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业动态     
《家用汽车》2006,(9):152-156
瑞典王室藉哥德堡号重返上海丝绸之路,VOLVO XC90成为官方指定用车2006年7月,承载瑞典人探索、拼搏精神的哥德堡号仿古帆船远渡重洋,重新航行在海上的丝绸之路,再次来到了中国广州。这一艘备受世人关注的帆船,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性意义。现在,哥德堡号已经成为了促进中瑞两国贸易,友谊和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南海神庙是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更是广州对外交流、商贸往来和传播友谊的文化窗口.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复航广州、国家元首拜祭南海神庙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表达了两国人民对海洋文化的热衷与敬仰,续写了中瑞、粤瑞之间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瑞典拾零     
2010年我有机会在瑞典生活了3个月,去了首都斯德哥尔摩及周边哥德堡、马尔默等数个城市,所见所闻,聊作记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马岛4号船是朝鲜时期一艘将罗州税谷运往广兴仓的漕船,也是迄今为止打捞出的第一艘古代漕船。通过对高丽古船马岛1号、2号、3号出水的木简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些古船运送的货物其接受对象有个人也有官府衙门,然是否可称其为漕船仍有争论。而伴随马岛4号出水的木简,证明它是一艘通过当时官方物流系统来运送税谷的漕船。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2010,(11):29-29
2010年10月14日上午12时16分,一列由内燃机车头牵引的CRH2—010A铁路检测专用动车组,从粤海铁路南港码头缓缓驶下船,向海口火车站开去,标志着我国“和谐号”动车组首次成功登上海南岛。首次登上海南岛的“和谐号”动车组CRH2型010A号,是一列铁路专用综合检测动车组。共有8节车厢,全长227米,重421吨。外挂一节铁路专用的回送车厢。据了解,动车组CRH2—010A在广东海安粤海铁路北港码头拆解成两列火车后,由粤海铁一号跨海火车轮渡运送过琼州海峡,上午12时抵达粤海铁路海口南港码头后,由两个内燃机车分别牵引两列各4节车厢的CRH2型动车组登上海南岛。  相似文献   

6.
1992年5月初,我受交通部教育司领导的委托,与国家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杨风云、学生司陈瑞武同志乘大连海运学院“育龙”号实习船赴泰国、印尼,随船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为时40余天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正>5月14日上午,风和日丽,伶仃洋上海风习习,笔者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秘书长吴敏华、常务副秘书长昌国军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曾宪洲部长等人的陪同下,从港珠澳1号码头乘坐交通船穿过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前往桂山岛沉管预制厂,并登上CB03标青州航道桥56号平台,对港珠澳大桥桥、岛、隧施工现场进行较全面的实地参观,感受该世界级工程的特点、规模  相似文献   

8.
"瓦萨"号沉没 1628年,瑞典国王、瓦萨王朝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急切地想建立自己的造船业,他想要造出一批战船用来进攻欧洲.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的船下水了.瓦萨战舰长69.1米,最宽处22米,共5层甲板,有64门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船.在它扬帆出海后几分钟,突然出现一股暴风把船推向码头,船体急剧倾斜,结果水从较低的那些炮眼漫进船,涌上甲板.船沉入港口,"瓦萨"号上有50位船员丧生,船上的150名水手中有30人因此丧生.  相似文献   

9.
周礼 《广东交通》2006,(4):61-61
记从有关方面获悉,“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在穗期间的三个停靠点洲头咀、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的周边环境整治和码头建设工程等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上述三个码头的土建工程将于7月中旬前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和2005年在山东省蓬莱市所发掘的4艘古船中,根据船体舷板的连接方式判断,第3号船和第4号船公认为是高丽船.由于蓬莱第4号船的船体的残存量很少,因此无法推断其原来的结构特点,但被称之为高丽船的第3号船,因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船底板、舷板以及其他相关部件,可供我们推断其结构特点.第3号船的舷板是采用传统韩船的制造方式进行连接,在船体内部并没有设置加龙木而是采用设置隔舱板的方法提高船体的横向强度.韩国船舶史界普遍认为传统的韩船是通过设置加龙木来提高船体的横向强度,因此蓬莱出土的高丽古船,在韩国的学术界乃至在中国的学术界都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在这篇论文中,准备初步探讨拥有隔舱板的韩国古船--蓬莱3号船,在韩国船舶史研究方面带来的意义;同时回顾-下所谓"在韩船中没有隔舱板"观点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考察蓬莱高丽古船的发掘概况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其他学者对蓬莱3号船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