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车辆运行特性,对变速车道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车辆进、出公路主线的运行过程计算出变速车道的合理长度,提出了目前中国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口匝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如何做好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
关于互通立交设计的几点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互通立交中变速车道与主车道之间的路缘带设置、变速车道渐变段长度、双向单车道分流点的设计以及匝道在合、分流点的纵坡计算等进行了探索 ,力求互通立交设计的一些环节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3.
李聪 《公路与汽运》2012,(1):142-146
结合广州市黄浦区石化立交设计,介绍了互通立交选型、集散车道设计、变速车道设计、分合流点纵坡设计等关键问题和解决措施;针对广州市黄浦区石化立交,提出了新的立交设计方法并投入实施,新的立交设计方法力求使设计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山区高速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多互通式立交的设置位置受到很大限制,导致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间距很小。根据隧道内车辆驾驶人员对隧道内标志的识别、辨识、认读,以及车辆变换车道所需距离等条件,考虑对某些处于特殊条件的隧道设置1个变速车道,以缩小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的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为80 km/h的高速公路2级服务水平下,隧道出口处拓宽变速车道的长度不宜小于309 m,一般宜大于310m。在设计速度为60 km/h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拓宽变速车道的最小长度为203 m,一般应大于210 m。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在隧道出口处设置变速车道以减少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  相似文献   

5.
史静  沈穗娜 《中外公路》2011,31(4):309-314
依据影响互通式立交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汽车行驶特性和驾驶员反应特性,对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计算得出了合理的变速车道长度.弥补了JTG D20- 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规定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枢纽互通立交是进行高速公路之间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对于车道数不同、交通量相差较大的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互通立交,其匝道形式、线形布局和交通组织也较为复杂。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非对称型枢纽立交变速车道的设计要点,尤其是当匝道交通量较大且主线发生车道数变化时,基于车道数平衡的原则,如何进行立交加减速车道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隋吉军  周彬 《东北公路》1999,22(3):6-8,62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车辆的集散口,而车辆在集散过程中的分流、合流与加减速又必须通过变速车道来完成。为使互通立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对变速车道形式的选择、长度的确定、纵断面设计与主线的配合进行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8.
邹花 《公路与汽运》2012,(3):162-164
结合长沙绕城高速公路杨梓冲互通设计,介绍了该互通立交的交通量预测情况和方案设计原则,重点从主线设计、匝道设计、变速车道设计、收费广场设计、安全设施设计几个方面来探讨高等级公路互通立交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分析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根据立交间距的定义,采用匝道切线长和变速车道长度确定构造长度;采用车道变换模型、交通标志布置以及满足主线无交织运行的距离确定立交净距。从而,提出了主线设计速度80 km/h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根据路线设计规范得出立交最大间距。最后,对全国35条绕城高速公路的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区的变速车道长度,利用先进的8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构建三维驾驶模拟仿真环境并开展了驾驶模拟试验,采集了4种主线设计速度条件下、驾驶人在地下道路分合流区内的驾驶模拟试验数据。基于速度、加速度、方向盘转角和行车轨迹构建了一种驾驶行为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分析了驾驶人在地下道路分合流区内的速度调整行为和车道变换行为,并总结其在速度调整区间和车道变换区间的分布规律,基于该分布规律得出地下道路变速车道长度的推荐值。结果表明:在分流区内,驾驶人调整速度和变换车道通常交叉进行,减速区间和换道区间往往部分重合甚至相互包含;而在合流区内,驾驶人通常在结束加速操作前开始变换车道。与熟练驾驶人相比,新手驾驶人在分流区内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减速措施,而在合流区内新手驾驶人通常需要更长的加速距离以寻找合适的汇入间隙。与公路及城市道路出入口变速车道规范长度相比,减速车道推荐长度满足公路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值,略高于城市地下道路的标准规定值,加速车道推荐长度高于公路及城市道路出入口标准规范的规定值,研究结果可为地下道路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7条国道交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选出我国高等级公路上行驶的有代表性的车型作为研究对象,以道路上车辆行驶的路段平均速度为基础,利用汽车行驶理论推导出坡道上变速车道长度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讨论道路坡度对车辆加速性能的影响,进而推导出道路坡度与变速车道长度的关系,同时计算出不同道路坡道时的变速车道长度的修正系数,并与现行道路路线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给出坡道上变速车道长度的修正系数参考值,供公路设计人员设计山区或丘陵区高等级公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快速路进出口多选用先进后出的形式,而“入口-出口”的规范要求最小间距最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常出现不满足规范值的要求。本文对“入口-出口”间距进行分析,其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长度和安全距离组成,分别对加减速车道、过渡段长度、交织长度、安全距离进行计算,得出“入口-出口”的最小间距,给出相对合适的最小间距要求。对于不同间距的条件下,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了重庆两江幸福广场的人行天桥设计。为了满足桥下交通需要,人行天桥主跨通过吊杆悬挂在上方的车行桥下,构思独特,设计新颖,为创新城市人行天桥提供了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三次样条曲线在互通式立交匝道端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对于直线上的车道驶出(驶入)道口,匝道是按一定的斜率偏离主线的,这时斜行的变速车道是一条直线,而对于曲线上的驶出(驶入)道口,变速车道不是直线而是按斜率规定的偏离度逐渐偏离主线的一条曲线。本文提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来设计计算匝道端部曲线,并推广到一般的匝道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5.
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人行天桥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中心区域,拟建路口现状复杂.该桥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人流量预测,确定行人过街主要通行方向,合理拟定平面布设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交通和社会效益.为此,从城阳二小天桥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介绍设计思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工程采用地铁地下车站和跨线桥梁合建的形式,跨线桥在地铁车站范围内以车站结构作为其下部基础,在盾构区间采用桩基承台基础,设计精心考虑各区间桥梁上下部结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站桥合建方案有效节约了建设用地,降低了建设费用,可供类似市政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各种类防撞护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桥梁的特点以及景观需求,同时考虑护栏的防护等级,建议城市跨线桥梁的防撞护栏采用组合式护栏。针对某城市跨线桥的防撞护栏设计,按照规范要求,应用屈服线理论对组合式护栏的防撞能力进行验算,由验算结果可知,该类型组合式护栏强度满足受力要求,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行天桥向轻质、大跨方向发展,使得振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桥梁设计规范仅对结构竖向自振频率有具体要求,缺少对振动舒适度评价的相关规定。该文参考英国桥梁规范中对人行天桥振动舒适度的相关规定,对深圳市某人行天桥进行计算分析并对桥梁振动过大问题提出相应的减振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出路在于集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结合地下道路的建设经验,对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进行总结,探析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经验,以期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