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产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强  黄胜 《中国造船》2003,44(3):5-17
从造船业的特点及我国造船业的现状出发,在吸取国际造船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适于现代化造船的模式——生产中心制造船模式。分析、探讨此造船模式的结构、特点和运作方式。基于生产中心制造船模式的工程分解在于理顺作业任务包特征的相似性,以达到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模式的供应链是实现总装化造船的保证,造船信息化工程是运作生产中心制造船模式的支撑,为取得系统的平衡和控制必需建立动态和有效的计划体系。文中引入相似性理论分析产品导向型作业分解,提出了优化排坞计划的动态模拟优化方法和优化壳舾涂一体化计划的改进后的遗传算法。本文研究的成果已经在外高桥造船公司得到了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2.
现代造船以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为特征。本文根据中间产品批量生产的单元生产策略,通过生产单元作业安排的数学描述导出生产单元的作业成本控制模型,从批量生产单元的中间产品成本控制问题入手,着重解决合理划分批量、组织每一批中间产品的生产,以及均衡地利用资源的问题,达到中间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组建成组生产单元,实行中间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的特征.在一定的生产计划期内,生产单元内中间产品的生产,通过成组、优化,采取批量生产的方式,以一定的节奏连续均衡地生产.研究了选择合理的生产节奏,保证生产单元作业的均衡性及降低其生产成本.建立了生产单元的作业安排数学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在满足资源限制条件下的成本最小的生产节奏,并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均衡性,从而可以制订出合理的单元生产作业计划.  相似文献   

4.
结合船舶生产模式的特点,将Petri网理论引入到造船企业车间实时调度问题之中,分析了曲面分段建程,建立起相应的Petri网模型,通过模拟仿真,为实现车间现场有效调度方案的制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李进  张裕芳  易宏  马晓平 《中国造船》2008,49(2):141-146
现代造船生产强调均衡连续,造船生产中“中间产品”任务包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造船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中间产品”任务包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中间产品”任务包评价方法,建立了船体零件加工分道作业线仿真模型,实现了对船体零件加工任务包合理性的仿真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6.
徐学光 《造船技术》1989,(12):22-25,37
引进成纽技术是解决造船工时消耗大、工艺流程紊乱的根本办法。造船成组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全局的质量控制循环活动、造船全过程的标准化、建造合同的技术谈判和产品任务分解结构;作为主体技术有船体分道建造法、区域舾装法、区域涂装法、管件族制造法和船体建造、舾装、涂装的一体化;核心在于将传统的以“工种”专业化为导向的生产体系,转化为以“中间产品”专业化为导向的生产体系,向计算机辅助综合柔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造船总装生产线的船厂生产计划与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集成制造的原理,论述了基于造船总装生产线的船厂生产计划、作业控制方式;提出了PERT、MRPⅡ、JIT三者集成的思路和方式;首次阐明了“集成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组”、“中间产品包”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造船总装生产线生产组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舰船科学技术》2013,(7):141-144
由于造船系统的复杂性,涉及中间产品多,导致造船生产现场组织管理难度较大。本文以造船生产现场管理为切入点,以MAS理论为基础,建立造船生产现场MAS协同管理模型及平台,通过多Agent的协作实现造船生产现场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的协同和集成,实时控制造船生产现场,辅助决策,提高造船企业生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先从纵向评述了建国以来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史实,根据船舶产品和技术30余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造船业仍处于产业生命的“生长期”。文章又从横向以世界造船先进水平审度了中国造船技术,认为主要问题之一是建造工时消耗过大。文中提出要把工艺和设计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引进成组技术,建立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体系,采用“分道建造”方法,逐步实现高度集中,而又高度分散的弹性的造船产业结构,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虚拟流水线生产系统及Petri网建模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船舶生产模式和特点,提出了船舶产品中曲面分段加工的虚拟流水线作业模式。研究了虚拟流水线生产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并对虚拟流水线生产关键技术中的作业负荷均衡技术和准时化生产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利用面向对象Petri网技术建立虚拟流水线生产系统模型,并将系统决策规则融于模型中,为系统仿真和调度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For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marginal offshore oil fields or to achieve early production in offshore fields scheduled for full production facilities a jack-up drilling rig can be converted to operate as a mobile production uni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discussion of the main aspect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conversion,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of a jack-up production unit.  相似文献   

12.
刘林涛 《集装箱化》2010,21(3):25-26
尽管2009年冷藏箱产量一直在2007--2008年平均水平的50%以下徘徊,但与萧条的干货箱市场相比,冷藏箱需求已出现强劲反弹。与2008年干货箱生产厂家大规模停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冷藏箱工厂逐步进入无间歇的单班连续生产期。预计2009年全球冷藏箱产量将达10万TEU,且在未来半年内确认交付约5万TEU。但是,总体来看,2009年的产量还是会创下过去8年来的新低。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船舶电气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气生产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注意事项,对电装生产设计的内容作一个相对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余良 《集装箱化》2009,20(9):34-35
英国著名航运和港口杂志Cargo Systems每年8月以增刊形式公布上年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称为Top100表。上榜港口往往在宣传中强调其在Top100表上的排名,但事实上,此排名对评估港口集装箱码头的经营业绩并无太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生庭 《造船技术》2005,(3):1-5,46
针对造船生产企业建造工艺数字化过程,分析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和程序的开发应用在CAD、CAM、CAE、MIS等方面应用状态和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陈弋 《水运管理》2010,32(2):16-17
12009年回顾 全国港口运输生产经历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短暂调整,2009年3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由绿翻红”,全年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有望与国民经济同步达到8%,基本走出金融危机阴影。2009年港口运输生产呈现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船舶建造生产计划是否合理对投资高、风险高、工期长的船舶制造业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船舶建造计划制定方法、船舶建造流程及仿真模型的建立和优化方法。通过实例仿真验证证明本文提出的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该优化方法能有效降低船舶建造生产计划的总工期延误率。  相似文献   

18.
李美乾 《船海工程》2007,36(6):33-34
通过选用合适的底、面合一的涂料,对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涂漆工艺进行优化,大幅度提高了漆膜附着力和涂装效率,为工厂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及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9.
船舶生产设计日程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清玉  陈宁 《船舶》2005,(5):24-28
船舶生产设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大量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文章分析了目前船舶设计的管理状况,从生产设计着手,重点介绍了一个日程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功能,包括分析劳动负荷、分配任务、实时监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计划调整,使整个设计工作可以合理高效地完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将斗轮堆取料机司机与司机、操作员和生产管理者之间相互连接的问题,对斗轮堆取料机生产信息的优化和共享进行研究,通过在散货码头流程控制系统和生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融合再开发,利用现场工业以太网,实现了斗轮堆取料机与操作员之间、斗轮堆取料机司机之间、斗轮堆取料机与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斗轮堆取料机与远程管理者之间4个层面的信息共享,使各方可根据需求实时共享信息,并对生产进行指导和控制。斗轮堆取料机生产信息的优化和共享提高各方联动互通性,尤其是提高了混配作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散货码头在混配生产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