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喷油装置的功能是将燃油以高压、雾状喷入燃烧室内的压缩高温空气中。柴油发动机动力的产生是依靠燃烧的燃油量决定的。燃油的喷雾雾化程度、空气与燃油的分布状况、单位时间的喷油量对发动机的性能、排气污染物、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喷油装置是柴油机中最精密、最脆弱的部分,故障多数由它引起。为确保柴油机的正常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电子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汽车公司在80年代末开始引入轿车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 柴油机因其优良的经济性而独树一帜。柴油机设计成直接通过燃油量进行负荷和转速的调节,不必对吸入空气进行节流。根据燃烧方法的不同,柴油机喷油装置必须以350~2000bar之间的压力将燃油喷入发动机,以便生成良好的混合气。与此同时,还要以最大可能  相似文献   

3.
喷油装置的功能是将燃油以高压、雾状喷入燃烧室内的压缩高温空气中。柴油发动机动力的产生是依靠燃烧的燃油量决定的。燃油的喷雾雾化程度、空气与燃油的分布状况、单位时间的喷油量对发动机的性能、排气污染物、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喷油装置是柴油机中最精密、最脆弱的部分,故障多数由它引起。为  相似文献   

4.
电控高压共轨喷油器是共轨柴油机燃油系统中最关键、最复杂的核心部件.它能根据ECU发出的控制信号,以极快的响应速度控制电磁阀开启和关闭,将高压油路中的燃油以最佳的喷油定时、喷油量和喷油率喷八燃烧室,从而有效改善燃油性能,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降低排放.电控喷油器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较为特殊,因此对它的工作性能、耐热能力以及燃油品质要求较高.在使用维护中不能掉以轻心,倘若电控喷油器性能不佳,会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技术状况,造成燃烧不良,功率下降,不易启动,甚至不能工作.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的发展、电控喷油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分类;分析了各种电控喷油系统的优缺点,指出高压共轨系统以其结构紧凑,喷油压力的选择不受柴油机转速、负荷和燃油喷射量的影响,能实现喷油量、喷油定时和喷油率的灵活控制而成为未来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Bosch PT燃油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燃油产生高压、定时分配和油量调节都在喷油泵中进行,而在油泵和喷油器燃油系统中,燃油产生高压、定时分配和油量调节都在油泵和喷油器中进行。在PT燃油系统中,进入喷油器的燃油只有20%左右自喷油器喷入燃烧室,余下的燃油对喷油器进行冷却和润滑后返回油箱。由于该系统的燃油泵输出低压油,因而没有高压油管,在高转速下不存在压力波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燃料系统典型故障诊修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柴油机的怠速不稳(1)喷油泵供油不良引起的怠速不稳。喷油泵按柴油机各种不同工况的要求,定时、定量、定压并以一定的喷油质量将燃油喷入燃烧室,保证柴油机正常工作。柴油机的供油质量好坏,主要是由三大偶件(柱塞副、出油阀和针阀)来保证,其中任何偶件出现故障都会使柴油机怠速不稳。三大偶件磨损造成的怠速不稳,表现的特征是变化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8.
针对HCCI燃烧在大负荷时的局限性,开发了基于电控燃油喷射定时和EGR率的车用柴油机双燃烧模式,即在小、中负荷工作时,采用均质压燃预混合燃烧,在大负荷时,采用传统的扩散燃烧模式,克服了均质预混合燃烧模式大负荷性能差的缺点。试验研究了在HCCI区域喷油提前角与EGR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及二者在HCCI区域的协同作用。分析了HCCI燃烧的缸压和放热率。通过油量MAP与喷油定时MAP的优化和爆震扭矩值确定了双燃烧模式工作下的HCCI扭矩范围及过渡区域扭矩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电控VP37泵与电控废气再循环系统相结合,通过增大喷油提前角的方式,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实现了准HCCI燃烧,NOx与炭烟排放同时降低;在大负荷范围内采用常规燃烧方式,使CA4D32TC柴油机实现了双燃烧模式工作,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由于发动机的发展,高速柴油机的喷油定时,将由精确的电子控制来取代目前使用的离心式定时器的控制。不过,到目前为上,这样的电子控制装置仍处于试验室的试验阶段。虽然一些制造厂家也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文章,但真正能供重型车辆用的喷油定时控制装置至今尚未问世。 事实上,在一个重型车辆和寿命周期的总费用中,燃油费用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如果有一种可降低油耗的装置,那么可以肯定,是会受到用户欢迎的。基于上述考虑,笔者才试图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燃油喷射控制装置。 这种新的燃油喷射控制装置系采用微型计算机和具有专用油路的液压执行器随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变化来控制最佳喷油定时。 本文叙述了该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及市场反应等。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发动机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柴油机的主要发展目标集中在降低噪声和废气排放方面。针对世界众多的排放法规,对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将有如下发展变化: 1.所有直喷式柴油机的燃油喷射压力将增至120~180MPa; 2.喷油定时可随转速和负荷而变化; 3.采用慢开快闭的喷射模式; 4.采用能降低排放和提高驱动性的电控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排放问题,首先必须找出改善发动机燃烧的一般方法,而不是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与传统柴油机相比,高压共轨柴油机具有以下优点:喷油压力的产生过程与喷油过程相互独立,喷油压力稳定;喷油始点和燃油喷射量的控制相互独立,可实现精确控制;最小稳定燃油喷射量极小,可以达到1 mL/次;喷油系统响应灵  相似文献   

