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普速铁路自动闭塞区间信号点布置多样、区间信号点最高编码码序提升、区间信号点类型种类多且名称复杂混乱的现状,基于区间信号点的编码码序,以及其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区间信号点类型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在普速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重载铁路、铁路枢纽、既有线提速等不同运营场景下,适用于普速铁路自动闭塞区间不同最高编码码序、不同区间信号点布置情况的所有区间信号点类型,并将其应用于普速铁路自动闭塞区间的信号工程设计中。实际的工程应用实例表明,构建的区间信号点类型名称简单、含义清晰,具有通用性和可拓展性,适用于普速铁路自动闭塞区间信号点的所有布置情况,能在普速铁路所有的自动闭塞区间工程中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是铁路勘察设计的重要技术标准之一.普速客车上客运专线运行,将对列车之间的最小追踪间隔影响较大;本文重点分析旅客列车的类型、编组辆数、列控系统,提出动车组与普速客车间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模型,为客运专线勘察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基于客运专线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和机车安装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LKJ系统)+地面信号机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模型,并以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的运城北站为例进行分析检算,经检算普速客车与动车组列车之间的车站到通间隔、到到间隔和动车组列车与普速客车之间的车站通发间隔均可实现3 min,动车组列车与普速客车之间的车站发发间隔可实现5 min.  相似文献   

3.
客运专线车站设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客运专线车站设计车场布置及有关设计标准,提出客运专线车站设计采用标准的具体建议。研究方法:结合客运专线车站设计存在的问题,车站作业的要求和特点,对车站设计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了客运专线站场设计高、普速车场布置方式;对旅客通道站台出入口的宽度给出计算公式;对安全线设置要求提出了建议;分析计算了车站到发线数量确定的参数和方法,分析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的组成因素、道岔型号的选用、道岔配列及铺设要求等设计标准。研究结论:客运专线车站高、普速车场应采用分场分线布置;到发线数量为0.063 3倍的旅客列车换算对数;旅客站台出入口最小宽度,始发站岛式站台为5.0 m,侧式站台为4.5 m,中间站为2.5 m;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为700 m;列车控制系统不能满足列车追踪间隔或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时,建议在车站到发线接车末端设置安全线;道岔应离开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不小于20 m的距离布置。  相似文献   

4.
介绍杭长客运专线中与既有车站并站设计的高速铁路车站的设计.从高速车场与普速车场的配置方式、到发线数量、跨线设备、工区设置、渡线设置等几个方面讨论高速与普速铁路并站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建客运专线与普速线路引入同一车站,且各线路标准不同,造成车站信号结构的设置较为复杂。依据相关铁路规范,结合其特殊性,对信号机构设置及信号显示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6.
浅析临时限速的设置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列控中心、应答器、信号安全数据网等设备的配置,对客运专线高速场与普速场并场设置车站的临时限速设置方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铁道建筑技术》2006,(5):46-46
2006年9月29日开工的武汉站总投资41亿元,总建筑面积为35.5万m^2,工期2年。设客运专线、普速两个车场,客运专线车场设客车到发线15条、站台8座,普速车场设客车到发线5条、站台3座。车站远期(2030年)设计高峰时段每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最高集结人数为6000人。  相似文献   

8.
武广客运专线是我国首批规划建设的客运专线之一。武广客运专线视频监控系统除具有传统的本地监控、数字录像等功能外,还具有远程监控和多级监控功能,对车站客运服务、区间防灾安全及段/所进行视频监控。该系统由中央视频处理层、视频传输网络层、本地视频处理层、本地视频传输层和视频采集层5个层面组成;采用视频采集及压缩编码、IP数据网传输,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平台为各视频应用子系统提供共享的承载平台。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探讨铁路客运专线的跨线客流运输及跨线列车的运行范围,提出客运专线车站的设置与合理的站间距离,并对客运专线的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及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采用继电编码的普速线路上,只能通过增加继电电路,实现对区间通过信号机显示和轨道电路发码正确性的安全防护。不仅需要增加大量继电器,而且配线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安全计算机技术的区间综合监控系统,针对单线双方向自动闭塞线路增加区间占用逻辑检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长(沙)昆(明)客运专线轨道结构设计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统总结长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技术,主要包括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过渡段轨道设计、钢轨伸缩调节器设置等,结合长昆客运专线项目的特点,对其轨道系统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介绍。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类型合理确定,集中成段铺设。山区铁路宜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为减少温度调节器的设置,大跨度连续梁地段可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特殊大跨度桥梁地段宜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砟轨道路基与桥梁过渡地段应设置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梁综合接地及其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梁上接地原则、要求和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定性分析雷击和接触网故障情况下产生的危害,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接地理念、有关标准,结合我国有关接地规程规范,提出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梁采取综合接地的必要性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研究结论:在高架桥地段将综合接地系统与桥墩基础钢筋可靠电气连接是必要的,同时针对我国客运专线的特点,即为了不影响信号轨道电路传输和满足牵引供电短路保护的需要,在无碴轨道板内采取单独设置不形成回路的小区段(约100 m左右)接地钢筋。  相似文献   

13.
客专ZPW-2000A轨道电路系统在高铁应用广泛,是核心基础信号装备之一;现场铺设整个传输环节长,分为信号机械室内设备和室外轨旁设备,种类繁多,尤其是室外电缆线路、钢轨线路参数受周边环境影响大,很难短时间内熟悉整个轨道电路系统。针对目前国内没有贴近实际现场应用的ZPW-2000A轨道电路培训系统的现状,提出一套执行性强的实训流程和方法,为现场一线维护单位快速熟悉该制式轨道电路系统、提升现场应急处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武广高铁开通以来轨道电路钢轨绝缘烧损的案例,分析原因,提出优化方案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合蚌线9767AG客运专线ZPW-2000A轨道电路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施工关键技术以及造价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满足高标准严要求建设高速客运专线的需要。研究结果: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技术特点及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各国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的工程费用进行了对比,结合我国客运专线实例对工程造价进行了简要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对郑西客运专线车站平纵断面及横断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探讨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研究结果: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意见及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无碴轨道采取一定的绝缘措施前提下,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传输特性关键参数(如钢轨参数、道床漏泄电阻等参数)的确定原则,是信号轨道电路能否适应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关键技术难题,对中国客运专线的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客运专线与常规铁路特性的区别,提出了客运专线牵引变电所接地设计不能以地网电阻小于0.5Ω为设计标准,应以变电所接地短路时故障点地电位满足人身及设备安全为设计标准.同时提出客运专线牵引变电所接地设计应摒弃传统的"独立接地"设计理念,而采用"综合接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无砟轨道已成为我国客运专线轨道结构的基本形式,运用越来越广泛,轨道结构的选型显得尤其重要.基于沪昆客运专线,深入研究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的结构形式.首先结合地形、地质、地貌等特征,从施工性、维修性、经济性、适应性4个方面对轨道的选型展开论证,接着从经济性入手具体阐述轨道经济在轨道结构选型中的应用,最后对所选定的无砟轨道结构建立动力学模型,计算动力学指标,进一步验证所选定的无砟轨道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