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转台的高速旋转主轴,对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工作进行了模拟。通过机械动力学和两轴段三圆盘等效系统图的建立和分析,成功地设计并解决了在高速、宽范围(10~7000r/min)工作条件下转台的共振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子计算机在汽车上的应用,使汽车的控制由传统的机械控制变为了电子控制。汽车上的电子元器件增加了许多,电路也更加复杂了,其故障类别增多,故障的症状、特点与传统的控制系统也大不相同。这样就需要正确地使用和维护才能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不必要的损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国内无触点分电器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两种无触点分电器机械部分的特点,特别是推板离心机构的特点,提出了推板式离心机构稳态运动分析的数学力学模型及弹簧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用BC3.1语言在Windows平台上编制了计算机模拟程序,根据不同汽车发动机的提前角度要求可进行离心调节机械弹簧参数的设计,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4.
JIMMY 《汽车杂志》2003,(12):136-137
分电器是车辆点火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点火系由发火器、点火线圈、分电器、高压线和火花塞等装置组成。车辆在起动发动机时是靠点火系来帮助起动的,如果点火系出现了问题,会造成发动机不能起动,而给用车带来麻烦。分电器也是点火系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部分,尤其是过去一些旧式没有采用电控式分电器的汽车,所以分电器也是我们日常保养汽车时要注意的一个部件。  相似文献   

5.
现代汽车点火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电子点火与微机控制点火的时期,但仍有相当部分在用汽车使用传统机械断电触点式点火系统.传统点火系统已不适应现代汽车的高速、低故障、低油耗、低污染等诸多要求,所以,为了改善发动机性能,特向大家介绍几种便于改装、维修的半导体辅助点火系统.  相似文献   

6.
现代汽车由于环保和经济的要求,发动机采用了高压缩比和稀薄混合汽燃烧技术,所以对点火系统的可靠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足够能量的火花和正确的点火时间是保证发动机良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检测点火系统故障的有效手段,就是使用示波器分析点火波形。点火波形分析分为次级点火波形分析和初级点火波形分析,最常用的是次级点火波形分析。观察次级点火波形,使维修人员能从细微处分析车辆的运行状况,确定点火系统本身,发动机机械部分和燃油系统是否有故障,从而确定修理方向。  相似文献   

7.
广州本田雅阁ACCORD 2.3VTI—L型汽车F23A3发动机采用的无机械提前式电子点火系统的电路简图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蓄电池、分电器、高压线、火花塞和发动机主电脑/动力系统控制模块(ECM/PCM)等组成。  相似文献   

8.
世界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岩 《汽车情报》2005,(2):34-36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产品在机械结构方面已经非常完善,靠改变传统的机械结构和有关结构参数来提高汽车的性能己临近极限。由于日益增强的安全、节能与净化要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工业还须不断研发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汽车新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从早期的电子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汽车制造工艺、材料性能、装配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发动机的机械部分已不易损坏,汽车发动机故障80%以上出现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电控点火系统。发动机正常起动必须具有足够的压缩压力、喷油量和点火能量。在发动机机械部分和蓄电池电压正常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对发动机供油系统和点火系统的检测,根据有、无喷油信号和点火信号分析发  相似文献   

