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超滤反渗透处理二级城市生活污水出水,进行生活污水回用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滤反渗透对处理后出水的COD,TP,TN,TDS,Cl-处理效率分别为90%,95%,95%,99%,97%以上.超滤反渗透出水达到能够完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可以回用于景观用水.除N的指标外可以满足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绝大部分指标满足饮用水水源标准.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上海某已建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在新标准下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通过小试和中试研究探索合理的提标改造技术路线.小试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达到1.6 g/L时可直接将COD处理至100 mg/L以下,而臭氧投加量达到0.4g/L时,难降解COD组分即已低于100 mg/L;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出水经过混凝沉淀,进入高级氧化和生化结合的SHAS系统.在臭氧投加量为0.8 g/L的情况下,出水平均COD浓度为97.0 mg/L;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进水经过SBR+混凝沉淀+后置反硝化+SHAS流程处理之后,出水COD、NH4+-N和TN平均浓度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排放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以SHAS高级氧化为核心的提标改造技术可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为垃圾渗滤液的达标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及MBR-PAC(PAC,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湖水.试验考察了各工艺条件下的膜污染状况,发现投加PAC降低了膜阻力,利于减缓膜污染.为了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机理,采用空间排阻液相色谱(SELC)法对粉末炭投加前后膜污染物的分子量分布(MWD)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测定.结果表明,在MBR应用于微污染湖水处理时,小分子物质是一类重要的膜污染物质.PAC对大量小分子污染物(Mw<3 000)的有效吸附去除是投加PAC后膜污染状况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SBR工艺在处理豆制品废水中的运用及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用SBR法处理豆制品废水的试验说明,对SBR时序的有效调整可以大大降低小试SBR出水的COD浓度。同时,混凝、絮凝沉淀及砂滤法等化学、物理方法对于去除SBR出水中的COD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渗析与超滤、微滤相结合的集成膜过程对含油废水进行了资源化回收利用处理,并对该工艺中电渗析脱盐过程的各项运行参数与分离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出水水质,还对不同材料的超滤、微滤膜去除废水CODCr的效果作了相应的实验比较.  相似文献   

6.
针对渤海近岸海水浊度高、有机物和悬浮固体含量大等特点,开发了一体化混凝-微滤工艺对海水进行预处理.系统较长时间运行表明,出水水质好,能满足海水反渗透进水的要求.对污染的膜进行系统清洗后,膜通量基本可恢复至新膜水平;膜表面沉积物中Ca2+、Mg2+等的化合物含量较高;NaOCl溶液可有效洗脱膜表面UV254所代表的腐殖质类天然有机物.  相似文献   

7.
岳兵  颜勇  陈卫  林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93-96,136,323
该文介绍了用粉末活性炭对水源苯酚污染的净化处理效果所作的研究,在研究中建立了预警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强化混凝沉淀对苯酚的去除率在10%左右;果壳炭的对苯酚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均大于煤质炭;在取水口和吸水井处投加粉末活性炭,苯酚的去除效果最好,当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为40m g/L时,最大可处理苯酚浓度分别为10μg/L和8μg/L。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聚砜超滤底膜的种类,聚砜底膜上涂敷的硅橡胶的种类、浓度、涂敷次数、涂敷速度以及过程操作压力等对聚砜-硅橡胶复合膜富氧性能(富氧浓度和透气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较佳的硅橡胶类型和超滤底膜,最后在较佳的工艺条件下制得了富氧浓度为29.9%,富氧透气量为17.28 L/(m2·min)的能满足工业应用需要的聚砜-硅橡胶复合膜.此外,还对聚砜超滤底膜的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  相似文献   

9.
产业园区污水一般是由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生产废水组成的混合废水,污水可生化性低,碳源不足,且各项污染物去除率要求较高,普通生化处理不能确保出水达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各种碳源投加方式进行比较,对甲醇投配间的设计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汽车主机厂涂装车间产生的磷化废水,采用化学沉降法去除废水中的镍离子。分别进行了pH值、凝聚剂、絮凝剂投加量以及沉降时间(系统停留时间)对镍离子去除效果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H>10.5,沉降时间>4 min,在足够的凝聚剂和适宜的絮凝剂投加量的条件下,废水中镍离子去除率在99.0%以上。将最佳工艺条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废水处理后,出水的镍离子浓度可控制在0.05 mg/L以下,远低于1 mg/L,满足了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镍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沥青结合料对沥青碎石路面性能的影响,采用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弯曲试验的方法,研究沥青膜厚度、沥青类型和粉胶比对沥青碎石路面性能的影响.发现沥青膜厚度、沥青类型和粉胶比对沥青碎石路面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沥青膜厚度的减小,沥青碎石马歇尔稳定度先增大后减小,高温稳定性提高,水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降低;SBS改性沥青较基质沥青的路面性能较好;随着粉胶比的增大,马歇尔稳定度和低温抗裂性先增大后减小,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提高.结果表明:沥青膜厚度为9~11μm时,沥青碎石的综合路面性能较好;SBS改性沥青可有效提高沥青碎石的路面性能;粉胶比为0.8~1.2时,沥青碎石的综合路面性能较好;高温地区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和低标号沥青,且沥青膜厚度宜为9μm,粉胶比宜为1.0~1.2;寒冷地区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和高标号沥青,且沥青膜厚度宜为11 μm,粉胶比宜为0.8~1.0.  相似文献   

