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重载道岔辙叉的现场使用分析研究,根据辙叉及护轨结构的特点和现场实际,进行道岔平面改造方案和辙叉及护轨结构的研究设计,经过相关理论分析计算,为现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60kg/m钢轨18号可动心轨辙叉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轮轨接触理论,考虑固定辙叉复杂的轨头廓形变化及轨距线不连续,提出能够准确计算固定辙叉轮轨接触参数的算法并编制相应计算软件。通过现场试验,对LM型踏面通过60 kg/m钢轨12号合金钢组合辙叉时的轮轨接触点位置(包括沿辙叉纵向和各关键断面)进行测量,并与软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采用该算法分析60 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整铸辙叉翼轨加高这一优化设计对轮轨接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沿辙叉走行方向和辙叉各关键断面,实测值与软件计算的轮轨接触点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对翼轨适当加高可以优化轮轨接触关系,降低辙叉竖向不平顺,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软件的可行性,便于准确、高效地对固定辙叉区轮轨关系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辙叉闪光接触焊机是在焊接基地焊接辙叉部件的专用设备。该焊机能按照程序控制自动完成焊接,简化了辙叉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其液压系统提供工作机构全部动力。本文通过对液压系统原理和对液压系统的工作特性要求进行分析,认为系统压力、液压油泵排量、驱动电极功率和油缸直径等是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系统压力、液压油泵排量、驱动电极功率和油缸直径的合理匹配以及主阀的选型等是满足液压系统工作要求的关键。针对这个关键,经过大量调研和计算,提出本文,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秦重载线路75 kg/m钢轨12号高锰钢辙叉应用技术,运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既有辙叉、中铁山桥改进型辙叉、中铁宝桥改进型辙叉的受力性能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对比,探讨了大秦线高锰钢辙叉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轮对与道岔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轨道车辆车轮和道岔的磨耗问题,应用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基于此原理的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来求解轮对与道岔的接触问题,建立轮对与辙叉、护轨、基本轨的多体接触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轮对和道岔接触斑形状、内部应力以及接触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车轮踏面与9号辙叉的型面不配合,轮对与辙叉形成两点接触,且接触斑狭长,靠近轮缘处踏面和辙叉接触斑的应力及接触力非常大,其数值远远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这将导致车轮踏面与辙叉的磨耗严重.这一研究方法和计算结果将为道岔的合理设计以及轮对和道岔型面更好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NUCARS动力学计算软件建立了动车组车辆和客专线18号道岔的动力学模型,计算动车组通过道岔辙叉时产生的动力响应,分析目前大号码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客专线18号道岔辙叉结构可满足列车在正常状态下以设计速度安全通过的要求;辙叉的结构不平顺对车辆过岔的舒适性影响较小,横移、横向力值均远小于限值;轮载过渡时车轮对接续承载的钢轨垂向冲击较大,影响钢轨的使用寿命,同时使得减载率偏大,说明辙叉的安全余量较低;辙叉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设计以控制其结构不平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辙叉伤损原因的分析,结合养路对道岔维护的工作实际,对辙叉的管理、使用和延长线上使用寿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轮轨廓型的固定辙叉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心轨受力状态、提高固定辙叉直向通过速度,在分析固定辙叉伤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车轮踏面所需高差值与辙叉轨顶廓型实际高差值之比(轮轨廓型净差值比)的固定辙叉优化设计方法。以既有60kg·m-1钢轨18号整铸固定辙叉廓型与LM磨耗型车轮踏面的匹配为例,运用该方法对既有固定辙叉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既有固定辙叉心轨的薄弱断面先于翼轨与车轮接触,导致心轨伤损严重;优化固定辙叉的R15mm圆弧+R80mm圆弧+1∶13斜线复合廓型能够明显改善心轨的承载状况,降低固定辙叉竖向结构不平顺及动轮载的幅值(分别降低45.3%和46.79%),可作为与LM磨耗型车轮踏面匹配的固定辙叉廓型;基于轮轨廓型净差值比的优化方法能够针对任意型式车轮踏面进行相应固定辙叉的廓型设计。  相似文献   

9.
根据203型整铸辙叉结构设计及其整铸成一体的特点,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4种工况21个载荷作用点分别进行强度分析,为整铸辙叉的合理设计及结构强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整铸辙叉心轨与翼轨过渡区通过增设横向筋板进行加强后,各部位强度合格,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重载铁路12号固定辙叉道岔轨道刚度变化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建立重载12号固定辙叉道岔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了岔区轨道刚度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道岔区轨道刚度不平顺问题较为严重,基本轨刚度转辙器区要大于连接部分和辙叉区,里轨刚度辙叉区最大,转辙器次之,连接部分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