子喷播利用等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表土尤其是林地表土的保护与利用可极大丰富建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人工群落与环境植被的融合性,但野外建成群落植物种类与室内试验土壤种子库萌发种类有差异,表土回填中根茎及其他营养体对工程实践中自然植被群落建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使得对临时用地关注加强。通过对公路临时用地研究现状,发现:(1)公路建设临时用地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2)对临时用地研究侧重于减少临时用地面积和临时用地恢复两个方面。减少临时用地主要是选择合理路线和优化工程方案。在恢复方面,主要是采用生态理念和工程技术的手段,达到恢复的目的,并使用评价方法对恢复工程进行评价;(3)在对土地进行恢复的同时,应该加强临时用地管理,使得土地能达到可持续利用。但是目前对还没有系统的临时用地可持续利用技术方法,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梧高速公路使用表土进行边坡绿化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土地资源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结合广梧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理念,介绍了修建过程中表土剥离、表土再利用在取、弃土场的恢复、边坡绿化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公路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本文对公路施工建设中的集约用地技术进行了研究,从土石方综合利用、临时用地合理选址及并场利用、土地复垦及公路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和建议,对公路建设施工中节约用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且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永久用地、临时用地、取弃土场、噪音影响、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在施工期间如何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结合赣崇高速公路,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技术在高速公路临时用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由于穿越南岭重丘区,地形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深挖高填路基,大规模的施工活动也产生大面积的临时用地,仅在太和互通范围内就需设置3个大型弃土场。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路基边坡的生态防护已受到普遍的重视,但大面积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却尚为薄弱环节。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太和互通3号弃土场为例,开展弃土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造价较低。  相似文献   

7.
公路的植被恢复技术主要依靠人工和自然力两种,目前公路植被恢复基本靠人工建立植被群落,而做为土壤种子库载体的表土的保护在公路建设施工及后期植被恢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公路植被恢复及表土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土壤种子库在公路植被恢复中的潜力与应用,为公路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建材、资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本文主要探讨公路设计时,如何从节约土地、节材、边坡恢复、弃土场设计几个角度建设绿色生态公路,以及相应的途径、方法、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山区公路弃土场除了进行规范化的工程治理外,还应有效的将弃土场变为一种资源,发掘其社会效益,满足地方群众和政府的生产生活需要。文章通过对兴畲高速公路弃土场治理的总结和研究,明确了山区公路弃土场工程治理的规范化和社会效益,供同类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晴兴高速公路典型弃土场分类与渣体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公路弃土场作为公路建设中的附属工程,其稳定性是设计、建设的重要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将弃土场分为锁口型、敞口型、坡面型3种类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贵州省晴兴高速公路典型弃土场的渣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室内试验的方法,对弃土场的含水率、压实度和抗剪强度等基本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公路弃土场用于居民安置区是弃土场的利用方式之一,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是保障居民安置区安全的重要环节。以贵州厦蓉高速公路水都段AT8标广义隧道进口K37+500左侧弃土场为例,对用于居民安置区的弃土场稳定性、承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并就弃土场用于居民安置区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山区公路弃土场植被恢复覆土的主要作用,在对覆土来源、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中对植被恢复覆土厚度的规定及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立地条件的弃土场植被恢复对覆土厚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GIS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光银  朱自强 《公路》2003,(9):123-126
在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中,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占用耕地、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成为西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GIS、RS技术,首先在对路线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占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路线设计流程,然后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技术,对临时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类,指导土地复垦。该模型的建立,可以减少岩溶地区公路设计及建设中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岩溶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弃土场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破坏性的线外附属工程,弃土场对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需对全线废方有所控制,另外一方面也要在施工工程中对弃土场进行合理设置和施工.弃土场的设置是评价建设工程好坏的一个因素,通过对高速公路中弃土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应对措施,为高速公路弃土场的设置、管理和处治措施建设,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弃土场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破坏性的线外附属工程,弃土场对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需对全线废方有所控制,另外一方面也要在施工工程中对弃土场进行合理设置和施工。弃土场的设置是评价建设工程好坏的一个因素,通过对高速公路中弃土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应对措施,为高速公路弃土场的设置、管理和处治措施建设,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因高速公路建设所产生的弃土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需对弃土场进行复垦.基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研究,以贵广高速公路弃土场的生态恢复为背景,对弃土场的绿化生态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区公路弃土场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填筑过程中压实度是影响弃土场稳定性和用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弃土场较多用于复耕、居民拆迁安置或停车区的建设.以上述3种利用方式为对象,以弃渣体物理力学参数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弃渣体强度、高度,以及不同弃渣场地条件下的沉降分析,得出工后剩余沉降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再结合三种利用方式可接受的沉降变形要求,提出弃土场压实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公路的建设需要与农村各资源要素统筹考虑,有效配置,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村公路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使公路建设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山区公路弃土场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填筑过程中压实度是影响弃土场稳定性和用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弃土场较多用于复耕、居民拆迁安置或停车区的建设。以上述3种利用方式为对象,以弃渣体物理力学参数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弃渣体强度、高度,以及不同弃渣场地条件下的沉降分析,得出工后剩余沉降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再结合三种利用方式可接受的沉降变形要求,提出弃土场压实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0.
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界定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内涵,分析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4个目的、指标选取的8项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用地量、用地功能、用地效益等三部分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主要范围内容,进而构建出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从微观层次,为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