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50年代末,以提高动力装置工作可靠性、安全性、减少管理人员、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为目的,自动控制技术开始应用于商船。从此,船舶自动化以机舱内单项自动化或局部系统自动化发展为对整个机舱设备进行集中监测和遥控;60年代中后期,船舶自动化发展到“无人值班机舱水平”;60年代末期,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从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气元件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且信号传输方便,  相似文献   

2.
国内主机遥控现状和我们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改革开放给船舶工业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在船舶配套工业中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机舱自动化。近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为发展我国船舶自动化作出了贡献。一、机舱自动化发展简介1.国外机舱自动化的兴起和发展机舱自动化在国外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当时,主要采用气动、液压、电动等方式对机舱设备分散控制、单机遥控、集中监视。具有代表性的是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柴  相似文献   

3.
舰艇隐身技术的目的是使舰艇的信号特征融合于环境背景中.有效降低敌方探测器的工作效能。隐身舰艇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的海军把保证舰艇隐身性置于和发展新型武器系统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设计的每一型水面舰艇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隐身性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对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在随后建造的各型驱逐舰,护卫舰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隐身技术。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的水面舰艇已完成了从非隐身到初步隐身化的跨越,走在了世界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前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周士鸿 《中国修船》1990,(1):44-45,43
船舶机舱自动化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不少船舶上安装了许多不同类型国内外电气自动化设备。由于品种、型号繁多,给维修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就船舶电气自动化设备,叙述寻找其故障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5.
《船艇》1989,(8)
船电情报网拟于1989年8月举办“船舶机舱自动化”学习班。船舶机舱自动化技术,就是利用各种控制技术和自动化装置,代替机舱值班人员,对主机、电站和操纵系统进行操作管理,从而达到减少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6.
船舶机舱的监控设备,经多年使用,备件耗尽,技术状态老化,若设备全部更新需大量资金,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而利用原设备中的可用资源,在原设备的基础上,利用最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则是一种很好技术更新措施。此文介绍了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在对自动化机舱改造过程中,利用最新的微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将—80年代初期水平的自动化机舱监测系统,改造成为一具有90年代末期先进水平的机舱监控设备。  相似文献   

7.
火箭深弹是二战时期出现的、将推进火箭与深水炸弹结合为一体的舰载攻潜武器,它的问世将水面舰艇的攻潜作战距离由上百米扩大至数千米,直到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各国海军舰艇广泛装备的反潜武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具有更大攻潜距离和精确攻击能力的舰载反潜鱼雷以及反潜导弹的发展,美、英等西方国家海军转以自导鱼雷和反潜导弹作为舰载攻潜武器,不再为舰艇配备火箭深弹系统。  相似文献   

8.
微机新技术在机舱监测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机舱的监控设备经多年使用后备件耗尽,技术状态老化,若设备全部更新或到原设备制造厂定制配件都需大量资金,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而利用原设备中的可用资源,在原设备的基础上,用最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则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更新措施。本学院在对自动化机舱实验室改造过程中,利用PLC、PC以及最新的微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将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的自动化机舱监测系统改造成为具有20世纪90年代末期先进水平的机舱监控设备。  相似文献   

9.
李文宇 《船电技术》1991,(1):61-62,6
1990年5月,海军将对计划中发展的一组推进和电控设备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审查,准备于1992年交付费城海军工厂进行陆上试验,将为“整体电力传动”(IED)推进系统打下基础,并计划在本世纪末以前将用于海军水面舰艇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船舶机舱自动化设备模块化、标准化的发展,如何为设备建立一个标准通信平台和设备描述方法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现从实际应用出发,提出采用已经成熟的CANopen协议体系建立船舶机舱自动化设备级通信平台和设备描述方法,并讨论了自主实现CANopen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实现CANopen的基本思路,最后介绍了CANopen在船舶机舱自动化主机遥控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概述轮机自动化机舱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从专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自动化机舱综合训练、适任评估训练教师培训等几方面,阐述自动化机舱在教学中的作用,并论述自动化机舱实验室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船舶机舱集中了船舶所有的控制设备和电力电子器件,一旦机舱设备出现故障将会导致船舶不能正常运行并造成重大损失。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船舶机舱监控系统中,本文针对船舶机舱监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因特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以及ARM嵌入式技术的船舶机舱实时监控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对嵌入式平台实现网络通信进行了介绍。本文设计的系统具有成本低、实时性好、扩展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船舶工业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船载自动化设备越来越普及。其中,船舶机舱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在船舶自动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传统船舶机舱监控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无线以太网的通信技术,设计和改进船舶机舱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通信网络,并系统的介绍该系统的数据采集原理、远程监控和现场监控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现代舰艇的C~3I系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舰艇上的“作战情报中心”(CI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40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舰载C~3I系统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当时美国海军的“黍田系统”就是一个早期的、简单的应用计算机的作战情报中心,它的主要设备有一部雷达、一台作控制用的计算装置和一个空中交通监视和控制系统。但由于这时的计算机是电子管的,因此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到了五十年代,随着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体积、功耗、重量都大大减少的计算机为舰载C~3I系统中使用计算机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海军在1961年研制成  相似文献   

15.
海军舰艇防空作战装备和作战方式的系统化和自动化是衡量现代海军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在现代海上作战中,瞬息之间的突发情况和复杂情况均可能远远超出人力所能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极限,因此,战时作战武器及系统的操作人员事实上很难做到总是能够对周围发生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在现代各种高速、精确打击武器的威胁面前,技术装备及作战能力落后的军队无论具有怎样的超常勇气和战术发挥都将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能够对目标进行快速探测、跟踪、信息处理、显示并将先进作战武器予以高度集成的自动化作战系统才能与之有效对抗。海军舰艇防空作战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中国海军的短板,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通过对世界先进军事科技的密切跟踪、学习、引进、吸收、借鉴和创新,中国海军在舰艇防空武器的系统能力方面已经逐步缩小了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某些技术领域甚至有所超越,从而大大提高了在现代高技术海战场的综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河中小型船舶机舱集控室的设计探讨,采用实用、经济、高效的工业计算机代替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在机舱集控室实现主机遥控,对设备实施自动监控、及时报警的管理方式,提高船舶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性和安全性能,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国外舰艇平台管理系统综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舰艇平台管理系统是对舰艇平台的推进系统,电力系统、损管系统和辅机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高度自动化系统,旨在提高舰艇平台的自动化程度,减少舰艇平台的保障人员,降低舰艇寿命周期成本费用,本文重点介绍国外海军发达国家的舰艇平台管理系统的研制情况,为我国研制舰艇平台管理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由我所主编完成的国家军用标准《水面舰艇舱室噪声级限值》(GJB153.1-86),经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于1986年6月30日发布,1987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主要为了防止舰艇舱室噪声对舰(艇)员的危害和保证舰艇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造船工业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本标准适用于海军新研制、建造的各型水面战  相似文献   

19.
一、轮机自动化发展现状 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轮机自动化经历了单机自动化—集中控制—无人机舱—自动化船几个阶段,跨出了历史性的几大步.  相似文献   

20.
舰船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舰载自动化设备比如导航设备、通信设备、武器系统的工作质量,目前,300 k VA级大容量、中频电力系统已经成为军事舰艇装机量最大的电力系统类型,为舰船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相对于传统的模拟控制技术,基于高性能逆变器的数字控制技术在舰船电力系统控制上具有灵活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系统介绍了数字PWM逆变器技术的原理和数学模型,同时结合传统的电力系统模拟控制技术,研究了一种舰船中频电源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电力控制精度高、操作简便、自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