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氯盐渍土溶陷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氯盐渍土进行溶陷试验,研究了氯盐渍土在不同含水量和含盐量条件下的溶陷变形特性,定性地分析了氯盐渍土溶陷系数与含水量、含盐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氯盐渍土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大,溶陷系数下降,同时,峰值溶陷压力和峰值溶陷系数减小;在压力增加到一定值时,溶陷系数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在盐分刚开始溶解或溶解结束阶段,溶陷的敏感程度弱,而在中间阶段,溶陷的敏感性加强。  相似文献   

2.
新疆板块状盐渍土工程特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颗粒分析试验、界限含水量(质量分数)试验、击实试验、强度特性试验、变形特性试验和溶胀试验分析了板块状盐渍土工程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板块状盐渍土主要由砾类土构成,其级配因取土样位置而差异较大;塑性指数范围、最大干密度范围与最佳含水量范围分别为0.57~3.20、2.22~2.25 g.cm-3与5.7%~6.2%;天然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值为28.6 MPa,具有岩石的特性,属于盐岩;板块状盐渍土为低压缩性土,满足高速公路地基变形指标要求;在水、热环境的变化下,随着板块状盐渍土含盐量的增大,溶陷系数与盐胀力(量)增大,盐胀起胀温度随着硫酸钠含量的增加有较大幅度的提前;盐渍土地区公路交通荷载可抑制其盐胀,从而可以降低盐胀对工程产生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针对不同含盐量的砾类硫酸盐渍土, 开展了在加入不同次数、不同含盐类型的施工用水工况下的大型压缩试验、盐胀试验、溶陷试验; 试验以现场调查数据为依据, 基于现场原位土配制了加入不同含盐施工用水类型、不同加入次数的试验土样, 观测不同土样分别在400 kPa荷载条件下、单次降温条件下以及加水溶陷条件下的变形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分析了多次添加含盐施工用水对砾类硫酸盐渍土工程性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含盐施工用水加入次数的增加, 砾类硫酸盐渍土的压缩变形呈现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的趋势, 其压缩模量表现出典型的3阶段变化规律, 且这种规律与含盐施工用水的含盐类型无关; 在降温影响下, 含硫酸盐施工用水的逐渐加入使砾类硫酸盐渍土的盐胀量呈现先显著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盐胀量最大增加了7.9倍, 含氯盐施工用水的逐步加入使土样的盐胀量先明显降低后趋于稳定, 最终盐胀量仅为原盐渍土盐胀量的1/13, 且含盐施工用水的加入对砾类硫酸盐渍土的盐胀特性有明显累加效应; 随着含盐施工用水加入次数的增加, 土样的溶陷变形呈不断累加趋势。可见, 盐渍土地区含盐施工用水中的易溶盐即使含量较少, 但多次使用产生的累加效应明显, 亦会对路基工程特性产生较大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盐渍土的分布状况出发, 阐述了合理利用粗颗粒盐渍土的环保性和重要性; 基于单因素盐胀试验结果, 结合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盐胀试验, 分析了土、水、盐、温、力5要素对粗颗粒盐渍土盐胀量的影响效果; 通过现场和室内溶陷试验结果对比, 概括了粗颗粒盐渍土溶陷特性的典型规律; 梳理了不同工况下粗颗粒盐渍土冻融循环试验成果, 完善了粗颗粒盐渍土现有的改良方法, 提出了粗颗粒盐渍土工程特性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粗颗粒盐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其颗粒组成和含盐量关系密切; 地域不同, 粗颗粒盐渍土的颗粒级配亦有所差别; 温度、含盐量、含盐类型、含水率、初始密度和上覆荷载均是影响粗颗粒盐渍土盐胀量的重要因素, 且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建议在将粗颗粒盐渍土用作路基填料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盐胀量的影响, 有效利用具有抑制盐胀作用的因素; 现场和室内溶陷试验均是测定盐渍土溶陷率的有效方法, 但粗颗粒盐渍土室内溶陷试验需要在考虑土体颗粒粒径效应的基础上完善、规范; 冻融循环试验可近似模拟粗颗粒盐渍土的实际工况, 直观反映其温度、水分与变形等规律, 但在进行试验方案设计时, 需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的各种环境因素, 不同因素的组合对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影响较显著; 在进行粗颗粒盐渍土工程特性改良时, 应充分利用现场材料, 火山灰、粉煤灰等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应建立水-热-盐-力四场全耦合模型以进一步完善粗颗粒盐渍土盐胀机理。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和硕至库尔勒高速公路盐渍土性能,选取粉土、粘土类天然盐渍土,在开放系统中进行反复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从土类及盐性角度研究盐渍土的盐胀规律,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降水入渗导致氯盐渍土盐分流失问题,以人工配置的不同含盐(氯化钠)量粗粒土和细粒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室内降水入渗模拟试验装置,获取了14种工况下近500组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降水入渗次数、土样粒径与含盐量对土样水盐迁移特性的影响;建立了降水入渗作用下土体盐分迁移与水分迁移之间的联系,确定了入渗影响深度,揭示了水分与盐分经降水入渗作用后在土柱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细粒盐渍土,随着降水入渗次数从1~4的增加,其含水率和含盐量的峰值点均明显向下发生移动,盐分将逐渐向土柱中底部积聚;对于粗粒盐渍土,2次降水入渗后,含水率在土柱高度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且降水入渗次数的继续增加并没有改变这种均匀性,而盐分将随着水分快速向土柱底部积聚;氯盐渍土这种“盐随水走”关系与其易溶于水有关,所以氯盐渍土填料路基应加强防水措施,特别是粗粒土填料,虽然其可压实性优于细粒土,但浸水后溶陷强烈,病害更为严重;一定范围内含盐量的增大不会改变细粒土或粗粒土水盐迁移的整体规律,但会降低土体水盐迁移的速率,与含盐量较低的细粒土相比,含盐量较高的细粒土的水分与盐分峰值点出现深度均滞后5~15 cm;在降水...  相似文献   

