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困难山区铁路工程布局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铁路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尤其是桥隧比重大的山区铁路,各类工程所遇到的地质问题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对困难山区铁路工程布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一条铁路线的桥梁、隧道、路基工程布局设计进行总结,以指导选线和工程处理,力求系统设计最优.研究结论:为了能使困难山区铁路工程建设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工程布局设计要纠正"重桥隧、轻路基"的思想,避免出现南昆线、内昆线中桥隧工程布局"偏紧、偏少"的现象,减少"假路基",对可能出现工程病害的高填、深挖及重大不良地质地段,应经桥隧与路基方案综合比选后,考虑经济合理、技术稳妥及安全等因素择优选用,从而降低施工运营风险.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为有效控制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路基与桥梁、隧道连接处的沉降差异、刚度差异,有必要进行路基纵断面面设计。本文论述了路基纵断面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并讨论了路基程纵断面设计的内容以及技术要点。研究结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应进行路基工程纵断面设计。路基纵断面设计内容包括:连接处刚度差异、沉降差异检查与处理、工程接口设计的检查与处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应按照"纵断面面优先"的原则,首先进行路基工程纵断面程设计,依据路基工程纵断面设计进行路基横断面辅助设计,路基横断面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  相似文献   

3.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路基防排水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工程防排水体系构成及关键技术指标或参数,提出我国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工程防排水体系的初步构架与技术特征.研究结论:提出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路基防排水体系构成,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的路基填料水稳性检测标准、路基面沥青混凝土防水层技术条件、地下排水结构及其维修、路基防排水工程系统优化4个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我国西南、西北、中南及东南等地区广泛分布红层泥岩,开展红层泥岩填筑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研究,提出系统的红层泥岩填料使用方法与工程技术,对我国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通过室内土工试验、现场路基填筑试验、路基离心模型试验与现场原型路基沉降观测、现场原型路基循环加载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红层泥岩土填料工程特性、红层泥岩路基压密沉降、累积变形特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红层泥岩填筑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红层泥岩填料制备标准、红层泥岩路基填筑压实标准、红层泥岩路基结构及设计参数、红层泥岩填筑施工工艺及要点等内容.工程实践表明,所提出的红层泥岩填筑高速铁路路基技术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铁路路基边坡生态防护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是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铁路路基边坡生态防护是铁路绿色通道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在总结我国生态护坡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现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铁路路基边坡生态防护发展历程及技术应用现状,并介绍纤维结构团粒喷播、三维柔性生态护坡等铁路路基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最后分析铁路路基边坡生态防护发展趋势,为铁路路基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路基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作为我国铁路智能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未来路基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路基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的总结与展望,系统提出了我国铁路路基工程智能建造总体架构,明确了路基工程智能建造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建立了以岩土动静力特征识别、参数化设计与基于岩土动力学特征的智能机械作业控制为主线的路基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提出了路基工程智能建造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与建设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及重点发展方向,可为路基工程智能建造技术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7.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研究与应用可有效提升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的效率与安全性,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充分发挥BIM技术在我国铁路行业中的应用,挖掘路基工程中的BIM应用创新点,对提升设计、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铁路BIM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众多BIM技术在路基工程专业的应用点,包括结构方案优化、边坡绿化形式比选、挖方算量应用、排水优化设计、接口设计、施工技术交底等内容,将BIM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8.
铁路路基BIM设计与地形结合较为严密,路基BIM模型不规则结构较多,批量建模困难,路基附属结构设计与地质参数关联性较强,与各专业模型信息交换较多,协同设计难度大,路基专业已经成为铁路BIM设计较难突破的专业。依托银西高铁BIM试点项目,选择欧特克平台进行铁路路基BIM设计实践,探索并验证铁路路基BIM设计技术路线,通过对路基本体模型的创建、路基附属结构模型的拼装、区间路基排水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探讨该平台对于铁路路基BIM设计的适用性,对铁路路基BIM设计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对欧特克平台相关软件进行二次研发,才能解决路基BIM设计中的重难点问题,在快速建模、协同设计、信息利用、出图及工程数量计算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铁路路基BIM设计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重载铁路及货车技术的发展,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2005)中规定的铁路标准活载已不能完全满足重载铁路设计的需要.以西北某新建I级铁路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ZH活载作用以及列车行驶速度对铁路路基基床厚度的影响,对重载铁路路基基床厚度、类型及压实标准的选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海光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1):87-91,101
研究目的:《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6)-2006年6月25日正式颁布施行,为了使铁路路基设计人员更好地了解规范修订的情况、更好地运用此规范,有必要对此规范的修编原则、和内容作全面介绍。 研究结论:我国的《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的专用规范,对铁路路基工程中常用支挡结构的设计、计算、结构要求等方面作出规定,使用方便,对规范铁路路基支挡结构的设计、促进路基支挡结构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尼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对地质选线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拟建中尼铁路沿线分布的5条活动断裂对铁路工程影响极大,因此研究断裂的活动特征,总结活动断裂分布区的选线原则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现场调查和遥感判释等技术手段,研究活动断裂特征及其对铁路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线活动断裂对铁路的影响主要为蠕变和错段、诱发地灾、诱发地震和温泉热害4个方面; 3条Ⅰ级发震断裂。因此线路的总体选线原则为:线位服从桥位,桥位服从地质;线位服从隧道洞口位置,隧道洞口位置服从地质;线位服从车站,车站服从地质。地质选线原则为:穿越3条Ⅰ级发震断裂的隧道,应加强监测;避免顺活断层展线;尽量避免通过断裂交汇区;佩枯错至加德满都段尽量行走于峡谷东岸;无法绕避的地热发育地段,采取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12.
