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芜湖长江大桥索塔锚固区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芜湖长江大桥桥塔拉索锚固区为预应力混凝土箱形结构,无中间梁,索塔锚固区为单箱单室结构,拉索锚固区通过双向预应力平衡强大的拉索水平分力,受力十分复杂,为研究索塔锚固区应力分布状况,检验其抗裂性能,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芜湖长江大桥斜拉桥主塔锚固区段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指出了索锚固区应力分布特点,介绍了该桥索塔锚固区模型试验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斜拉桥钢锚箱锚固区试验与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臻  李乔 《铁道学报》2007,29(5):89-92
以某大跨度斜拉桥钢锚箱式索梁锚固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比选确定正确的计算单元组合和合理的计算梁段长度,此外全面分析构造细节如风嘴等对锚固区应力分布的影响程度,从而建立索梁锚固区局部结构的空间非线性仿真计算模型。选择该桥最不利的索梁锚固段进行静载模型试验,其中钢锚箱结构采用足尺试件模型,在保证模拟边界条件的真实、有效性的基础上对主梁结构都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通过数值分析和静载试验研究的对比验证,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是合理的,并具有较好精度;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和足尺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索梁锚固区应力分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拱肋吊杆锚固区是系杆拱传力的重要部位,锚固区结构构造复杂,受力机理难以用杆系模型进行分析。本文分别采用整体计算和板壳有限元分析了锚固区结构,探讨了原设计方案的传力机理和出现局部高应力的原因,提出了优化方案。计算表明优化方案能使锚固区结构传力顺畅并降低主要结构构件应力,可为同类桥梁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某大桥钢拱塔斜拉索耳板锚固区结构形式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钢拱塔斜拉索锚固区局部构件的空间计算模型,对承受最大索力和钢拉杆力的锚固段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研究了该锚固区各板件及焊缝的应力分布和大小,并针对个别板件和焊缝应力较高的现象,以耳板厚度和长度为变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大跨钢梁斜拉桥的索梁锚固区是斜拉桥的关键区域,其结构受力复杂且作用荷载较大,仅依据有限元的仿真分析难以准确掌握锚固区的应力分布和传力机理,本文以珠江黄埔大桥(北汊桥)的索梁锚固区静载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锚箱式索梁锚固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机理。研究结论:珠江黄埔大桥(北汊桥)锚箱试验模型设计合理,能够反映实桥的受力行为;锚箱式索梁锚固结构传力流畅、结构安全,能够满足大跨度钢梁斜拉桥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平行索面斜拉桥的结构特点,椒江特大桥主桥采用了一种组拼式索梁锚固构造。通过建立斜拉桥索梁锚固区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对组拼式索梁锚固区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索梁锚固区的应力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设计合理可行,可为索梁锚固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斜拉桥耳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深圳湾公路大桥索梁锚固区仿真模型,进行耳板式锚固结构的接触应力分析,研究主梁顶板、腹板、横隔板以及锚固区耳板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锚固区Mises应力极值出现在耳板销孔两侧,大致关于斜拉索对称;锚固区各构件应力在局部区域数值较大,但扩散较快,应力传递流畅;索梁锚固结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建议耳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耳板材料采用高强度钢材,且应对销孔周围进行局部加强。  相似文献   

8.
斜拉桥索梁锚固结构承受着巨大的动静力荷载,其安全性和耐久性是斜拉桥控制设计的关键点。以宜宾临港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双拉索锚箱式索梁锚固结构(钢锚箱)为研究对象,取该桥塔最大索力处对应的钢锚箱进行1∶3缩尺模型试验,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地研究钢锚箱的传力机理;对钢锚箱重要板件进行厚度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其对索塔锚固区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屈服荷载下,钢锚箱大部分结构受力情况良好,重要板件应力均处于屈服应力以下,证明结构安全可靠;钢锚箱内部锚腹板厚度对锚箱整体结构应力分布影响较大,随着锚腹板厚度增加,锚箱式锚固构造整体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峰值应力变小。  相似文献   

9.
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受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Mindlin问题位移解、弹性力学等理论,导出了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弹性黏结应力和轴向应力分布表达式。采用岩质边坡工程的参数,对锚固段的应力分布进行计算,总结了岩质条件下锚固段应力分布特点,这对压力分散型锚索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压力型锚索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及锚固段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Mindlin问题的位移解和弹性力学理论,基于变形协调假定,导出了压力型锚索锚固段粘结应力和轴力分布弹性理论解.采用岩质边坡条件下的参数,对锚固段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总结了软岩条件下锚固段应力分布特征,并具体分析了锚固体半径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提出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应力分布弹性理论解计算得到的应力分布曲线和应力峰值进行锚固段设计的思路,为压力型锚索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连拱隧道模型试验中的量测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准确采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的试验数据,以连拱隧道的模型试验为例,研究采用压力盒、数码图像分析系统、自制沉降板等仪器以及基于图像相关分析的模型试验变形场量测方法,进行应力、应变及变形场的量测。通过对量测结果的分析对比表明,数码图像分析量测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的模型试验,所测变形场规律性好,与试验过程中各种现象拟合好,与对应点沉降板的测量结果很接近,并且与传统方法相比,量测变形场范围广,对模型试验本身基本无扰动和影响;在一定变形范围内,模型试验无需布设任何实际量测标点或描画网格,直接利用数码图像分析方法,是一种简便有效且经济实用的变形场非接触量测方法。多种量测方法的应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连拱隧道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应力及变形场的量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铁路钢桥整体节点双轴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据铁路钢桥整体节点处次应力的形成和分布状态,设计次应力疲劳试件。利用双轴疲劳试验研究次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时进行有限元法对比分析。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叠加次应力后的疲劳起裂寿命明显短于没有叠加次应力的疲劳起裂寿命,说明次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不能被忽略。计算分析还发现,将次应力与轴向应力等同进行疲劳检算不恰当,将次应力全部当成轴向应力考虑的设计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13.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斜拉桥斜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 《铁道学报》2011,(9):89-93
利用ANSYS建立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斜边主桁下弦整体节点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整体节点在设计最不利荷载组合下应力分布规律.选用1:2模型,对该整体节点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比较表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基本吻合,精细有限元数值分析是整体节点局部应力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作为设计依据.在1.4倍设计荷载加...  相似文献   

