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现代机车车辆走行装置除了满足功能、运行以及环保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求结构坚固耐用、可用率和可靠性高,而走行装置对机车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有很大影响,约占40%,其中最大的费用在轮对和制动装置。因此,当前一些国家铁路部门通过完善线路使用费制度,鼓励运输企业采用轨道友好型的走行装置,而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也有利于走行装置的研发和维护。通过对走行装置的优化设计,大幅降低机车车辆和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  相似文献   

2.
瑞士的FIAT-SIG铁路机车车辆公司所研制的具有“SWING”主动倾斜技术的走行机构包含最先进的走行技术知识,它是按照是现代化的电动机械倾斜传动机构设计的。由于果断地采用了模块和箱式结构原理,成功地设计出寿命期费用较低的走行机构。这种走行机构附加安装“导航者”轮对控制装置,新型的经过运行试验的具有主动倾斜技术的FIAT-SIG走行机构家族不仅包括从动转向架,而且也包括动力转向架和装有牵引电机的转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道岔转换设备自上道运用以来,现场使用情况总体良好,但仍会发生由于尖轨伸缩量较大导致的外锁闭装置转换卡阻、部分零部件磨耗量较大和维护工作量较多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道岔转换设备适应性及可靠性,减少现场的维护工作量,提出GW-SH型道岔外锁闭装置的结构方案。该装置采用双滑块机构、弹性辊轮结构和减磨措施,在提升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时,更好的满足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尖轨较大伸缩量、减少转换卡阻故障以及现场维护工作量等需求。  相似文献   

4.
借鉴轨道交通车辆差速控制技术,在跨坐式单轨车辆走行系统上增设差速机构,可使左、右走行轮以不同转速通过曲线,从而达到改善车辆动力学性能、降低走行轮磨损的目的。建立了带差速机构的跨坐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模型。与常规单轨车辆相比,带差速机构跨坐式单轨车辆在曲线工况下走行轮的纵向力、回正力矩降幅明显,车辆动力学性能更优,车辆走行轮磨损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对采用了轮对径向调整装置的转向架进行运用试验,得出应用轮对径向调整装置无论是在转向架上还是在两轴走行部的车辆上都可消除因轮缘的磨耗而作的旋修,并可大大降低轨道的侧面磨耗。并指出轮缘涂油装置与该装置并不抵触而是相互补充,所以需要安装轮对经向调整装置。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不同的轨距尺寸,以传统动车组轮对结构为基础,进行了400 km/h高速变轨距走行系统关键技术设计,包括车轮和车轴的间隙设计研究、车轮和车轴的横向锁紧机构设计、转矩的传动技术设计、地面装置的设计以及适应高速运行的动力学分析,对各项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其关键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该设计思路可供国内变轨距转向架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铁路工程机械两输入两输出走行系统存在最大轮周起动牵引力、牵引功率不足及最高牵引走行速度较低的问题,研究设计新型闭式液压驱动六输入两输出走行系统,即6个液压马达作为动力输入点驱动走行齿轮箱,经走行齿轮箱变换后形成2个动力输出点,用来驱动车轴和车轮。通过建立该系统的牵引特性理论计算分析模型,计算分析其最大轮周起动牵引力、轮周牵引功率和最高牵引走行速度;并在1台轨道除雪车上安装了2套该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走行系统的最大轮周起动牵引力实测值为116kN,较理论计算值仅低2.6%;轮周牵引功率实测值在380~410kW范围内波动,平均值约为390kW,较理论计算值仅低2.0%;最高牵引走行速度实测值为132km·h-1,较理论计算值略高;该新型走行系统不但能够向多个作业装置提供充足的作业动力,还能够输出较高的牵引走行速度和较大的轮周牵引力,且走行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8.
介绍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六轮大车走行机构的设计思路,说明了轮压与货场基础的关系,对金属结构的受力进行分析,对载荷计算进行归纳总结,选取了校核的工况和主要截面介绍该机电产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INNOVIA 300型跨坐式单轨车辅助导向装置的主要结构及作用原理,采用多体动力学UM软件建立带有辅助导向装置的跨坐式单轨车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跨坐式单轨车曲线通过的转向架回转角、导向轮和走行轮受力情况.仿真结果说明,辅助导向装置明显地减小了转向架在曲线上的冲角、导向轮径向力和走行轮侧偏力,有效地改善了...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走行机构作为气浮车的走行和转向机构,是实现车辆"悬浮、导向、牵引/制动"功能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机构,也是气浮车在轨道交通应用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根据气悬浮列车有别于轮轨列车和磁悬浮列车的独有特征,对气悬浮列车的走行机构进行了概念设计。研究结论:(1)气悬浮列车采用"多单元串联"形式的走行机构,有利于列车的平面和竖曲线通过;(2)气悬浮列车走行机构主要由喷气机构、摇枕摆杆机构、牵引机构、导向机构、制动及紧急救援支撑装置等组成;(3)为了适应轨道不平顺及曲线超高顺坡形成的线路扭曲,气浮架纵梁与横梁之间采用弹性连接,气浮架与纵梁之间以及喷气嘴与纵梁之间采用弹性材料连接,与纵梁连接的喷气嘴不再是一个长条状整体,而是分割为数个单元的小喷气嘴;(4)本研究结果可供轨道交通新制式运输工具走行机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车轮踏面异常磨耗情况,根据轮轨间的几何接触特性关系,采用了基于轮径差函数的方法,优化设计了新的车轮踏面外形;运用MATLAB/SUM LINK软件来搭建车辆模型,通过仿真模拟,比较了装有新、旧设计踏面的整车性能差异,得出新踏面外形具有明显减磨性能优势的结论。通过实际装车试验,分析了装有新、旧踏面车轮的磨耗情况,从而验证了新踏面外形具有明显减少钢轨和车轮之间的相互磨耗的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采用新颖的车轮检测技术以计算车辆轮对为基本原理的智能型轨道电路,该轨道电路具备判别列车方向和速度的功能,并适用于各种调车作业方式和非正常调车作业模式,对股道存车数精确到轮对,为货运管理自动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条件与数据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轨道电路智能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外40 t轴重车轮需求,开发了一种采用Si-Cr合金化的车轮新材料和与之相配套的热处理工艺,通过生产实践现已形成一整套40t轴重重载车轮生产制造技术集成。经综合性能测试,实物综合性能控制稳定,相比北美AAR M107/M208标准中的C级车轮具有更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抗接触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TPS-1型轮轨瓷沙喷射装置在机车上的应用,对现行把干燥的天然沙以简单的方式撒在轮轨之间,用以解决因黏着系数变小而产生的车轮空转、滑行的方法进行利弊分析,提出对新型轮轨瓷沙喷射装置推广使用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集便器拆装设备研发背景、设计功能、技术优势和运用情况,新型拆装设备可遥控控制升降,实现公路轮和铁路轮行走控制。  相似文献   