7.
以氯盐渍土公路路基填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双线法单轴压缩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单、双线法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影响两种试验结果的规律性。研究表明:不论采用何种试验方法,均能得到溶陷系数、峰值溶陷压力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且氯盐渍土峰值溶陷压力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综合考虑试验方法与实际工程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双线法比单线法更适合于对盐渍土溶陷性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北疆)地区S201线克拉玛依至榆树沟段公路沿线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地区盐渍土形成的环境条件,并对此进行了基本性质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解析,得出了该地区盐渍土的一系列常规数据,同时也分析了含盐量对颗粒分析试验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本地区盐渍土的溶陷和盐胀特性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盐渍土的形成及工程性质,分析盐渍土地区道路路基的病害特征,研究表明,盐渍土的特殊工程性质易造成路基溶陷、翻浆和次生盐溃土等病害,并从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路基压实和排水等方面提出盐渍土地区道路路基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盐渍土作为一种环境敏感性特殊土,其工程特性随水、热环境变化而变化。在水分和温度的影响下,土中的盐类(尤其是易溶性结晶盐)会发生相态和数量的变化,使盐渍土具有不稳定的工程特性。因此,盐渍土地区道路经常出现路面翻浆、溶陷以及路基次生盐渍化等病害。此外,在高含盐量地区特别是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由于路面基层材料中盐分聚集会降低路面强度,  相似文献   

11.
王建 《交通标准化》2010,(11):140-143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总结盐渍土的盐胀特征、溶陷特性、压缩特性、抗剪特性、渗透特性、毒细性特征,对于指导我国盐渍土地区公路的修筑和养护,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盐渍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具有腐蚀、盐胀、溶陷等不良工程特性。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填料是制约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重大岩土工程问题之一。为解决盐渍土的工程应用问题,通过大量的成分分析和室内外试验研究,对高速公路路基加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施工技术要求,阐述了高速公路路基加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连云港盐渍土中盐分含量分布,指出连云港盐渍土属于氯盐渍土,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线性减小,对钢筋的腐蚀性为中等腐蚀性;综合考虑氯离子在混凝土孔隙溶液中的扩散、电迁移以及毛细吸附过程,建立氯离子运移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拟合度;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连云港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内部氯离子含量分布状况,并计算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结构物寿命,建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该大于50 mm。  相似文献   

14.
杨剑 《交通标准化》2010,(15):135-137
通过对盐渍土进行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得出盐渍土路基中水分、盐分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在路基内不同深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隔断,观测到水分、盐分随时间的迁移和聚集情况.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有效治理盐渍土地区的公路病害,延缓道路的早期破坏,延长盐渍土地区公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是土方路基施工的一项关键指标.通过对自由排水粗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使用表面振动压实仪法的干土法难以得出土的最大干密度,而湿土法不仅能得出土的最大干密度,还能得出土的最佳含水量的观点,可为试验人员合理选择试验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青海盐湖区路基结构层级配及其阻盐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盐湖地区的路基工程处于隐蔽性盐风化作用强烈的寒旱岩土环境. 分别采取青海茶卡盐湖地区工程建设层天然盐渍土土样和已建路基结构土层土样,研究青海盐渍土地区路基结构防护盐风化作用的效果. 通过易溶盐含量测定、颗粒分析实验和毛细管水上升实验,对青海茶卡盐渍土区路基结构土层中的毛细管水上升最大高度开展理论计算. 研究表明:青海茶卡地区盐渍土中毛细水上升高度大于一般土中毛细水上升高度,细粒组(0.250~0.075 mm)含量有利于水盐运移上升,粗粒组(> 0.250 mm)含量不利于水盐运移上升;在水盐运移和汽盐运移双重作用下,茶卡盐渍土地区路基结构土层均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建议在茶卡盐渍土地区的路基工程中,设置卵砾石阻盐隔断层的粒组级配范围控制在2.0~5.0 mm之间,该粒组含量大于75%,厚度在300.0~1000.0 mm为宜;阻盐隔断层的设置位于路堤上部,高于一般路基规范中规定的高度,可以提高阻止水盐运移上升、增强汽盐淋滤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地区不同含量硫酸钠的盐渍土进行室内击实试验研究,并对该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从而了解盐渍化土壤中盐分、水分与最大干密度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到最大干密度与盐分之间、最佳含水量与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选取典型细粒硫酸盐渍土,进行反复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典型细粒硫酸盐渍土的盐胀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低液限黏土硫酸盐渍土的前5次冻融循环过程中盐胀具有较好累加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盐胀量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含砂低液限黏土硫酸盐渍土的盐胀过程可以被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