14.
双层集装箱货车超大规模有限元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网格划分的技巧和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有效解决车体结构复杂和尺寸庞大的问题。分析双层集装箱车体受力状态,完成具有280万个自由度的超大规模有限元模型的集装箱车体强度计算。对两种装载方式下的集装箱车体试验测试结果和有限元计算分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车体中间部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而车体端部的计算结果大于试验结果,这是由于在实际制造时该位置处盖板孔的形状有所改善,因而有效缓解了原设计中该处存在的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铁站台屏蔽门系统中的AU1878L-241型电磁铁工作寿命无法满足预期要求这一问题,建立该电磁铁装置的改进结构,并利用有限元法对电磁铁装置进行分析,得到其工作应力及变形,理论上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对该电磁铁装置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该改进方案使电磁铁装置的摩擦磨损明显减少,有效的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上海地区饱和软土动三轴试验成果;通过对累积孔压和累积变形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相似性进行分析,将Parr提出的循环累积变形方程进行转换,引入动强度参数并提出等效循环动应力水平概念,建立能综合考虑列车荷载循环次数、静偏应力和和动偏应力耦合作用、固结方式等影响因素的上海地区软黏士累积孔压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确定不同试验条件下模型中试验常数.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多种因素对软土循环累积孔压影响.模型仅适用于正常固结软黏土且循环应力比大于循环应力比阈值而小于临界循环应力比的情况.为提高模型计算和预测精度,用室内试验确定模型中试验常数值时,应采用跟现场实际相符的加载和固结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对750k V格构式变电构架K形、KT形圆钢管桁架节点足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BAQUS软件对优化的钢管节点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考察减小连接板厚度以后K形、KT形钢管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连接板应力分布及变形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节点没有明显变化,处于弹性状态;超加载阶段,试件局部进入塑性,但分布面积较小,区域不连通,节点整体受力稳定。有限元分析的连接板应力分布及变形趋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对接触网在受电弓/接触网垂向耦合振动过程中的瞬态位移和应力响应进行研究。对某试验接触网进行了动应力测试实验,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误差在10%以内。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Re250 0型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的二维模型,采用模态叠加法进行瞬态仿真分析,得到接触网的位移及应力时间历程。结果说明随着车速提高,接触网振动加剧,动态位移和应力显著增加,对接触网的疲劳和安全可靠性会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群桩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及桩身进入非线性状态后桩身内力变化过程和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对群桩基础缩尺比例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研究桩基础的破坏机制、承载能力及桩身应力分布;采用M塑性铰模拟墩的弹塑性、PMM塑性铰模拟变轴力作用下桩身的弹塑性和日本规范中推荐的方法模拟土的非线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群桩-承台-墩整体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1)水平荷载作用下,各桩受力不均匀,外排桩的桩身应力大于内排桩的桩身应力;(2)高承台桩桩身最大应力点位于土面以下2~4倍桩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岩土锚固技术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土木、矿山、水电等工程领域,但关于锚固结构荷载传递机理的细观力学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依据现场试验,通过建立锚杆拉拔试验颗粒流数值模型,探讨不同荷载作用下轴力、锚固界面剪应力分布特征以及周边岩土体的细观力学特性。研究结论:(1)建立了锚杆张拉试验颗粒流数值模型,通过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2)分析了锚固结构的荷载传递机理,其界面剪应力沿锚杆方向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弹黏性阶段,锚固界面剪应力以及轴力分布均为单调递减曲线;在弹塑性阶段,界面剪应力峰值点大致位于弹塑性变形区和弹黏性变形区的分界位置,并且随着张拉荷载的逐渐增大,界面剪应力峰值不断增大,峰值点不断向远端推移;(3)无论是在重力作用下还是受到拉拔荷载时,锚孔周边岩土体的强力接触力和弱力接触力基本垂直,在受到拉拔荷载时,周边岩土体的颗粒会发生重排列,导致强力接触力与弱力接触力方向产生强烈偏转;(4)本文研究方法与结论可为类似锚固结构的设计与力学分析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