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变缸内涡流降低车用柴油机NOx和微粒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喷气式可变涡流进气系统改变车用柴油机气缸内的涡流水平,研究了涡流对柴油机微粒(PI)和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降低低速小负荷工况的涡流水平,在对PT排放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NOx的排放量;低速大负荷工况,适度提高气缸内的涡流水平,在不至于过在提高NOx排放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PT排放量,中速工况涡流水平的变化对PT排放量影响不大,而降低中速小负荷工况气缸内的涡流水平,可以有效降低NOx的排放量。降低高速工况气缸内的涡流水平,可以同时降低PT和NOx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在维持重型车用柴油机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的同时,降低其氮氧化物(NOx)和微粒(PM)排放的关键,是燃烧过程的进一步优化。阐述了喷油系统的改进、燃烧室设计的优化、4气门低涡流和可变涡流结构的采用等技术措施的潜力,以及一些诸如排气再循环、喷水和掺烧清洁燃料等附加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添加剂和电加热的柴油机DPF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添加剂和电加热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以柴油添加剂与电加热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柴油添加剂降低微粒起燃温度,再生时补充少许空气,只需少量的电能就可以点燃微粒,通过其自身火焰的蔓延来完成整个捕集器的再生。以SOFIM8140.27柴油机为对象,对微粒捕集及再生方案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了该设计方案具有捕集效率高、再生可靠和车载实用等优点,能够适应我国的燃油品质。  相似文献   

4.
车用柴油机冷EGR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陈群  刘巽俊  李骏  王金武 《汽车工程》2001,23(6):392-395
冷EGR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NOx排放,而且有助于减少因柴油机采用EGR引起的微粒排放量的增加。本文进行了车用柴油机冷EGR系统的试验,研究了冷EGR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并且,对冷EGR和喷油延迟这两种降低柴油机NOx排放措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降低柴油机排气新装置的原理与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对减少柴油机微粒以及NOx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涡流室柴油机是我国台数最多,使用面最广、制造厂家最多的一种中小型柴油机。就全世界来说,高速车用、缸径在100以下的柴油机,涡流室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要是由于涡流室柴油机对燃油品质和对燃油系雾化质量要求较低;易于制造和修理;对空气的利用率较高;高速性能易于实现;循环过程对转速和负荷不敏感等。然而涡流室柴油机存在着较大  相似文献   

7.
可变涡流控制直喷式柴油机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向螺旋进气道入口处喷射空气的可变涡流进气系统———控制涡流型可变涡流进气系统 ,试验研究了该系统对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系统在不影响进气充量的情况下 ,可以明显改变直喷式柴油机颗粒 (PM)和 NOx 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净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宇 《汽车杂志》1997,(21):20-21
介绍了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基本特性,并从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两个方面介绍了减少柴油机微粒排放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谦  吴志新 《汽车工程》1998,20(6):367-373
本文介绍了采用二维氩离子LDA(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柴油机涡流室内空气运动特性的最新测试结果。测量结果表明:涡流室内气体平均速度及紊流强度仅为发动机曲轴转角的函数,在上止点附近随发动机转速升高,最大值出现时刻相对曲轴转角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点区别于使用HWA(热线风速仪)对涡流室的测量。吊钟型涡流室内的空气涡流以刚体涡流为主。本文描述了吊钟型涡流运动中涡核的运动轨迹,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涡流燃烧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今后十年机械增压器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发动机制造厂商正在对汽油机和柴油机上采用机械增压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排放法规的推动下正在进行规划,对柴油机来说,它主要有利于降低排放微粒。机械增压器一般为变容积的转子式,其基本组成包括鼓风转子和传动装置两部分。机械增压器转子鼓风处于空气滤清器之后。转子由发动机通过齿轮传动装置(或皮带、链条等)直接驱动。随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废气再循环对车用柴油机性能与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了降低车用柴油机的NOx排放,研究了不同工况下EGR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EGR可以有效地降低NOx排放。大负荷比小负荷效果显著,但微粒的排放有所增加。小负荷采用EGR时可以改善发动机的燃烧,微粒排放基本没有变化。空燃比是影响微粒排放的关键因素,小负荷宜采用大EGR率,大负荷时宜采用小EGR率,以求在控制NOx排放降低的同时,总的微粒排放不至增加过多。  相似文献   

12.
柴油机增压比大幅度提高以后,进气压差和空气密度将显著增大.针对一台高增压单缸柴油机,通过仿真方法分析了两个典型转速下不同增压比对进气射流和缸内流动的影响规律,并对高增压柴油机进气流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高增压柴油机在相同转速下的进气射流速度及其分布几乎不随增压比的增加而变化,缸内涡流比、湍动能等宏观和微观速度场特征参数也几乎不随增压比的提高而变化,原因是进气流动速度受限于平均活塞运动速度,进气质量的增加主要源自于空气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博世最新柴油喷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文 《汽车与配件》1998,(27):17-18
汽车发动机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降低其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受到重视。柴油机特别是直喷式柴油机因其燃油经济好、CO_2排放量低而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柴油机的NOx排放较高,尤其是具有很大潜在危害的微粒(PM)排放也很高。 欧盟计划在10年内将使用柴油发动机的车辆的NOx的排放减少90%,PM的排放减少70%。柴油发动机的商用车辆的PM和NOx排放量要求10年内降低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排放控制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柴油机排放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降低柴油机NOx和微粒(PM)排放的新技术,它们的特点、作用机理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进气道性能试验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气道性能(涡流强度、流量系数)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有重要影响,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进气道稳流试验装置,其数据的采集由计算机完成,着重介绍了可适应不同应用范围的6种进气道试验与评价方法,阐述了每种方法中进气道空气流量及涡流比的计算方法,为燃烧过程模拟计算提供了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16.
EQ6BT180柴油机降低NOx和PM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彪  李欲晓 《汽车技术》2002,(5):27-29,42
介绍了在EQ6BT180柴油机上进行降低NOx和PM(微粒)排放的研究,通过具体的试验,分析了喷油泵泵端压力、喷油器孔径和孔数,燃烧室形状,供油提前角及进气温度等因素对NOx和PM的影响,并通过产品改进使EQ6BT180柴油机的排达到了欧洲I号排放标准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油机排放的大量微粒和NOx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回顾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的三种方法,指出虽然采用缸内措施及燃油质量的改善可大幅度降低微粒排放,但面对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使用微粒后处理装置,对催化转换器和捕集氧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李军  向璐 《北京汽车》2015,(4):23-28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已成为柴油机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之一。文中探讨了微粒捕集器的捕集机理、过滤体材料特性以及再生技术。并利用AVL Boost软件建立模型,仿真分析了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和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过滤孔密度对DPF的最高温度、排气背压和排气碳烟量的影响,提出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设计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车用柴油机变工况下排气微粒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忠长  刘巽俊 《汽车工程》1997,19(6):342-346
研制了一种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柴油机变工况下排气微粒测量的测试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普通测功机和微粒稀释取样袋等组成。用此系统可进行柴油机恒转速扭矩、恒扭矩变转速和转速与扭矩成比例变化等模式变工况的微粒测量。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在不同变工况模式下的微粒和有各自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交车大部分以柴油机为动力装置,柴油机具有动力性强、热效率高和燃油消耗率低的特性,但其微粒(碳烟)排放量较高,对大气的污染较大。为解决城市公交车辆尾气烟度大的问题,文中将掺氢技术应用于公共汽车,对公共汽车上的柴油机进行改造,加装氢燃料喷射装置。使用结果表明掺氢技术用于城市公交车,车辆尾气排放的烟度大大降低,油耗也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