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2007,(11):38-39
施仲衡: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中国轨道交通峰会组委会名誉主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铁道部以“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07,(1):4-4
“十五”期间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项目工程,取得了国人骄傲的技术创新。而“十一五”规划,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雨后春笋”的机遇。作为轨道交通产业媒体,我们见证了成绩,感受了发展,我们责无旁贷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者给予荣誉的肯定。轨道交通产业多家联盟媒体取袂推出“2006年轨道交通产业荣誉榜”大型宣传推广活动。“荣誉榜”遵循客观性、权威性的原则,完全反映业界的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2020,(1):32-34
南宁市作为面向东盟“一带一路”的门户城市,其轨道交通正处于重大机遇期,将国家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创新布局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产业、科技升级崛起结合,针对南宁轨道交通规划目标,结合南宁轨道交通的需求,采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了南宁轨道交通智能运行研究中心。南宁轨道交通智能运行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利于促进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宁轨道集团”)参与轨道交通行业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服务价值增值和公司品牌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2006,4(6):88-88
“上海公共安全建设”重点提案促办会.针对轨道交通大客流所引发的安全问题,由公安、公交等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制定的预案已于近期完成。在这份预案中,除由轨道交通公安分局增派警力维持秩序、让滞留乘客换乘其他线路、控制客流进入车站等方案外,轨道交通通道内部分商铺将被拆除以增加人流通行能力。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在内的地面交通系统也将在应急时间内到达岗位,缓解客流压力。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的日均客流已高达170万人次,其峰值达208万人次。而日均客流的警戒线为210万人次,有接近警戒线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三网合一”综合轨道交通的概念、功能及特点,并对“三网合一”综合轨道交通的利益群体和实施利弊进行了分析.“三网合一”综合轨道交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当代轨道交通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是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和质量、实现我国轨道交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利大于弊、互惠共赢的民生工程,其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6.
郑兰英 《轨道交通》2013,(11):22-26
“地铁建设、运营必将为石家庄这座城市注入新鲜动力。我们的口号是‘地铁,让城市更美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地铁建成之后,我们的城市必定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充满活力。”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容建华憧憬着石家庄市地铁开通后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以其安全、节能、环保等特点,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运行模式,并对保障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读者了解站台门系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因具有节能、环保、适合长距离市内出行的特点,其建设在我国大城市得到广泛的重视。为更好地做好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工作,吸取国外大城市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巴黎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网络结构、运营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轨道交通网建设现状,从轨道交通的规模、网络结构、车辆选用、运营组织方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网的建设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9.
近日,“第二届中国轨道交通信息化数字化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届论坛以“信息化数字化助力智慧轨道交通”为主题,由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所所长张洁主持,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翔、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曹俊文、上海轨道交通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金涛、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通号处副所长刘新平、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唐永刚、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自动化部安全总监张小林、中电新源智能电网科技有限公司包红旗等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申通维保中心、上海隧道院、广州设计院、申铁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华三通信、和利时、华为技术等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现有轨道交通体系中“换乘乘客”与“直达乘客”都直接共享同一线路车次,换乘站成为交叉拥挤的主要地段。为解决换乘站内换乘乘客与直达乘客相互占线而导致人流拥挤问题,在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规模下,将轨道交通换乘站进行整合,建立起环形或线形的“履带式”轨道交通换乘线路,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 )模拟“履带式”交叉线路换乘线路的构建。新规划的“履带式”轨道交通换乘站路线直接与原线路相脱离,成为专门的换乘线路,原线路规划为直达线路,换乘乘客与直达乘客仅通过换乘站进行乘客交换,然后各行其道达到互不干扰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总结和交流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先进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电气化轨道交通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推动我国轨道支通电力及电气化的现代化建设,近日.由RT《轨道交通》杂志、RT轨道交通网主办,中国铁道学会支持的“第二届中国轨道交通电力及电气化发展论坛”在上海新国陌博览中心圆满召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轨道交通客运量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化经营格局.公共汽电车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运营线路长度和站点数量进一步增长.在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的有效衔接,强化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两网合一”,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对本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公交网络发展进行了阐述,对两网在线网和客流上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两网不是简单的“你进我退”和“你主我次”关系,提出两网融合水平逐步提升,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应进一步发挥公交弹性,推进两网市区两级区域差别化.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2006,(6):4-5
“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大发展已在业内成为共识,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车辆制造占据着轨道交通行业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相关方面的介绍、分析、探讨与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列车技术快速发展与国产化导向的促进下,我国轨道交通正朝着更快捷更人性的方向发展着……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上海现状市郊轨道交通线路特征的基础上,从运送速度和舒适度两方面,指出现状市郊轨道交通难以适应未来上海大都市长距离城际出行需求。通过国际实证研究,分析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功能,总结国际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可达、舒适的三大特征,以及直达市中心、穿越市中心和市中心外围换乘三种线网构架。最后,提出上海大都市范围及其3个交通圈层,以及上海大都市的双层次轨道交通线网和“一环八射”的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构架。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20日,汉高股份有限公司(汉高,Henkel)凭借着为轨道交通领域量身打造的“高速铁路隔音降噪产品解决方案”,位列“2010中国轨道交通创新力企业TOP50”榜单,并摘得“2010轨道交通行业十大创新产品”的桂冠。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2009,(12):67-67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给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市场空间。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方继保”)同样关注着轨道交通的市场领域,凭借自身在国内电力自动化系统及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同类产品中有着很强的技术应用及市场竞争优势,打开轨道交通业务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日前,“轨道交通电力牵引工程论坛”在中国南车株洲所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十位院士莅临论坛,论坛以较高的学术规格,探讨了我国轨道交通电力牵引机相关领域的科研及产业化发展进程,论坛所透露出的轨道交通电力牵引关键技术新趋势振奋人心!  相似文献   

18.
李锋 《城市交通》2009,7(1):26-30
客流预测结果是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首先分析了深圳市近期轨道交通发展的特点,并总结其对轨道交通客流成长和预测方面的启示。针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利用“客流预测规划审核”和“预测结果综合决策”的办法改进客流预测。前者探讨了重要基础数据的核实、轨道交通出行特征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内容。后者包括确定系统规模的综合决策以及确定车站设计规模和运营组织方案的综合决策。最后提出客流预测发展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2013,(4):102-10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末,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将超过3500公里,至2020年规划线路将达6100km。预计未来1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有望超过3万亿元。全球轨道交通3/4的投资将集中在我国,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成为国家“十二五”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20.
随着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的建设,苏州轨道交通“井”字形骨干网络逐步形成。从3号线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创新、施工组织管理创新、重要课题研究创新等多方面研究苏州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方案,重点论述在尊重既有线网的基础上,如何优化调整线路走向以更好地支撑城市发展和提升轨道交通换乘功能,以期为苏州轨道交通后续线路的持续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