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言 汽车作为当今的运输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提供着服务。其中,柴油机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和低燃油耗特性被广泛用于全世界的中、重型商用车。近年来,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强化,低排放技术的开发越来越重要。这里,就为满足日本2009年新长期排放法规和美国2010年排放法规要求的低排放技术,即燃烧技术、喷油系统、增压技术以及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动向作一预测。  相似文献   

2.
随着柴油机排放法规的升级,对NOx的限值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必须准确控制燃烧时的新鲜进气量。同时,考虑到整车驾驶性表现,要求发动机进气系统具备较快速的扭矩请求响应能力。本文以某轻卡柴油机匹配VGT涡轮增压器为例,对其进气系统的标定验证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商用车柴油机匹配VGT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系统标定验证提供了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自2009年起,日本实施的后新长期排放法规针对重型车制定了更严格的排放限值。此前,已于2006年制定了严格的重型车辆用燃油耗标准,规定在2015年前,要在满足排放法规要求的同时,达到燃油耗标准。根据这一背景,描述了新E13C型重型柴油机的发展概况,以及采用的设计理念和主要技术规格。着重介绍了如何同时兼顾到改善排放性能与提高燃油经济性,为满足后新长期排放法规要求的新型E13C柴油机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新装备。探讨了新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新型燃烧室、大容量废气再循环系统、柴油颗粒捕集器和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实际应用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开发了带稀燃氮氧化物捕集催化剂的排放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难点是如何在不影响驾驶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过量空气系数的控制。介绍了新开发的过量空气系数控制系统,该系统已被应用于2.0L柴油机。这一新开发的排放控制系统满足了日本2009年排放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日产汽车公司新开发的2.0 L直列4缸直喷式柴油机采用了压电式喷油器等新技术,获得了同等级发动机的顶级性能,同时,还首次在柴油机上应用了稀燃氮氧化物捕集催化系统,从而满足了日本最新的后新长期排放法规的要求.介绍了新发动机的概要及其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和燃油经济性要求,乘用车柴油机呈现出低压缩比的趋势。较低的压缩比在降低排放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较高的压缩比对获得更高的理论热效率有益。米勒循环的进气门延迟关闭策略可使压缩比低于膨胀比,这样可以降低压缩行程终点的温度。将米勒循环应用于轻型商用车柴油机,并对其降低排放和燃油耗的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应用米勒循环,降低了日本排放测试循环JE05运行工况下的发动机燃油耗和碳烟排放,并且对氮氧化物排放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肖献法 《商用汽车》2007,(5):116-117
随着柴油系统技术的发展,柴油机转矩大、燃油经济性好、污染低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柴油机不仅广泛应用于商用车,而且在乘用车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柴油机而言,只有采用先进的柴油喷射系统,才能够满足不断趋严的排放法规和越来越高的燃油经济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若妍 《汽车与配件》2015,(12):36-37
<正>康明斯排放处理系统(CES)是全球最大的道路和非道路商用车市场发动机后处理技术方案的集成提供商。它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大马力的商用车发动机开发和生产各种排放解决方案与系统产品。CES产品可满足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最严格排放法规要求。产品覆盖全线道路和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市场,从轻型到重型车辆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成功应用和市场检验。  相似文献   

9.
正柴油机因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被广泛用于商用车,但其尾气排放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会造成排放超标,而国六排放法规对柴油机尾气排放要求极高,传统的尾气处理方式难以达到国六要求,由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良好的经济性、耐久性及对燃料中硫不敏感,同时SCR系统能有效的降低氮氧化物,因此SCR成为首选的后处理模块,被优先应用于  相似文献   

10.
美国2010排放标准是目前对重型商用车发动机实施的最为严格的排放法规。Paccar MX12.9 L重型柴油机是根据美国2010排放法规要求为北美市场开发的。以欧洲(欧5)MX机型为例,介绍发动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排放技术,以及与亚琛FEV发动机技术公司紧密合作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综合性废气排放调节方案。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每辆汽车的发动机都需要滤清器的高效保护,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及空气滤清器都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且缺一不可,高效的柴油滤清器已经成为共轨喷射系统的守护者。随着国家环保法规对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整车对柴油滤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目前国Ⅲ及以上排放要求,设计此柴油滤清器。  相似文献   

