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前言   考明琉封贡关系,肇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琉球国察度王薨逝,永乐元年(1403)世子武宁遣其侄三吾良舋,入明禀讣,次年,成祖遣正使行人司行人时中,副使行人司行人陈秀芳,往琉球谕祭故王;赙以布帛,诏封武宁为琉球国中山王.嗣后,其国每当国王薨逝,世子必遣使报丧请封,明亦必遣使往琉册封,遂成制度,直至毅宗崇祯六年(1633),遣户科给事中杜三策,行人司行人杨伦,册封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丰为王.其间129年,计14次封王,遣正副使28人.郭汝霖、李际春二使,系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膺命入琉,册封世子尚元为琉球国中山王,是为第十二次册封.   ……  相似文献   

2.
明初杨载是中国与古琉球国建交的功臣,但在史籍中一直未见其详细的身世记载,因其重要性与特殊性,杨载其人其事成为中琉关系史研究上的一个谜团,引起诸多学者的猜想.一代功臣却几沉史海,笔者试图从明清相关史料之中寻找蛛丝马迹,为中琉关系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清时,琉球为中国的藩属国,两国朝贡贸易十分频繁.为了规范朝贡贸易活动,清政府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既有"先开后禁",亦有"先禁后开".这些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清政府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琉球国的怀柔与安抚的思想,是清政府处理与藩属国关系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4.
长期于中日间维持某种特殊地位的琉球王国,其流传至今的古文献,除早为我国学者熟悉的《历代宝案》《中山世谱》等汉文文献外,还有一批以“近世候文”体写成的日文文献。后者由于存在文字解读上的困难,以往研究中很少被国内学者利用,但其中大量涉及中琉政治、贸易及文化往来,尤其是揭示日本萨摩藩如何于幕后操控琉球对华朝贡贸易的内容,无疑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两国关系不可或缺之材料。乾隆中期琉球王府评定所以国内士族为主要对象先后两次发布的《旅行须知细则》,即为反映清代琉球对华“隐蔽政策”的重要史料。结合该文献对中、琉汉文史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再研究,可使我们发现诸多看似意外的漂流事件背后,存在一直为琉球方面努力掩盖、不能被中国人知晓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福建与琉球(今日本冲绳)由于其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明清时期曾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交往.明初,凡外商入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1]清袭明制,福建仍是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在明清中琉友好交往的五百余年间,福建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输入琉球,对琉球的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生产科技、教育医学、园林建筑、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明清时期福建生产技术在琉球的传播作一粗浅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刘富琳 《海交史研究》2002,1(1):92-97,131
自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通中国,建立正式的友好关系以来,中国共派遣琉球册封使团达二十二次之多.由于中、琉间往来"去必孟夏,而来必季秋;乘风便也."[1]因此,册封使在琉球的停留时间短则三月,长则半年不等.[2]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的中华帝国,清政府一直保持着与东亚诸国的朝贡关系.但是嘉庆年间确立了新的朝贡体制,将之前的朝贡国家与之后开始贸易交往的国家区分开.东亚的朝鲜和琉球一直都是中国的朝贡国.由于日本施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不是中国的朝贡国,但清朝嘉庆年间,日本被中国视作朝贡国中的贸易互市国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8.
14世纪下半叶,在中国海洋贸易兴盛、东亚华夷秩序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并得到广泛传播。琉球的地理位置以及越海册封的独特方式为妈祖信仰在琉球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官方支持,并于14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由册封使团祭祀、朝(接)贡使团祭祀、其他官方祭祀组成的琉球王国妈祖祭祀活动,体现了妈祖信仰在官方支持下对琉球传播的两个重要特点,即系统性和本土化,其对琉球妈祖信仰的保存和恢复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国文化输出战略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廷派苏州府长洲县人徐葆光以册封副使的身份出使琉球,令其陪同翰林院检讨、册封正使海宝册封琉球尚敬王。归国后徐葆光著有《中山传信录》一书,该书主要记述了册封琉球国王以及对琉球国进行测量的经过;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琉球的山川地理、制度文化等内容。该书中有关中琉航海及琉球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钓鱼岛海域的归属问题。本文旨在对书中的三幅地图及该书所引《指南广义》中的相关记录进行剖析,从文献的角度对钓鱼岛列屿的历史主权归属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0.
漆器是明代中日贸易的大宗商品,不仅种类丰富,数额亦不容忽视.在朝贡贸易中,漆器贸易是少有的相互输出的物品之一,漆器的相互输出,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漆艺交流.这种在器物上相互输出、技法上相互影响的局面,反映了东亚文化大背景下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同质异流.本文从朝贡贸易中的漆器贸易、贸易品的种类和漆艺交流三个方面来考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