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针对现有公交发车间隔模型忽略了智能调度对公交运营的影响问题,提出了车联网环境下的发车间隔设计方法.在考虑发车间隔、发车次数、车辆满载率约束条件下,对城市常规公交发车间隔进行了研究.在综合考虑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以乘客候车时间、乘客舒适度以及公交公司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公交发车调度时刻表优化模型.最后以大连市公交101线路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求解,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发车间隔对于快速公交车辆发挥其高效、经济和环保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以乘客出行成本和快速公交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发车时间约束、车辆台数约束,建立了快速公交发车间隔优化模型.然后采用二进制编码,运用单点交叉和基本位变异的遗传算法求解该优化模型.最后以兰州市首条快速公交线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不同时段下快速公交的发车间隔.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可行,对实现快速公交科学调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交线路的发车间隔是评价其运营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公交企业的效益亦有显著影响,对发车间隔的优化是公交运营调度的关键技术之一.综合乘客满意度和运营企业效益两方面博弈的考虑,在分析影响发车间隔因素的基础上,引入控制权重系数,调节双方利益在整个线路运营中的不同权值,建立了一个总成本费用最小的发车间隔优化模型.通过上海某条公交线路的案例分析显示,采用该模型优化后的发车间隔,乘客和公交企业总费用可以较现状减少14.5%,优化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吕慎  田锋 《交通标准化》2013,(21):21-25
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分布是决定换乘乘客平均候车时间,优化并制定公交协调调度策略和方案的关键性因素。首先,选取世界之窗地铁换乘枢纽为调查地点,分高峰和平峰时段分别调查换乘乘客到站时间、送客车辆发车间隔等。然后,根据均值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的因素。基于此,应用回归分析建立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有很大的差异,且高峰时段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是换乘客流量的二次函数,而平峰时段换乘乘客到站时间均值不受换乘乘客客流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公交企业运营管理,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公交线路发车间隔优化方法。通过对公交线路发车间隔进行优化,平衡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成本。以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及乘客等车时间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加权求和设定目标函数;考虑乘客舒适度、公交线路车辆满载率以及政府部门规定的最大最小发车间隔等因素,针对客流的高峰和平峰时段,建立相关约束条件;以郑州市60号公交线路为例,利用遗传算法对发车间隔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各时段的公交发车间隔,并将优化前成本与优化后成本进行比较,有效降低18%~26%的线路总成本。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当前及潜在公交乘客对常规公交服务质量感知程度,全面检索了影响常规公交服务质量的因素并将其分为五类;基于偏好性调查法获取了乘客出行意愿数据,并分别拟合五类因素对公交乘客需求变化率的回归模型获得了公交乘客服务感知度。结果表明,当常规公交的票价、步行时间、站台等待时间、车内出行时间、舒适性5个因素单因素变化时,相应的公交乘客服务感知度分别为0.227、0.446、1.228、1.991、1.028。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公交企业等清晰掌握常规公交的改善重点,并为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提高居民出行分担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发展,以地铁客流为基准匹配接驳公交的发车间隔和运力配置等,可有效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公交与地铁衔接一体化效益。首先建立以乘客换乘时间和公交企业运营费用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运营计划优化模型,确定调度协同的综合启动阈值,通过分析接驳公交客流分布特征,初步制定各接驳公交晚高峰时段的发车时刻表;其次以满载率等为约束条件,确定初始车型建议,得到初始的调度协同方案;最后对线路的满载率分析,对于存在满载率过高或过低的线路调整发车间隔和车型配置,得到最终的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方案。研究结果有利于解决广州市目前公交与地铁换乘时间过长问题,提高接驳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乘客感知的常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栋  杨晓光  安健  刘好德 《城市交通》2012,(4):72-78,41
针对当前城市常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多侧重设施指标水平的统计分析,而对公交服务主体——乘客感受考虑不足的现状,引入"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提出了以乘客感知和期望之差为基本依据的常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了公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选取上海市北安跨线和成都市119路公交线路为案例,通过分析实际调查数据,量化评价了两条公交线路的服务质量,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案例研究表明,票价、候车时间、车内空间、换乘便利性是公交服务亟待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车间隔的确定是建立行车计划的基础,合理安排公交运营方案可以在优化公交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满足乘客需求. 本文提出了在保证公交运营服务水平和所需运营车辆最少的前提下, 确定公交发车间隔的模型. 在现有的模型基础上考虑了道路交通拥堵对公交运行的影响. 引入拥堵系数,建立了基于载客里程的公交发车频率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模型使得发车间隔的计算更简单直观. 拥堵因子的引入对发车间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且能有效地优化公交发车间隔. 使公交企业更好地平衡了乘客满意度与公交车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0.