16.
ZMB080型地铁车辆转向架车轮降噪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低噪声车轮的降噪方式,找到了适合ZMB080型地铁车辆转向架车轮降噪的方法—在车轮的轮辋内侧安装阻尼环,并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列车车轮故障诊断,研究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广义能量法诊断技术。首先对钢轨振动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选取出有效本征模函数分量并赋予权重系数,然后求出各分量的能量加权和作为该信号的EMD广义能量值,最后确定出正常车轮的EMD广义能量安全域阈值,判断车轮的故障状态。采用仿真的正常及故障车轮的钢轨振动信号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的方法对正常和故障车轮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跨座式单轨铁路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由线路、车辆系统、机电设备、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等部分组成,其单轨铁路轨道梁既是承重的桥梁结构,又是支承和导向的轨道;车辆采用橡胶轮胎,通过安装在转向架两侧的导向轮和稳定轮来导向和稳定车体。构造上的特点使得其走行机理、轮轨关系都与常规地铁、轻轨有很大差别。技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车辆的转向架、轨道梁和线路道岔三方面,走行机理完全不同于钢轮———钢轨系统,轨道梁承受较大的扭转荷载。就性能而言,跨座式单轨铁路具有占用空间少,适应地形好,舒适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2B0动力车踏面外形对悬挂参数选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赟  陈康  金鼎昌 《铁道学报》2004,26(5):26-30
利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对锥形或磨耗形踏面的某2B0动力车进行了随机不平顺非线性时域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动力车仅按锥形踏面配置的抗蛇行减振器不利于踏面磨耗后的稳定性;新轮直接采用磨耗外形的动力车容易实现更高的稳定性。该动力车的横向平稳性对踏面外形比较敏感,垂向平稳性不敏感;对于不同踏面外形,二系横向减振器和一系、二系垂向减振器的卸荷特性对动力车平稳性影响的规律相似。合适的二系横向止挡间隙是保证良好动态曲线通过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铁4号线车轮轮缘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生华 《铁道车辆》2007,45(6):32-34
介绍了上海地铁4号线车轮的材料、机械性能、轮缘异常磨耗等情况,研究了轮轨系统不稳定、环行线路、车轮及轨道硬度匹配以及一系定位刚度等对车轮异常磨耗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车轮硬度、列车定期换端运营以及安装轮缘润滑装置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