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公路沥青路面热辐射,建立了三维大气流动及机动车排放物扩散的CFD仿真模型,进行了非定常三维湍流流动模拟;结合气象因素及单车排放NOx扩散浓度的实地测试,研究了路面热辐射对机动车排放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路表加热作用所产生的热力环流使得污染物能够被有效地输送和扩散至上空,从而使得近地面的污染物浓度下降;随地表温度增高,输送效应增强;在尾气排放方向处于距排气口10 m远处,人的呼吸带高度处NOx浓度仍然较高;NOx扩散浓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符合,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机动车的增多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向机动车污染型转换.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主要的城市大气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污染产生的危害非常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主要有两种途径:改变机动车动力,采用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机动车的动力仍是以燃油为主,由于燃烧不完全,尾气排出有害气体.采用机前燃油电喷加上机后催化转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手段之一.催化转化技术中催化剂是由多金属及氧化物和添加剂构成,其中稀土催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特征分析,探讨了兰州市目前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原因,对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兰州市道路基础设施、兰州市道路车流量及车型比例状况、空气质量标准和机动车排放标准、燃料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客观的分析,为有关部门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提供了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快速路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机动车尾气可通过高技术措施进行集中过滤和处理。为了量化建设城市地下快速路产生的减少尾气污染的环境效益,首先利用单车污染物排放因子法,量化了单位时间、单位长度城市地下快速路上,各类型车辆的排放物中CO、HC、NOx三种气体污染物各自的强度。确定了污染物排放因子车速订正系数公式和系数的取值。为了将减少气体污染的效益直观化,通过在尾气控制技术措施的花费与经技术处理后污染物的减少量之间建立关系,取得单位三种气体污染物的处理成本,建立了单位时间内,地下快速路建设项目分别减轻三种气体污染物的效益量化模型。此外,对缓解城区CO2气体的热污染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也建立了量化模型,并最终得到了城市地下快速路对于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的效益模型。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单燃料公共汽车的开发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城市机动车总量的迅猛增长,在给市民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其尾气排放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市大气质量的监测分析,北京市大气中的NOx年日均值达133μg/m3,超过现行标准的1.66倍,汽车年排放NOx总量超过15万吨,其中专用车辆(包括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环卫车等)的分担率达到36%以上,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危害城市环境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机动车尾气对人的危害和国家对尾气制定的法规,提出了贯彻和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亿辆,比152006年底增加了1455万辆,增幅为10.02%。然而,研究表明,我国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和臭氧(O3)等主要污染物中占大气污染物的比例已分别达到了80。90%、70~80%和40.50%。  相似文献   

9.
基于PEMS的MOBILE与COPERT排放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宏观模型,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MOBILE与COPERT模型的算法原理、特点及应用;然后描述了车载尾气检测设备(PEMS)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并利用车载尾气设备检测的实测数据对两模型进行了参数校正;最后从排放因子和道路等级角度将两模型输出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在测试车辆总行驶周期内以及各道路等级下,COPERT模型的NOx、HC和CO排放因子预测值较MOBILE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更为接近;在测试车辆总行驶周期内,前者误差比后者分别小19.2%、40.8%和22.0%. 最后得出结论:在预测中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时,COPERT模型较MOBILE模型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MARPOL公约附则VI对船舶有害气体的排放提出了限制要求,在这些有害排放物中,以NOx的形成和控制较为复杂.减少柴油机NOx排量的方法很多,现对如何选用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技术组合使用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机动车尾气已逐渐取代燃煤烟气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改装双燃料汽车具有石油液化气丰富,经济上可行,技术上成熟等优点,可使尾气中的CO削减75%-90%,HC下降20%-60%,NOx下降20%,Pb下降100%。本论述绿色LPG双燃料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6):176-177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上升,汽车尾气的排放危害日渐加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纳米TiO_2光催化材料在光照条件下,能有效地分解汽车尾气中NOx、HC、CO等有害物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文中论述了目前我国汽车尾气的排放状态、尾气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归纳了近年来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机动车尾气排放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考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基于用户均衡路径选择模型的双层多目标优化模型被提出用来优化交叉口信号控制周期和绿信比,其优化目标是改善交通流状况的同时合理降低交叉口机动车尾气排放.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启发式遗传算法和基于MATLAB遗传工具箱的求解方法.通过一个实例来解释和验证了该模型以及求解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路线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三座公路隧道内,通过大量采样和分析过往隧道机动车排气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和在实验室底盘测功机上模拟测试中国代表性机动力单车污染物排放特性相结合,研究确定出中国机动车在公路行驶状况下CO,NOx和HC的排放因子。根据实测数据用线性优化的方法求得了分类机动力(轻型车,中型车,重型车和摩托车)污染物排放因子,提出了公路线源机动车CO,NOx和HC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各参数的取值。用某高速公路两侧实测的NOx浓度,气象条件和交通量对建立的公路线源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公式验证分析,表明有良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柴油机的有害气体排放,尝试着用燃油乳化等化学方法进行控制,并将配制的燃料在柴油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NOx等有害气体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浅谈汽车尾气污染及其治理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中含有一百多种有害气体,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主要介绍了汽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并主要介绍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这一汽车尾气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建立中国机动车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库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尾气排放因子是计算尾气排放量的关键指标。排放因子受驾驶行为、道路条件、车况、交通流运行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中国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环保型材料纳米TiO_2在低温条件下对汽车尾气的降解效果及在寒区道路路面上的适用性,制备密闭的气体反应室,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在-5℃、-10℃、-15℃温度下,60 min内连续观测HC、CO和NO三种气体的浓度变化,得到观测数据并分析气体的降解规律及降解率。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纳米TiO_2对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HC、CO及NO具有较大幅度的降解,适合在寒区应用;纳米TiO_2对NO气体的降解作用最显著,在30 min内大部分被降解,40 min后剩余小部分逐渐达到0 ppm,HC气体的降解率在28%~53%之间,降解效果明显,CO气体的降解率最小;不同低温条件下,纳米TiO_2对HC、CO和NO三种气体的降解规律和趋势相同,温度的差别对降解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为基拙,探讨了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机动车对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关键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单车排放因子的确定、城市街道污染物扩散模型的选择和建立、交通网络环境条件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和街道污染物扩散浓度的计算及交通网络负荷条件下交通污染评价.简要介绍了这些技术在苏州市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证明其能够在城市交通规划阶段比较系统地分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机动车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基准质量区间和不同行驶里程的在用汽油车排放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在用汽油车在不同行驶里程区间的尾气排放超标率有明显不同,同时针对其在不同行驶里程区间尾气排放超标的各自特点,提出了维护、治理、维修等不同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