12.
主要针对几种典型的膜工艺,包括混凝/絮凝+超滤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 BR)技术以及反渗透(RO)技术在我国水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纳滤膜处理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工艺流程,考察了纳滤膜不同操作特性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及组合工艺对矿井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纳滤膜在过滤周期为30min采用逆料液回流冲洗,化学清洗周期5天,能够有效减少膜污染,恢复膜通量,稳定运行4周的试验数据表明,该工艺对矿井水的处理效果明显,出水稳定,出水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4.
涂装工艺排放的电泳超滤、面漆废水含大量高分子树脂、颜料、金属离子和可溶性低分子溶剂,COD高,可生化性差。采用物化 A/O法,即物化法进行预处理,用ABR(缺氧折流板反应器)进行水解酸化,再经SBR(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好氧生物处理。其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不同参数对PEM燃料电池电堆低温起动性能的影响,搭建了燃料电池电堆低温起动试验平台,对5 kW燃料电池电堆在-5℃、-10℃和-15℃下的低温起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恒电压模式比恒电流模式更有利于电堆升温;电堆起动电压为30 V时升温速度快于40 V和20 V时;初始温度越低时电堆升温速率越慢。另外,经过低温起动后电堆性能发生了衰减,电镜扫描结果也显示经过低温起动后电堆质子交换膜局部出现了破损,应采取措施减缓低温起动对电堆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试研究,考察气冲强化动态超滤处理大豆乳清液的效果和工艺参数.对于经过预处理的大豆乳清液,采用该动态超滤可以极大地延缓膜通量的衰减速率,在气冲强度5.0m3/h、压力0.05 MPa、温度45℃和pH 7.0的最优操作条件下,膜的过滤周期达到1 200 min以上,远大于死端过滤或切向流过滤时膜的过滤周期.对污染后膜的清洗表明,该组件形式有利于膜的水力冲洗和化学清洗;对蛋白质和糖类的分离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气冲强化动态形式不改变超滤膜对目标物质的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70#基质沥青中掺加不同比例的天然岩沥青得到改性沥青,低温延度试验结果显示其延度几乎为0,通过对低温延度断裂力测试,表明断裂力越大低温延展性越差;通过不同掺量岩沥青改性沥青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对比试验,并结合沥青胶结料评价结果,认为6%~8%掺量范围内的岩沥青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高温及水稳定性能,适用于目前路面结构中面层,可以得到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当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选用SUP-25级配、泰普克70#沥青和PR.M添加剂作为材料,采用低温弯曲试验进行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极限弯拉强度与极限弯拉应变的对比表明,采用强度和应变来评价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出现了矛盾。主要的原因是应变反映了变形能力,而根据混合料低温开裂的机理可以看出混合料出现裂缝是综合原因造成的,所以用能量法来评价是合理的。就应变能密度而言,其大小顺序为:未掺加混合料掺加0.8%PR.M混合料掺加0.6%PR.M混合料,且未掺加情况下的数值仅略大于掺加PR.M的两种情况,说明掺加PR.M添加剂虽然造成了混合料低温性能的略微下降,但其幅度并不明显。相对于PR.M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提高幅度而言,这点负面影响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型再生水厂,介绍了北京市通州区乡镇再生水厂建设运营项目中西集镇中心区再生水厂采用的VFL+混凝沉淀池+转鼓过滤器+次氯酸钠消毒的污水处理工艺,分析该工艺的特点、运行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工艺完善.结果显示,此工艺用地面积小,耐冲击性强,运行稳定可靠,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稳定达到北京DB11/890-2012中B排放标准,甚至更好的水质,满足再生水水质要求,可以有效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处理污水过程中产泥量极低,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  相似文献   

20.
混凝烧杯实验是水厂确定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如何使烧杯实验的结果更好地用于水厂的生产实践一直是给水排水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烧杯实验的条件是一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基于CFD软件的fluent6.3,对烧杯实验中烧杯形状和桨叶不同组合方式下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和数据分析,并结合现场混凝烧杯实验前后的浊度、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数值模拟的研究表明,方杯-平桨比其他烧杯桨叶组合形式更适合用于混凝烧杯实验,其实验结果也与水厂的运行数据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采用方杯-平桨组合方式进行烧杯混凝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更好地为水厂的生产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