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1概述GSM-R核心网络承载了全部铁路无线通信业务,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和高性能的核心网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条件。在欧洲,以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核心网(BICN)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GSM-R核心网络已经开始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节点,逐步投入商用。2009年欧洲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我国铁路GSM-R网络规划,全路计划建设19个GSM-R核心网节点,设置地点为18个铁路局所在地及拉萨。目前北京、武汉和西安3个全路核心网汇接节点及广州、济南、成都、南昌和上海GSM-R核心网节点已建成并实现互联。随大秦铁路建设的太原GSM-R核心网节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按照全路GSM-R核心网规划,西安核心网是全路第一阶段建设的核心网节点之一,也是全路3个汇接移动交换中心(TMSC)之一。2009年5月7日,西安GSM-R核心网设备正式加电,进行核心机房设备调测;既有传输设备开通了西安核心网至武汉、北京核心网的测试电路及核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GSM-R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GSM-R全网已建成12个核心网节点,无线网络覆盖里程累计达到12 000 km.GSM-R系统承载话音通信、列车运行控制信息、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信息、列车运行安全监控信息等各类业务,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灌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首批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是西南地区首条GSM-R线路.成都GSM-R核心网节点是铁道部规划的18个核心网节点之一,第1次在正式工程中3家GSM-R设备供应商完成互联互通,第1次使用软交换技术在现网中运营.  相似文献   

6.
对GSM-R系统中核心网的升级改造方案进行研究,包括GSM-R现状及需求分析、总体技术方案、互联技术方案以及业务割接等,并根据全路GSM-R核心网规划,结合上海局GSM-R维护管理模式、机房条件、传输资源及电源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高效、安全的核心网方案,同时对业务割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GSM-R系统障碍按设备类型可以分为硬件(板卡)、软件(进程)、网管及服务器三类,按业务可以分为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二类。根据GSMR设备障碍分类统计,核心网电路域设备多发生硬件(板卡)类障碍;核心网分组域设备多发生软件(进程)类障碍;无线系统中基站设备载频板障碍较多。  相似文献   

8.
LTE系统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平台.研究了GSM-R与LTE系统共存下的业务兼容性及互联互通问题,主要包括LTE系统对既有GSM-R业务的实现方式、二者的耦合方式、跨系统小区重选、业务承载等问题,讨论了核心网和终端融合的方式,说明LTE系统可以与GSM-R系统共存并互通.  相似文献   

9.
介绍北京,济南GSM-R核心网互联互通,根据GSM-R全国网络规划要求撤销济南SCP、HLR、RADIUS、DNS和GROS设备,研究将济南SCP,RADIUS、DNS、HLR、GROS数据迁移至北京节点,将上海GROS数据迁移至北京节点的技术,并计算中继通道的数量及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因新建额哈铁路,呼和浩特铁路局与乌鲁木齐铁路局核心网MSC及其他局间电路需进行互联,从业务需求、网络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局间电路互联的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铁路基础传送网SDH组网的现状,以西南环为例分析了当前SDH网络组网结构与业务保护关系的优点和不足;为保证铁路行车业务电路安全,提出铁路SDH骨干网中心节点跨环业务的保护思路和组网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地铁网络节点重要性进行评价在城市交通体系的运营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TOPSIS法是一种节点重要程度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已有的TOPSIS法在评价地铁网络节点重要程度时存在贴近度评价不合理,权重算法没有考虑网络空间特性两方面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1)结合垂面距离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案与理想解的贴近度;(2)设计适用于空间网络的局部熵赋权法。最后,以北京地铁网络为例,利用改进的TOPSIS法测算了节点的重要性程度。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定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并且优于现有的TOPSIS法,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铁路快货运输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从铁路快速货运现状分析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对快速货运硬件(铁路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通道,主要运输节点、运载及装卸设备)和软件(运输组织模式、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环境方案进行研究。提出铁路快速货运应依托高速铁路网,普速铁路网的网路优势,在国家综合物流通道基础上,优化完善铁路快运通道布局,着力构建铁路快运运输通道和物流节点,满足市场对快速货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唐包线红外线、牵引、电力等传输以太网汇聚业务主用或备用通道出现过几次全部中断的故障,用户侧没有相应的排查、定位及恢复手段,需通过传输网和数据网定位故障点,对维护人员业务水平要求高,网管操作复杂,排查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危及铁路行车业务正常应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通过优化传输以太网汇聚业务组网结构,可防...  相似文献   