客流需求量在不同公交班车发生时间上会出现不同的载客率,波峰时段载客量较大,车内拥挤;而波谷时段载客量较小,车内空座率较高。以高峰时段上的客流规律为依据,采取缩短或延长发车间隔,来证明客流在时间、方向和断面上的不均衡性。对长春市265路公交车进行发车间隔优化应用得出优化原理,该原理对均衡公交车的载客率、优化公交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Transit qual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bus split rat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ssenger's preference of the bus service with the conjoint analysis. Through the actual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he utility values of the reliability, frequency, walking time, etc. are measured. And the attributes' weights a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utility val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s reliability is passengers' first concern, which is followed by in-bus environment, walking time and frequency. And the st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price weight low. Then the bus service quality in Nanjing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ssengers' evaluations about reliability, in-bus environment and frequency in the peak period are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peak period. And their evaluation on reliability is very low. The peak period in-bus environment and frequency also get ba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2.
从基础设施服务和企业运营服务两方面,构建适合小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站点覆盖率、车辆拥有率、乘客换乘次数和搭乘步行时间四项指标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行车准点率、运营车速、乘客候车时间和高峰满载率作为企业运营服务能力的衡量指标,并根据公共交通服务评级的等级分析指标的量值范围。  相似文献   

13.
研究常规公交微观区间运行时间可靠性,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常规公交在各区间的运行状态稳定性,查找运行的薄弱段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本文从研究常规公交微观区间运行时间的拟合分布入手,采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伽玛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分别对不同性质城市道路微观区间单位距离运行时间进行分布拟合,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数正态分布是最优拟合分布.根据分位数法确定了不同公交服务水平对应的微观区间单位距离运行时间阈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可接受公交服务水平的常规公交微观区间运行时间可靠性模型,并对337路公交实测数据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研究城市公交车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借鉴SERVPERF服务质量分析方法,从乘客感知角度设计了公交车服务质量的5维度影响因素(有形性、保证性、可靠性、响应性和关怀性)测量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可靠性维度与公交车乘客感知总体服务质量的相关性最高,而响应性最低;同时,有形性、保证性与可靠性呈高度正相关.结果表明,城市公交要继续加强服务的可靠性管理、不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需要强化公交车车体形象管理并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对提高城市公交的乘客感知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频率公交线路服务,以减少在站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为目标,提出以车头时间距的一致性来分析和衡量线路级别的公交服务可靠性的方法。考虑乘客需求波动和线路运行时间随机性对公交服务可靠性的影响,以一条高频发车的固定公交线路为考察对象,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仿真公交服务过程,计算分析了不同乘客需求和运行时间波动情况下的车头时间距的变异特征和在站乘客平均等待时间。结果表明,线路运行时间波动越大,乘客到达越不均匀,车头时间距变异就越大,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也就越长;随着站序的增加,累计车头时间距变异趋向于增大,服务可靠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根据乘客服务质量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公交服务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把15个影响变量提取为8个主成分变量.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7.0建立影响因素主成分与公交服务质量认可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不同参数下进行试验和比较,计算出模拟数据下公交服务质量认可度折减影响系数均方差为0.000 957,表明该模型所选参数值可以用于评估公交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根据权值和阀值计算得出影响城市公交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公交车内拥挤程度、驾驶员服务态度和首末班车时间,其影响程度分别为53.09%、32.02%和30.36%.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改善提供依据并明确重点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串车现象以提高公交服务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车头时距阈值的驻站-限流的组合公交策略.为了验证新策略的有效性,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了可描述公交车运行特征和乘客出行特性的仿真框架,并利用实际的公交线路数据对其参数进行了校验.数值实验分析了组合策略中控制参数的取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最小化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为目标所求解的组合策略有助于公交系统服务可靠性的提高,而最小化单位乘客出行时间时所求解的策略具有更高的乘客出行效率和公交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为实时优化定制公交线路,提出一种基于可靠性最短路的线路优化方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可以高效的将乘客送达目的地. 对可靠性最短路进行问题描述,建立可靠性时空网络;给出求解可靠性最短路的算法步骤,构建乘客和定制公交运营商总成本最小的目标函数,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最后,以某市定制公交路网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表明:与最短路线路方案比较,所提方法更接近于实际运营;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所提方法可以提高车辆的可靠性,提升定制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实时优化定制公交线路,提出一种基于可靠性最短路的线路优化方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可以高效的将乘客送达目的地. 对可靠性最短路进行问题描述,建立可靠性时空网络;给出求解可靠性最短路的算法步骤,构建乘客和定制公交运营商总成本最小的目标函数,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最后,以某市定制公交路网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表明:与最短路线路方案比较,所提方法更接近于实际运营;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所提方法可以提高车辆的可靠性,提升定制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公交到站信息服务系统的可移植性、降低到站时间预测误差、增强到站时间信息服务的可获取性,对如何构建公共汽车到站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设计。以标准化AVL数据输入为基础,阐述了4项关键技术:制定AVL数据采集内容标准;建立基于行程时间的到站时间预测算法;建立基于事件驱动的到站时间预测控制方法;提出电子站牌与手机相结合的联合信息发布模式。选取实际线路在计算机上实现上述设计成果,并对比分析事件驱动和时间驱动两种控制方法在降低预测误差方面的效果。结果证实,事件驱动控制方法对到站时间预测误差的改善效果比时间驱动控制方法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