12.
柴油机高压喷射和喷油速率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柴油机高压喷射和喷油速率控制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综述了喷油速率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出高压喷射、可变喷油定时及喷油达率柔性控制是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4.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功能 在共轨喷油系统中,喷油压力的建立与喷油量互不相关,喷油压力不取决于柴油机的转速和喷油量.在高压燃油存储器(即"共轨")中,始终充满着高压燃油,而喷油量、喷油正时和喷油压力由电控单元(ECU)根据其中存储的特性曲线和传感器采集的柴油机运转工况信息算出,然后控制每缸喷油器的高速电磁阀开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燃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为满足柴油机的多用途需求,必须开发出高性能的燃油喷射系统。以柱塞式燃油喷射装置和共轨燃油喷射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为着眼点,介绍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的技术发展动向,并以电磁阀式喷油器为例,阐述了材料技术的发展为先进的共轨喷油系统实现高压喷射与多次喷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徐艳 《汽车维修》2008,(12):16-17
电磁喷油阀是电喷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执行机构中的关键部件,它安装在靠近气缸盖一侧的进气歧管上(四缸发动机机),其作用是根据发动机电控单元送来的喷油脉冲信号,将计量精确的燃油喷入进气歧管中进气门的前方。  相似文献   

16.
已报道过采用多次喷油的预混合压缩着火技术降低排放、噪声和燃油耗的柴油机燃烧系统。这一燃烧系统的关键是第2次喷油的喷油定时和喷油量。运用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可视化和数值模拟技术发现,浓混合气区域的火焰氧化加速,通过设定最佳的第2次喷油定时,以及适当的喷射间隔,可以抑制喷嘴附近区域碳粒的形成。燃烧噪声频谱分析发现,在2个压力升高率峰值之间,燃烧噪声得以降低。  相似文献   

17.
就柴油机电控系统中的燃油喷射系统的系统组成,及其对循环供(喷)油量、供(喷)油正时、供(喷)油速率和供(喷)油规律和喷油压力的控制进行了论述,并就现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泵喷油器     
普通车用柴油发动机上的喷油泵和喷油器是两个独立部件,两者通过高压油管连接,为了改善柴油机的燃烧性能,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近期推出了一种将喷油泵和喷油器组合在一起的喷油装置-泵喷油器,该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喷油压力高和结构紧凑,普通车用柴油发动机的喷油压力为20MPa左右,而泵喷油器的最高喷油压力达到205MPa,从而有利于燃油在燃烧室内的雾化和混合,另外,泵喷油器采用二次喷油法,即在向燃烧室正式喷稿压燃油(主喷油)之前先向燃烧室预喷极少量的低压燃油(预喷油),预喷燃油的燃烧使燃烧室内的温度和压力提高,有利于随后的主喷燃油的快速燃烧,避免主喷燃油的发火滞后。  相似文献   

19.
这种柴油机喷油系统(UFIS)适用于现有各种用途的发动机,也为重视排污和噪音的新的高性能柴油机提供了所需要的喷油量,喷油特性和定时控制。 这是一种电子液压喷油系统,它是采用电子控制的按一般传动原理工作的单体喷油器。这种喷油系统的特点是能准确地调节输出油量、增大油压和控制喷咀针阀。 这种喷油系统适应性强,而且具有一般喷油系统所没有的喷油特性。  相似文献   

20.
高强化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喷油参数匹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用双卷流燃烧系统的单缸柴油机进行了强化燃烧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喷雾锥角燃烧特性试验和相同负荷下不同转速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发现,柴油机喷雾锥角的合理设计对燃烧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提高转速是提高柴油机强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但是转速提高会带来排温升高及燃油经济性恶化等问题。通过调节喷油定时可以在提高发动机转速时使排温及燃油经济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采用双卷流燃烧系统并配以合适的喷油参数(喷雾锥角、喷油定时)可以达到提高柴油机强化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