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上消防》2019,(1):45-45
在2018年12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今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几种主要应用方案,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特点,将北斗在UUV的应用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利用北斗导航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如组合导航、基于北斗的水下导航系统等;另一类主要利用北斗系统的短报文通信服务或兼具使用导航定位服务,如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UUV遥控系统等。本文为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提供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中国再次一箭双星,北斗家族又增加了两个新成员。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应用技术的不断提升,加强北斗品牌建设,让北斗系统深入人心,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北斗的内容和核心,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中国北斗,并称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 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  相似文献   

4.
王永涛 《中国水运》2014,(11):120-1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和通信系统,可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及短消息通信服务.文中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定位及通信原理.针对远海航标因远距离无线通讯无法进行遥测遥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海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覆盖,讨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服务在水上安全通信领域的应用,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功能和北斗卫星无线电测定(RDSS)业务为水上领域不同行业众多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共享、短报文信息转发等服务。分析基于北斗短报文服务的航标建设、虚拟航标、水上安全信息播发、应急救援等具体应用,以北斗分理服务平台为例,阐述其作为统一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为实现救援及其他服务提供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自我国于2012年12月宣布在亚太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后,北斗卫星导航产品已经在交通、渔业、农业等领域大量应用,其导航性能业已被广泛验证。因此,在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领域应用北斗系统提供导航服务的条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7.
《航海技术》2010,(4):18-18
<正>据参加中国首届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介绍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于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三步走"发展路线图为:第一步,从2000年到2003年,建成由3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  相似文献   

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其精准定位、授时和短报文收发功能,将导航、定时和通信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海上业务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高精度定位能力的基础设施,文中介绍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基本服务能力,重点从系统建设、参考站建设、数据处理服务中心以及精度测试等方面阐述了东海海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情况,并就系统在海事航海保障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船舶监控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中国水运》2014,(7):82-83
自从2012年底正式系统运营以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船舶领域发展迅猛,其精准定位和短报文收发能力,将导航和通信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海洋航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国的海洋渔业、远洋执法等部门,都将北斗系统作为重要的导航通信手段之一。文中向读者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在船舶监控管理方面的系统应用,并结合船舶导航设备的不同应用场景,展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通信领域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供应商之一,是中国独立  相似文献   

11.
从2000年我国北斗一号启动,到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有8颗卫星在轨组网,实现区域性卫星导航,2012年有望覆盖整个亚太地区。预计2020年将有35颗导航卫星飞天织网,像美国的GPS系统一样覆盖全球。目前,导航卫星有GPS的32颗、格罗纳斯的22颗和2颗伽利略实验卫星,再加8颗北斗卫星,增加了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  相似文献   

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兼备了传统天文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运行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已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安全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特点,研究了其在海警舰艇执勤执法方面的应用。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提升,必将海警舰艇实战应用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警舰艇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海警舰艇长期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设备的隐患,在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性服务之际,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警舰艇的定位导航、测量舰艇运动要素、通信、校正磁罗经自差、船艇管控等方面的应用上着手,结合海警舰艇其他导航设备,综合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以海警318A型巡逻艇为实例,证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警舰艇上普及推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航海》2017,(4)
文中介绍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服务性能,并简要回顾了北斗系统国际海事标准化进程,重点阐述了北斗系统在航标助航、海事测绘、海上安全通信和综合业务管理等航海保障各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目前应用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就此给出了北斗系统行业应用在顶层设计、标准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建议,以期通过北斗系统航海保障应用发展,为航海者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助航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王成 《航海》2014,(4):50-53
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善,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一直积极推动其在海事中的应用。基于航海无线电指向标的差分北斗增强系统是北斗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测科技中心设计研发了航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北斗和差分GPS的兼容系统,并进行了相关应用测试.系统的建成运行将为需要高精度定位导航的航海船舶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也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海事标准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航运业是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重要领域,航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在全球获得了广泛应用.为了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应用,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航海无线电指向标并兼容GPS系统的差分北斗系统[RBN-(DBDS+DGPS)]方案,分析了系统原理及组成,研究了相关标准和国际组织文件,指出了实际研发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为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航海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将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更好的在海事领域应用北斗系统,文中简要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基本信息和主要特点,对北斗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论述。结合当前海事监管,海上搜救和航海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海事领域的前景,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末,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建设完成,除了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还实现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信等。得益于此,美国在卫星导航中掌握了先发话语权。为了打破美国GPS的垄断,同时也是中国国防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BDS)在2000年开始启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由卫星在天空编织的定位网络,正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基于这张"天网",无数创新应用将在全球开启亿万级别市场。无人驾驶汽车已可以在繁忙的交通路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任沁沁罗莎)据中国空间技术专家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前建立全球导航系统。导航卫星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的,一种是全球性的,在中国,就是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中国建成完善全球导航系统的三步走计划是:第一步即区域性导航系统,已由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完成;第二步,即在十二五前期完成发射12颗到14颗卫星任务,组成区域性、可以自主导航的定位系统;第三步,即到2020年前,有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港口企业在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北斗导航终端设备价格较高,多数用户难以接受,容易使港口企业更加青睐GPS终端设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助力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