10.
电气系统的维修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它不仅要求维修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涉及到物理及电子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汽车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各电器元件控制的相关程序以及国家安全法规的理解,是汽车维修人员必不可少的,及时准确地判断电气故障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1.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汽车因能源和污染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讨论了压缩空气动力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分配和能量利用,并分析了装有叶片式气马达的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动力特性和行驶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效应,能够方便地解决机械中能量传递与控制的问题,可以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别从汽车用减振器、缓速器及发动机支架介绍电流变液器件较传统器件的优点。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汽车用电流变液器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噪声、振动和舒适性,即NVH(N-noise,V-vibration,H-Harshness),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影响着汽车乘坐舒适性,也成为各大汽车商家竞争的标尺,特别是对于高端乘用车,顾客对车内噪声要求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实践证明,汽车上几乎所有的子系统都与NVH问题紧密联系。作者所在的汽车企业对于NVH问题尤为关注,质量部门在日常考核中时有发现各类噪音,振动,舒适性等问题,在与德国同款车型对比后,存在共性及中国独有问题。如变速箱相关噪音问题多为共性问题,传动轴及半轴类问题多为中国独有问题。此类问题对车型的销售及车型品牌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合适的措施,尽可能消除或阻隔此类噪音,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文章系统研究了NVH类噪音问题发现及解决机理,从消除振动与噪声产生的根源出发,采用隔振及优化机械结构的方法有效解决了NVH问题,避免了重新设计所需要的高成本,并在最短时间内在市场体现,有效改善了客户满意度,提升了产品品质。后文将结合传动轴高频啸音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问题解决过程及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宁波中兴大桥为背景,针对矮塔斜拉桥V型桥塔竖转施工转轴受力性能展开研究。转轴在桥塔转动过程中,受集中荷载效应较大,易产生破坏,威胁桥梁建造安全,V型桥塔对拉不同步转动受力性能更为复杂。建立桥塔竖转整体计算模型,分析集中荷载效应最不利施工状态;根据最不利施工状态建立竖转转轴局部分析模型,分析其局部受力性能。结果表明,V型桥塔在竖转施工过程中,转轴的强度和刚度均能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杨旭  项彦勇 《隧道建设》2016,36(8):924-932
为了最大限度进行煤层开采并控制其对斜井结构的不利影响,需要估算合理的斜井保护煤柱尺寸。针对地层-斜井的5个不同横截面,采用经验公式法估算煤柱尺寸,并进行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斜井管片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分布特征,并给出合理的煤柱尺寸。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得到的煤柱尺寸小于根据经验公式得到的煤柱尺寸;2)随着回采工作面与斜井水平距离的减小,斜井结构首先轻微上浮,然后显著下沉;3)当斜井与开采煤层的竖向距离较小时,斜井结构因受到破裂岩层的下沉挤压作用而向远离开采工作面的方向变位;4)当斜井与开采煤层的竖向距离足够大时,斜井向开采工作面的方向变位;5)由于斜井穿越的岩层与煤层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在不同岩层或煤层之间的交界面附近,斜井结构可能因应力集中而承载力不足,需要采取一定的改善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包家山隧道3#斜井工区施工通风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穆千祥  曹支才  肖元平 《隧道建设》2010,30(3):336-338,343
针对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3#斜井工区钻爆法开挖、斜井有轨提升、正洞无轨运输、多作业面同时施工的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的施工通风方案。现场应用测试证明,通风效果良好,通风方式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7.
由于旋挖钻机质量大、输出扭矩大,所以对旋挖钻机的主要部件进行力学分析十分重要。针对旋挖钻斗钻进过程、回转机构运动过程和变幅机构变幅过程进行了分析,能为旋挖钻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21年8月份云南某地隧道关门坍塌事故救援,介绍小导坑救援、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和旋挖钻机竖井救援3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最终使用旋挖钻机开挖竖井,人工破除隧道拱顶初支钢筋混凝土后,将被困隧道77小时的5人全部救出;分析救援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是首次使用旋挖钻机开挖竖井形成通道成功救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传统竖井施工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消耗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沉井潜入式竖井掘进机。该掘进机可以实现开挖、出渣、支护同步作业,自动、高效施工。针对沉井潜入式竖井掘进机的相关结构进行研究: 1)系统阐述沉井潜入式竖井掘进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基于受力特性和运动特性,分别对其工作装置进行力学特性分析和运动学特性分析,构建其运动学分析简易模型; 3)采用有限元法对关键部件进行静强度分析,得到其对应的应力云图和变形量云图,验证关键部件在强度和刚度方面符合设计要求; 4)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对其关键部件以及关键位置处进行运动学研究和动力学研究,得到其位移和受力曲线图。结果表明: 该竖井掘进机结构设计、力学特性分析以及运动学分析合理,有限元法和虚拟样机技术运用可行。  相似文献   

20.
以和榆高速公路左权至和顺段云山隧道#3斜井与联络风道交叉结构为工程背景,基于三维有限元方法,设置3个计算工况来模拟斜井与联络风道交叉结构不同开挖支护顺序,研究了斜井与联络风道交叉结构施工力学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先施工斜井再施工联络风道,对联络风道衬砌结构受力有利;交叉处锐角侧联络风道拱肩、拱腰初期支护受力大,施工中可以考虑交叉段联络风道1.5倍洞径范围内采取加固措施;先施工斜井再施工联络风道(工况1)是最优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