15.
结合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弹性评估,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评估方法。根据列车故障前后的 性能变化曲线,总结系统弹性的 4 种能力,探究影响这些能力的相关因素,为影响因素的定量选取合适的评价指 标,作为贝叶斯网络的最底层节点。对指标制定打分表,获取专家的打分结果作为指标层的先验概率输入,同时 选择恰当的隶属度公式作为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获得贝叶斯网络的条件概率表,建立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贝 叶斯网络模型,定量评估系统弹性,同时对目标节点进行敏感度分析,提出提升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线网指挥中心是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深入发展后的必然选择,是网络运营协调、信息互联互通和 应急处置联动的核心机构。在借鉴中国各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苏州轨道交通在运 营安全的严峻性、设备制式的多元性、线网结构的复杂性、运行组织的多样性、网络客流的波动性、出行特征的 异质性、交通衔接的多重性等方面的运营需求,对线网指挥中心的运营职能进行优化。最后以网络客流分析为例, 梳理业务流程并提出优化建议,为网络客流的精细化管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周洋  孙强 《铁道学报》2020,(4):82-89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了列车控制等安全级别较高的业务,其正常运营是铁路安全行车的基础。为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在网络链路出现故障时,必须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链路。利用监测树M-tree方案,通过将网络拓扑转化为树形结构,并在指定节点设置监测器实现故障链路定位。为实现M-tree的构造,提出基于度与距离的监测器分配算法DDMA,算法选择节点度最大且相互距离最远的两个节点作为监测信号的转发节点以扩展M-tree。仿真数据表明,利用DDMA设计的M-tree方案所需监测代价不超过理论最小监测代价的7%。相对于现有的监测迹M-trail方案,DDMA算法最大可以节省30%左右的监测代价。利用DDMA为高速铁路骨干层光传输网络设计M-tree监测方案,实际监测代价不超过理论最小值15%。DDMA算法复杂度较低,当网络中含有100条链路时,算法运行时间不超过0.2 s。  相似文献   

18.
大型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能资源配置是提升服务品质与系统效益的关键.在分析网络系统复杂性和换乘衔接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协调的理念,将换乘枢纽作为疏解冲突、均衡运能的节点,建立以换乘等待时间最短为目标的网络列车运力衔接模型.设计基于协调层次、偏好导向的递阶循环协调算法,获得协调优化的运营方案,探讨了协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实际城轨交通网络为例求解,比选多方案的协调性,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可用于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9.
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上海轨道交通已进入网络化建设时期,必须促进网络规划-建设-运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提升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水平。分析了轨道交通网络化的技术特征,指出开放性、可扩展性和持续性是轨道交通网络的本质,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营是它的核心,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是网络化建设的支撑。围绕网络化的核心和技术支撑,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具体解决方案:建设网络运营协调中心、应急中心、清分中心,构建网络运营的高效运作管理体系;建立传输、交换、无线等网络支持系统,构筑网络运作基础平台;协调制式、统一标准、规划通道,最大程度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在互联互通基础上,通过网络统筹、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利用高度共享与集约化。说明了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在网络建设、系统配置、网络功能、资源利用、综合维修、网络成本、网络管理、网络效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速铁路的GSM-R通信无线覆盖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高速铁路的GSM-R通信无线覆盖的可靠性分析是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技术手段之一。抽象出胶济线GSM-R网络结构,利用故障树分析法,根据各个网络节点的可靠度,计算出整个系统的可靠度。胶济线GSM-R网络覆盖采用单网交织冗余覆盖方案,铁路沿线基站设置的比较密集,根据故障树定量分析法,求出顶事件发生概率的近似值,根据某厂家提供的相关产品参数,得到GSM-R网络主要单元节点的可靠度预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