12.
在底盘测功机上,采用NEDC循环,对汽油车和柴油车分别在常温和低温环境下冷启动排放进行试验,研究车辆冷启动的排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常温冷启动状态下,催化器激活之前的排放在整个排放测试循环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中汽油车的冷启动排放占到整个循环排放量的50%以上,柴油车也达到了20%以上。汽油车低温冷启动下,催化器激活之前排放所占比重超过90%。  相似文献   

13.
满足未来排放要求的轿车用柴油机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当今世界轿车柴油机满足未来排放和性能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剖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电控高压共轨、电控泵喷嘴系统、VNT、4气门技术、EGR、燃烧系统和排气后处理等工作原理以及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改善柴油品质和实现柴油机轻量化等技术措施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指出在轿车柴油机的开发中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措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控泵喷嘴、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可变几何涡轮技术、4气门技术、冷却废气再循环、燃烧系统和排气后处理等工作原理以及对轿车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实现柴油机轻量化等技术措施对整车性能的重要性。文中还列举了当前国内外典型的几种先进的轿车用柴油机的性能和技术特点,指出轿车柴油化是未来轿车动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汽车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轿车又在汽车市场占据半壁江山,降低轿车能耗非常重要。柴油机较汽油机有着较大的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轿车中推行柴油化,必将对节能环保做出重要贡献。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轿车柴油化的水平还很低。虽然轿车柴油化已经具备一些有利的条件,但国内的油品和相关配套法规严重制约了柴油轿车的普及,我国的轿车柴油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车厂和主机厂应该积极开发轿车柴油化技术,更好地满足轿车柴油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1台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和装有该型号发动机的轿车上,进行不同掺混比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对比试验,分析了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柴油机燃用不同掺混比混合燃料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与柴油相比,在2 200 r/min负荷特性下,有效能耗率减少,NOx排放增加较多,中小负荷炭烟排放基本相同,大负荷炭烟排放明显降低,中小负荷HC排放明显降低,大负荷HC排放基本一致,CO排放基本不变;在外特性下,功率略有增加,HC排放和炭烟排放均有所降低,CO排放和NOx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二甲醚(DME)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可以替代柴油用作清洁的汽车燃料。二甲醚汽车凭借其超低排放的优势,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二甲醚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源以及二甲醚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同时指出二甲醚的蒸发压力过高、热值较低、粘度过低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和发展方向。指出二甲醚作为替代燃料应用于汽车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应该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8.
车用重型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模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车用重型柴油机进行了二级增压系统匹配研究,根据产品开发目标要求选择了高、低二级增压器。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二级增压柴油机仿真模型,并对柴油机外特性稳态工况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二级增压系统能量分配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二级增压柴油机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外特性、万有特性及排放特性试验。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二级增压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柴油机低速扭矩,改善燃油经济性,拓宽柴油机燃油经济性运行区域,大幅降低柴油机PM排放。  相似文献   

19.
CA6110ZLA5N2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达到欧Ⅱ排放法规要求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代用燃料发动机的需求,开发了一种以天然气和柴油为燃料的CA6110ZLA5N2双燃料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匹配新型高效增压器,采用单点电控喷气系统,采取空燃比、天然气和柴油供给量精确控制的稀薄燃烧方式,增设用于天然气废气的特殊催化器,使该发动机不仅具有原柴油机的动力性,而且排放可满足欧Ⅱ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达到日益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在车辆上采用闭环电控喷射系统配以三效催化转化器是目前比较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在红旗轿车上采用闭环多点电控喷射系统并装用三效催化转化器,经试验验证:排放值完全符合排放法规要求,对整车噪声影响不大,功率损失很小且对有害物的转化率也很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