越岭段的铁路选线是线路选线中的重点、关键,涉及到线路走向、投资节省、运营安全、减灾防灾等;越岭段的选线应因地制宜、因线制宜,综合考虑铁路建设及运营期间的各方面需求。针对锦州港至白音华铁路由赤峰越天河梁进入锡林浩特界,线路方案综合了灾害防治、绿色环保、运营通风、运输实践、投资节省等因素,经过系统的研究、比选后确定。天河梁越岭段线路选线是减灾选线理念在山区越岭选线的工程实践,对严寒多雪的山区铁路越岭选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近几年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山区也成为铁路必然要穿越的地方。山区修建铁路不可避免的要进行隧道施工,岩溶成为其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如何对岩溶进行处理及提高岩溶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岩溶注浆在某山区隧道中的应用为背景,阐述岩溶注浆的施工工艺与单价分析,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可供借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青藏高原具备产生涎流冰的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涎流冰对川西-藏东地区交通廊道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卫星地图识别和现场调查,对川西-藏东交通廊道涎流冰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涎流冰主要位于以阴坡为主的缓坡地带,以坡面溢流型为主,主要位于海拔3 500~4 500 m之间,宽度以5~10 m为主。涎流冰对铁路路基、桥梁和隧道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铁路线路应尽量避开影响隧道进出口和桥台的涎流冰发育点,绕避难以防治的严重影响路基的涎流冰点。对于具备排泄引流条件的涎流冰点,设计时应加强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中南部铁路线路穿越莱芜矿区,由于垂杨铁矿非法向铁路方向开采,导致铁路线路走行在采空区影响区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广泛收集并消化吸收莱芜矿区及区域地表移动规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矿床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和开采方式等因素,按工程地质类比法,采用地面塌陷移动角的方法,找出安全可靠的铁路廊道通过矿区。通过方案比选,推荐满足铁路运营安全,符合城市规划布局,绕避了港里村等重大拆迁工程,工程可实施性较强的沿汇合大道方案。矿区铁路可采用地面塌陷移动角的方法进行铁路选线,可有效缩短铁路安全廊道的距离,大大减少压覆矿藏的数量,对矿区铁路选线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京津城际铁路信号系统与落物、地震、风、雨、雪等灾害报警系统接口的设计方案,以及信号系统对各种灾害发生后相应的动作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铁路事故统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降雨量、风速和能见度等气象因素与事故发生概率的关系式;选取岩土类型、松散物质储量、流域面积、平均坡度和植被覆盖程度5个地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维标度法的铁路地质状况风险评估体系;借鉴风险矩阵表达方式,整合地质因素和气象因素,给出事故概率—危险度矩阵,建立铁路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铁路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核心,构建由网络层、系统硬件层、数据资源层、信息处理层、应用层、业务层和访问层组成的铁路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接入铁路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以及铁路局的相关信息系统,以很高、高、中和低4级风险强度表示方式将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于铁路GIS地图上,能够提供直观、形象的铁路灾害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高速铁路对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风监测系统、落物监测系统和地震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重点、难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程实施注意事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结合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高速铁路高墩大跨桥梁跨径范围和选型原则,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桥梁设计和减隔震技术,提出了峡谷风环境下高速铁路行车安全保障技术。同时,对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中常见的高陡边坡防护、危岩落石防护以及泥石流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解决方法,为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宜宾铁路地区现状及既有地区铁路规划,以研究年度客、货运量预测为基础,分析研究新建宜宾至西昌铁路引入宜宾地区方案,调整宜宾铁路地区总图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